京杭大運河的輝煌是在明清時期。明代每年經(jīng)運河北上的漕糧有400萬石,漕軍12萬人。明代承元之制,明太祖朱元璋設漕運使。為了加強漕運管理,又以武職重臣執(zhí)掌漕運及相關事務。
在中央,初置京畿都漕運司,以漕運使主之。后廢漕運使,置漕運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始設漕運總督,與總兵官同理漕政。漕府領衛(wèi)軍十二總共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運船一萬一千七百只,另遮洋總(海軍)七千人,海船三百五十只,專職漕糧運輸,稱為運軍。
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縣總書等掌管本地漕事。中央戶部和漕府派出專門官員主持各地軍、民糧船的監(jiān)兌和押運事宜。州縣以下由糧長負責征收和解運。糧長下設解戶和運夫,專供運役。
明代經(jīng)歷了由海運改為漕運的過程。起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時,以海運為主。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重開會通河以后,依托京杭大運河,將有元一代的海運改為漕運?!白猿勺孢w燕,道里遼遠,法凡三變。初支運、次兌運、支運相參,至支運悉變?yōu)殚L運而定制”。
所謂支運,是指在京杭大運河的沿線設淮、徐、臨清、德州等倉。各地將漕糧就近運交糧倉,然后由官軍分段運送。當是時,由淮安至徐州,徐州至德州,德州至通州,節(jié)節(jié)運送,每年四次,一年運糧三百余萬石。
所謂兌運,是指江南百姓運糧入倉。往返時間約需一年,因為存在誤農(nóng)誤時等原因,遂于宣德六年(1431年)規(guī)定各地百姓將糧運至淮安、瓜州等地,兌于衛(wèi)所官軍,然后由官軍押糧入京(按,有不愿兌者,可任其自運)。
所謂長運,是指成化七年(1471年),朝廷令淮、徐、臨清、德州四倉實行支運的漕糧全部改為在碼頭就近交兌,然后,轉交官軍專門運輸。從此,長運成為定制。經(jīng)此,明代的漕運遂成定制。
漕運支撐了國家財政收入半壁江山?!熬煾局氐?,官兵軍役,咸仰給予東南數(shù)百萬之漕運”,京城的文武百官、王公貴族、旗官兵及其家屬,構成龐大的消費集團。
“京師控天下,上游朝祭之需、官之祿、主之廩、兵之餉,咸于漕平取給。”漕運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上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是7000萬兩白銀,漕運實現(xiàn)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颁罴Z為軍國重務,白糧系天庾玉?!薄9是宕馁M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運河河道的治理和沿線漕運的管理。
漕運最高長官為漕運總督,駐淮安。下轄各省糧道及押運、領運諸官。為確保漕運無誤,于淮安、濟寧、天津、通州運河沿線設置巡漕御史,稽察本段漕運。此外,淮安淮北沿河置有鎮(zhèn)道將領,以催促入境漕船前行;在鎮(zhèn)江與瓜州的南漕樞紐處,由鎮(zhèn)江道催促,同時由總兵官(后改為副將)巡視河岸,協(xié)同督促漕船過江。清代統(tǒng)治者對漕運和運河河道的治理非常重視,如康熙親自在淮安的碼頭鎮(zhèn)玉壩村擔土采石。為了保證漕運的安全,清政府每年要撥1000萬兩白銀用于治理河道淤塞。
唐宋以來,隨著經(jīng)濟重心的不斷南移,漕運愈發(fā)顯得重要,明清時期漕運更是成為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線,運河作為漕運的載體,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來源:中國運河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