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中醫(yī)治療糖尿病,就是滋補、清熱、潤燥嗎?
糖尿病,當(dāng)屬于中醫(yī)學(xué)中消渴病一類,是一種常見的、多發(fā)性的疑難雜癥,從病因病理和治療效果等方面,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古往今來,中醫(yī)對這類疾病的認識和治療一般都以滋補、潤燥、降火為主。
常用方劑按三消之別,多以消渴方(引自《丹溪心法》),玉女煎(引自《景岳全書》),人參白虎湯、調(diào)胃承氣湯(引自《傷寒論》),六味地黃丸(引自《金匱要略》)等。
筆者在臨床中曾治療多例糖尿病患者,經(jīng)辨證后,認為此病的病理機制是錯綜復(fù)雜的,其治療法則絕不應(yīng)如此狹窄。
如果只按滋補、清熱、潤燥設(shè)施,非是在求其根本。
本著這種想法,抱著探求的渴望,經(jīng)過臨床實踐,又認真總結(jié)了數(shù)百例糖尿病患者的治驗分析認為,補中益氣、升清攝下的調(diào)補法,是糖尿病能大部獲愈的方法,從中深受啟示,筆述于下,謹供同道們參考。
從多數(shù)患者的病機中,分析其發(fā)病原因,認為無論是受六淫之?dāng)_,飲食七情勞倦之患,或因其他疾病引起的糖尿病,都是因為脾的運化和腎的固攝功能失常了,從而使全身功能紊亂,造成糖尿病的發(fā)生。
根據(jù)陰陽消長的道理,脾的運化失常,供給心肺的精微不足,全身的氣血就虧損,進而肝血不足,其陽必亢。
腎精得不到后天充養(yǎng),命門之火亦必亢則害,變少火為壯火。
這種從肝腎中逆沖的火氣更加伐逼了脾胃的正常功能,于是便消谷善饑,此火上攻心肺,引動心火,焦灼肺葉而致口渴引飲。
心與小腸相表里,腎與膀胱相表里,水火不衡,無負氣化,于是便開闔無度,溲如流水,大便難。
此是三消之來由。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曰:“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這是人體功能和營養(yǎng)物質(zhì)的作用關(guān)系。
由于糖尿病精微敗走,氣不能化味,精不得變成,形不能得其味、成其氣、化其精、壯其形,陰陽不平,味為廢,精氣乏,形大傷。
所以糖尿病患者除可見上、中、下三消之主癥外,還可出現(xiàn)多發(fā)性瘡腫等癥,嚴重時還有厭食、惡心、嘔吐、膚痛、乏力等,甚至昏迷和死亡。同時糖尿病亦出現(xiàn)于其他疾病的久后。
綜上所述,已闡明了導(dǎo)致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運失常,腎精敗走。
健脾益腎是治療糖尿病的根本方法。
因為在五臟形味互用、維持生命的過程中,是由腎為先行、脾為樞軸的,腎助脾始動,肝助脾之力,肺助脾升變,心助脾運轉(zhuǎn),腎精耗而得充,動火始終不滅,氣血津精如有源之流水,形有神榮,生命不終。
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脾胃的功能絕不是獨立的,其他臟腑都參于了它的運化。但必須圍繞著脾胃這個五臟六腑的樞軸,而各自發(fā)揮自己的功能,從而其勞其得。
健脾益腎雖是治療糖尿病的原則,但如何進行健脾益腎的法則,卻是無窮無盡的。
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引補腎填精于健脾之中,行宣降肺氣而并培土生金之法,將柔平和肝于調(diào)治脾胃之內(nèi),把強心活血于壯脾之力之中,皆為補治后天之妙法,絕非單獨健脾而為健脾。
所以糖尿病的治療法則,當(dāng)順五臟各能,掌握病機,抓住脾腎升清固攝功能的失常,從健中、升清、固精入手。
而過去對糖尿病的習(xí)慣治法皆以滋補潤燥降火齊揮,沒有究其精虧之實火炎之質(zhì)。
投寒陰之劑,如釜中沸不調(diào)薪,更添涼水不時又沸,薪不得新充,久時危滅,以至陰聚陽殺,熱去正消,陰陽轉(zhuǎn)化,病至晚期時元陽衰敗,再扶其陽憾已晚矣,終未得其正法!
此病因形不足導(dǎo)致精不足,治當(dāng)溫之以氣,在溫之以氣中,補之以味。設(shè)補中益氣、升清固攝之法,并除肝腎陰火。
自擬此“降糖飲”一方。
處方:黨參35g(或紅參15g)、黃芪35g、葛根25g、柴胡10g、黃柏7.5g、桔梗15g、山藥50g、白芍15g、甘草10g、金櫻子20g、芡實25g、丹參2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此為主方有不同癥狀和情況,可酌情加以助藥。
雙目昏花時加菊花、蔓荊子;
多發(fā)性癤腫者加重樓、土茯苓、蠶砂;
陽虛甚者加破故紙、肉桂、附子;
腎精虧甚者加菟絲子等。臨證之雜,不可固板,可靈活酌情。
方中參、芪、甘草甘溫補脾,重用葛根鼓舞脾胃中清陽津精上行;柴胡從少陽之路以助之;桔梗開肺氣以行宣發(fā)百脈;白芍和血柔肝以培升苗之根;黃柏降腎中浮火而堅腎;合山藥更能滋腎健脾、從陰興陽,以滋宣散之源;丹參走心經(jīng)、活血養(yǎng)血,通連諸藥能安心神清虛火,從血中求和;金櫻子、芡實補真元經(jīng)管下焦,以行固攝之職。
全方藥物互相配合共奏一功,于是脾胃得健,肝得疏和,腎得攝補,肺得清養(yǎng),心強力穩(wěn),共同合作又能受味化精、充氣、養(yǎng)形了。
清濁各用,就不再能一并下流,諸癥蜂起了,這全靠降糖飲,主補以中,攝補以下,升養(yǎng)以上,運調(diào)以周的力量。
以前多用寒涼滋補劑,不奏效是因脾弱已不受其味了,尤如漏桶接油,來而又流,反勞其器。
至于降糖飲中大部藥屬甘昧,這是不足為奇的。人體對甘味是確需的,不能因尿糖而禁,就是想禁也不能全禁住,除非飲食全禁。
況且藥以調(diào)治并非時時,用以上的理論和方法共觀察治療近百例糖尿病患者,均收到比較滿意的療效。
驗案一
張××,男,44歲,工人。
自述得糖尿病3個月余,全身無力,口中甜黏感,眼臉微浮腫,體型面色一般。脈見弦細,舌質(zhì)淡紅稍胖,白薄苔較黏膩。(本人不愿化驗血糖)尿糖3+。既往無他疾。
辨證認為:此屬脾運不周,精微外流,內(nèi)蘊濁濕。
給用降糖飲,加佩蘭15g。
服藥9劑,自感口中甜黏,全身無力的癥狀消失,尿糖化驗陰性,2個月后因勞累伴外感,糖尿病又發(fā)。除外感寒熱無力,身汗出,腹脹瀉泄,頭痛外,化驗?zāi)蛱?+。
給服(參蘇飲)方加板藍根25g,共2劑,外感病愈。又服降糖飲全方4劑,化驗?zāi)蛱顷幮?,未再來診。
驗案二
巴××,女,48歲,家庭婦女。
糖尿病史4年余,多飲多尿,渾身無力。腹部、后項部、雙側(cè)眼皮邊連綿癤腫,痛苦深狀。白帶多,時有小便淋痛和失禁。脈沉無力,舌淡白,苔灰白、不干不厚,時有浮腫。
辨證:脾精不升,腎精不固,濕蘊成毒。
按降糖飲方,加蠶砂20g、土茯苓50g、破故紙25g、重樓25g,減去白芍,將山藥改為薏苡仁50g。
連服12劑,癤腫消退,空腹血糖從一貫的16.8mmol/L以上,4年來第一次降為8.4mmol/L,尿糖從服藥前4+轉(zhuǎn)為1+。
自此,間斷服用降糖飲加減方共20余劑。不定時化驗?zāi)蛱?,時而陰性,時而1+或2+。血糖未再化驗。因自費服藥,生活困難,以后很少來診,近況不詳。
以上所舉病例,服降糖飲期間全部停用西藥,沒有按西醫(yī)要求嚴格控制飲食,只囑其少服含糖制品、水果和油膩食物。
治療時間均在1978~1980年間,在以后多年的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本法方對糖尿病成年以上、體胖患者的療效是顯著的。
可見其對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有調(diào)解作用,使其能提高對胰島素的敏感和胰島細胞的適應(yīng)能力。
而對體型消瘦的患者,則療效很低(指血尿糖化驗檢查結(jié)果,一般以服藥15劑后為觀察標準,15劑不效者則停止治療),但對自覺癥狀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注:本文選摘自《傅魁選臨證秘要》,傅明波整理,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xué)術(shù)交流,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