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諸國中楚國以經濟文化和國體實力傲居翹楚,其青銅禮器和兵器、玉器、漆器等制作精良。春秋中晚期的玉器已成為楚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各類玉器就有3550余件,玉器禮天的功能已經十分微弱,其眾多的形態(tài)各異,紋飾華麗的飾品,突出了楚貴族審美的價值取向。佩飾類的玉器大量出現,不僅表現了等級制度,而且傾向了人性化,寓示了人的品格,約束了人的行為,強調了君子的文化修養(yǎng)。
楚墓中出土了很多生活實用類玉器,有玉梳、玉簪、玉耳勺、玉柄等,更多的是各種動物造型的玉飾。楚器的紋飾也獨有特色,以其抽象變形聚集為設計和雕琢的風格,具有某種神秘性,這種意像的表達,其紋型如行云流水般的舒暢伸展,表現了工藝的嫻熟,楚人以這種高超的技藝,向外界展示了其精神世界的意境和圖騰崇拜,同時也表現出了他們高尚的審美趣向。
最近看到一件拍品,應為春秋時期楚國碧玉玉簪,簪是古人用以綰發(fā)或固冠于發(fā)的實用佩飾,屬服飾佩玉類。簪長19.3厘米,形體修長挺實,方楞倒圓角,引體向下逐漸收尖,至底部時打磨成扁頭,玉質精潤堅硬,是為和田玉種。
如何斷代是此玉簪的要點。簪帽和遍體的紋型是春秋時期典型的竊取紋或勾云紋,紋型舒展自如優(yōu)美,雕痕清晰,其簪帽的時代特征一目了然。更為可貴的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了一件玉簪其紋型、外觀、沁色極為神似,可視為橫向對比的極佳參考物。
器型修長秀美,造型典雅,色澤深沉,與白玉相比別有風韻,這里體現了楚人與眾不同的審美觀,應為今日擇物之借鑒。
碧玉的沁色表現,不顯露但熟舊感豁然。
簪帽與玉簪的精美結合,值得贊美的是,楚人是此類藝術器物的開創(chuàng)者,他們把這一個艱辛的創(chuàng)意過程載入了華夏的歷史。
楚人的兩千年前的出色工藝,嫻熟、標準、得體、規(guī)整、干凈、利落,應具備作坊式的生產制作。
小小的簪帽,幾何形狀規(guī)整,工型紋型繁復,有如玉勒似的外貌。
鑒定證書與器物,主人愛惜珍視有加。
應是古方出具的鑒定證書,2006年3月13日,列舉:名稱、尺碼與年代春秋時期,品相完好等。
館藏 河南淅下寺一號墓 玉簪 注意的是,簪帽也是已鈣化成雞骨白,而簪體目測應是地方玉種,但沁化極輕。而且,更為相同是,簪帽與簪體銜接處,沁化層斷然截止。
紋飾的線條和紋飾的布局層次,拍品與其極為相似,想來,也是楚國文化繁榮,市場交易的反映。
想來,能列入此書的文物,也應是重器了?,F今社會,大家都說三代高古玉難求,有歷史價值并能有所考證的古玉更難求,其中能淘到確認為楚國且品相完好的玉雕件如大海撈針之不易。專家應予充分的尊重,證書表明了器物的身份與價值,但愿它的含金量是由良心和真知組成的。
2014年10月補記: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均受分封,建邦立國。虢仲封東虢,在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zhèn)。虢叔封西虢,在今陜西寶雞市東。降及春秋,鄭滅一虢,晉滅一虢。春秋初年在西虢的故土仍有一個名“虢”的小國,屬地在今陜西麟游縣西北和鳳翔縣北部,仍在西虢的故土之內。直至春秋中葉秦武公初行郡縣制時才被滅掉。由此可推測,此玉簪的制作年代可能已進入東周初期,三件玉簪具有很強的歷史銜接性,堪為妙哉。
三門峽虢國2001號墓地出土 西周 玉簪
玉質應為和田所產,有趣的是,同上面兩款相同僅簪帽沁色嚴重,已成雞骨白色。玉質相同,連為一體,又同處于一種掩埋空間,為何產生如此的差別,耐人尋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