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跟著崔文彬先生學習如何對盜汗進行辨證治療,以及該如何正確應用止汗藥。
盜汗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癥狀,是指入睡后汗液竊出,醒后即止的病理性表現,故又稱之為寢汗。
本癥多見于結核病或某些虛證患者,亦可發(fā)生于婦人產后,外科手術后,小兒及常人過勞時。
其發(fā)生與心、腎二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汗為心液,腎主五液蟄藏。若心陽不潛,腎陰虧損,皆可令人盜汗。
雖然前人有“陽虛自汗、陰虛盜汗”之說,如《丹溪心法》說:“盜汗屬血虛、陰虛”。
但從臨證所見,實有陰虛盜汗和陽虛盜汗之別,誠如《景岳全書》中說:
“以余觀之,則自汗也有陰虛,盜汗亦多陽虛,……人之寤寐,總由衛(wèi)氣之出入,衛(wèi)氣者陽氣也,人于寐時則衛(wèi)氣入于陰分,此其時非陽虛于表者而何?
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
然陰陽有異,何以辨之?
曰:但定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
蓋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爍陰,陰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p>
此外,由于本癥好發(fā)于大病后或久病之患者,此時氣陰一般均有耗損,臨床也可以不是單純表現陰虛或陽虛的見癥,而表現出氣陰兩傷的癥狀。
故在治療本癥時,應根據陰陽的盛衰,采用相應的治療法則,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下面就談談我對本癥辨證論治規(guī)律的認識。
盜汗一癥,除主癥睡后汗出以外,根據其成因及兼癥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陰虛不斂,陽虛不固、氣陰兩傷三大類型。
現就本癥具體的辨證分型和區(qū)分如下。
一、陰虛不斂
辨證:衛(wèi)氣者陽氣也,榮血者陰之所屬也。大凡人之寐時,則總由衛(wèi)氣入于陰分,若陰氣空虛或榮血不足,睡則衛(wèi)氣乘虛陷入陰中,腠表無以護衛(wèi),榮中之火獨旺于外,蒸汗外泄,則盜汗而出。
兼癥:午后潮熱,骨蒸,或五心煩熱,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舌質或舌尖紅,脈細數。
治則:養(yǎng)陰清熱,斂汗除蒸。
方藥:生鱉甲20克,生地黃12克,山萸肉12克,生山藥15克,知母10克,烏梅10克,生杭芍12克,五味子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浮小麥10克
二、陽虛不固
辨證:陽虛則衛(wèi)弱,雖入寐之時,也能行于陰分,但虛弱之衛(wèi)則已無周表之能,故腠理開而盜汗出。
兼癥:面色晄白,惡寒身倦,心悸失眠,口淡不渴,便溏溲清,汗出多冷,舌苔薄白,脈象細緩。
治則:益氣固表,養(yǎng)心止汗。
方藥:炙黃芪20克,焦白術10克,云苓10克,當歸10克,防風10克,煅龍牡各24克,炒棗仁15克,麻黃根6克,浮小麥10克
三、氣陰兩傷
辨證:本類型多見于大病后或久病之人。氣傷則少氣以固表,腠理開而汗出,陰損則虛火內擾,蒸騰心液而外泄,欲睡時表無護衛(wèi)而盜汗出。
兼癥:神疲形怠,少氣懶言,口干咽燥,低熱或潮熱,或五心煩熱,自汗,舌紅苔少,脈象虛大或虛數。
治則:益氣養(yǎng)陰,斂汗固表。
方藥:炙黃芪20克,熟地10克,生龍牡各24克,五味子10克,焦白術10克,生杭芍12克,浮小麥10克,山萸肉12克,生山藥15克,地骨皮10克,麻黃根6克
盜汗一癥雖有陰虛、陽虛之別,但因產生盜汗的原發(fā)病種不同,病因有多端,病機至為復雜。
因此治療時,尚需根據原發(fā)病的特性,選用不同的方藥,并在這些不同的方藥中,對于固澀斂汗藥的選用亦有所不同。
例如,心臟病患者,除盜汗外,兼有心悸、怔忡、失眠等癥,可選用龍骨、牡蠣、五味子、炒棗仁等藥物,取其固澀斂汗作用外,尚有養(yǎng)心寧神的功效。
肺結核所見的盜汗,常兼骨蒸潮熱等癥,治療時就需偏重養(yǎng)陰清熱,故常選用糯稻根須、生白芍、山萸肉、地骨皮等。
而產后盜汗,常因血去陰耗,治療時就偏重養(yǎng)血斂陰,如龍眼肉、五味子、浮小麥、白芍等品。
然而在固澀斂汗藥中,又以浮小麥、糯稻根須性較平和,一般臨床治療各種原發(fā)病種而產生的盜汗皆可用之,且效果較好,亦無不良反應,但應用劑量宜大。
而其它固澀類藥物,性味多偏酸斂,除根據產生盜汗的原發(fā)病種的不同特性而選用外,不可因其有斂汗的作用,只見盜汗之癥均予投之,尤其是外邪未清或痰濕內阻者更為慎用。
此外,由于盜汗癥可出現在多種疾病過程中,臨床用藥時應全面考慮整個病情,不能單靠止汗藥取效。
如先輩治療陰虛盜汗,大都選用當歸六黃湯,其方中當歸,生熟地,黃芪,黃連,黃芩,黃柏七藥,并無一味止汗之品,但在臨床應用之中確有一定效果。
這說明固澀斂汗藥只是治療盜汗的顧標藥,是起輔助的作用,有時往往只須治其主證而無需使用止汗藥,則盜汗自止。
盜汗一癥,是某些虛證疾病的病態(tài)表現。
雖然在臨床實踐中作為一種探索,而將盜汗分為陰虛不斂、陽虛不固、氣陰兩傷三大類型,來試述其辨證論治的規(guī)律,但是病態(tài)的演變,不是固定不變的,總是有一個發(fā)展過程,不可能始終停留在一個階段,表現為一個類型。
因為疾病的本身即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隨著人體與致病因素之間的不斷斗爭,機體陰陽的盛衰,其產生的盜汗見癥,亦不會一成不變,更不會單純的固定在某一類型。
依據臨本所見,在陰虛為主的患者,可以呈現某些陽虛見癥;反之,陽虛為主者,也可以呈現某些陰虛見癥。
注:具體用藥請遵醫(yī)囑!本文選摘自《崔文彬臨證所得》,崔文彬著,崔東祥、多繼成整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