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
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包括:雙側椎動脈、基地動脈、大腦后動脈,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后下動脈及腦橋動脈等。
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是腦血液供應的又一個重要來源,主要供應后顱窩結構、大腦后部結構及脊髓上段。
其分支分布于脊髓上段、間腦后半部、枕葉內側面、顳葉下部、腦干和小腦。
1、椎動脈:
1.1、椎動脈行程:
左右椎動脈在頸根部從鎖骨下動脈第一段發(fā)出者占96.5%(其余3.5%為異常型,起自主動脈弓或頭臂干分叉等處);
沿前斜角肌內緣后上行,繼而通過除第7頸椎外的頸椎橫突孔,{上六個頸椎橫突孔(93.5%)或上五個(3.5%)所形成的骨管隧道};
在橫突孔內走行椎動脈有一定特點:在第2-6頸神經(C2-C6)前支前方幾乎垂直上升至樞椎橫突孔,因樞椎橫突孔開口于后外方,椎動脈經樞椎橫突孔轉向后外側,然后上升達寰椎橫突孔。
VA從寰椎橫突孔走出,彎向后內,越過寰椎后弓穿過寰枕后膜及硬膜入顱。
椎動脈入顱后走行于腦干腹側,在延髓與腦橋交界處兩側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在匯合形成基底動脈之前,兩側椎動脈發(fā)出分支匯合成一支脊髓前動脈。
基底動脈最終發(fā)出分支支配腦干、小腦及上段脊髓。
先了解一些寰椎的解剖知識:
寰椎無椎體,由前弓、后弓以及兩個側快相互連接成環(huán)狀;
前弓大約占寰椎的1/5,向前隆突,中央有小結節(jié),稱為前結節(jié),為頸長肌及前縱韌帶的附著部;前弓后面凹陷,表面覆蓋軟骨并與樞椎齒狀突形成關節(jié);
寰椎后弓較大,占整個寰椎的3/5,其最后方為后結節(jié)。
寰椎上關節(jié)窩覆蓋以軟骨并與枕骨髁形成寰枕關節(jié)。
寰椎兩個卵圓形或腎形的上關節(jié)面的長軸在前中央匯合,其上關節(jié)窩稍后方有一橫溝,稱為椎動脈溝,有椎動脈、靜脈及第1頸神經通過;關節(jié)突多位于椎動脈溝前方。
椎動脈上方常見完整骨橋存在,雙側者占7%,單側者占14%。后部及外側骨橋有時呈前后骨刺狀,形成不完整骨橋的現象更為常見。
在寰枕關節(jié)面內側有滋養(yǎng)孔,是表面粗糙的骨性部分,寰椎橫韌帶就附著于此。
寰椎橫突長度僅次于C7,在乳突與下頜支之間可摸到。
再了解一下樞椎解剖知識:
樞椎為第2頸椎,其椎體前方有一正中骨脊,稱為樞椎脊,自椎體向上有柱狀突起,稱為齒突,其根部較扁,前后各有一卵圓形關節(jié)面,分別與寰椎前弓和寰椎橫韌帶相關節(jié);
齒狀突末端較尖,稱為齒突尖,兩側有翼狀韌帶附著。
齒突兩側各有圓形關節(jié)面,稍向外側,與寰椎下關節(jié)面構成關節(jié)。
在枕骨大孔上部斜坡附近,齒突后份與硬膜相接觸。其深部向上附著于枕骨基底部,向下附著于樞椎體后面,也緊密附著于寰椎橫韌帶。
樞椎橫突短小,向下外側突出,呈三角形,前結節(jié)缺如;
橫突孔大多開口于后外方,橫徑約5mm。
X線片上,上部頸椎最大的一個棘突即代表樞椎棘突,可以作為計數頸椎的標志。
1.2、椎動脈走行中的五個彎曲:
第一個彎曲:在樞椎橫突孔內;
第二個彎曲:在椎動脈出樞椎橫突孔上口后;
第三個彎曲:在椎動脈出寰椎橫突孔后在寰椎橫突孔的上方;
第四個彎曲:位于椎動脈溝內;
第五個彎曲:在椎動脈從顱外段變?yōu)轱B內段交界部。
1.3、椎動脈分段:
1.3.1、傳統(tǒng)四段法:
第一段(頸部):椎動脈發(fā)出至椎動脈進入第六頸椎橫突孔;(近段、橫突前段)
第二段(椎骨部):椎動脈走行于上六位頸椎的橫突孔中;(橫突段)
第三段(枕部):椎動脈出寰椎橫突孔后走行于寰椎動脈溝內;(遠段、枕下段)
第四段(顱內部):椎動脈通過枕骨大孔,進入硬脊膜后沿變?yōu)轱B內段。
1.3.2、現代四段法:
第一段(頸段):椎動脈發(fā)出至椎動脈進入第六頸椎橫突孔;
第二段(椎橫突孔段):從第六頸椎橫突孔到入樞椎橫突孔;
第三段(寰樞段):椎動脈入樞椎橫突孔后,經過寰椎橫突孔,走行于寰椎動脈溝內,穿硬膜入顱前;
第四段(顱內部):椎動脈通過枕骨大孔,進入硬脊膜后沿變?yōu)轱B內段。
1.3.3、五段法:
V1(橫突孔段):指在第6-2頸椎橫竇孔內上升的一段,該段垂直走行。
V2(橫段):指VA穿出樞椎橫突孔之后橫行向外側的一段椎動脈;
V3(寰椎段):指從椎動脈V2段外端彎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椎橫突孔的一段;
V4(枕骨大孔段):指V3段上段開始,水平向內行一小段后,再彎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的一段椎動脈;
V5(顱內段):指VA入枕骨大孔后,斜向中線上行與對側同名動脈匯合成基地動脈的一段椎動脈。
1.4、椎-基底動脈分支
椎動脈分支:腦膜支;脊髓后動脈;脊髓前動脈;小腦后下動脈(PICA);延髓動脈。
基底動脈分支:小腦前下動脈(AICA);迷路(內聽)動脈;腦橋支;小腦上動脈(SCA);大腦后動脈(PCA)。
1.5、脊髓后動脈:
脊髓后動脈是VA顱內段分支位置最低的一對,左右各一;
可直接從椎動脈主干發(fā)出,但更常見從PICA發(fā)出;
脊髓后動脈發(fā)出后先轉向后方,然后沿脊髓后外側溝在脊神經后根的前、后方下行,下行途中約有5-15支后根動脈補充加強,從而使脊髓后動脈能延伸至脊髓下部。
脊髓后動脈供應:脊髓的后角和后索;同時還發(fā)出小的延髓支,供應延髓背側部,包括薄束、楔束及其核,以及繩狀體尾端的背側部,有時延髓支可缺如。
由于脊髓后動脈供應延髓和脊髓的范圍都比較小,而且側支循環(huán)比較豐富,所以當脊髓后動脈閉塞時,并不引起延髓和脊髓的廣泛軟化,癥狀也不明顯,有的話以深感覺障礙為主。
1.6、脊髓前動脈:
脊髓前動脈是VA末端發(fā)出的小分支,左右各一;
發(fā)出后在延髓淺面斜向下內,約支橄欖體下端水平,兩側脊髓前動脈匯合成一單干,沿脊髓前正中裂下行,并改稱為前正中動脈。
前正中動脈在下行過程中,接受6-8支前根動脈補充加強。
沿途還發(fā)出250-300支小的溝動脈,經前正中溝左、右交替穿入脊髓,供應脊髓前2/3,包括前角、側角、中央灰質、后角根部以及脊髓前、側索。
兩側脊髓前動脈匯合處發(fā)出細小的延髓支,分布于延髓內部的結構(椎體。椎體交叉、內側丘系、內側縱束、頂蓋脊髓束、舌下神經核、內側副橄欖核以及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的最下段等),近腦橋下緣處,此動脈的分布區(qū)逐漸縮小。
1.7、小腦后下動脈(PICA)
1.7.1、PICA概述:
PICA通常從VA呈單干(90%)發(fā)出,但變異很多,有的呈雙干(6%)發(fā)出,4%缺如。
PICA從椎動脈的起源存在變異,從枕骨大孔以下到椎-基底動脈交界均可。可起源于硬膜外或硬膜下椎動脈。PICA多數起自椎動脈的后壁或外側壁。
PICA如果存在,則是小腦動脈中最大、也是最復雜、迂曲、行程及供血區(qū)域變異最大的小腦動脈。分五段,每段都可能多于一個干。大多數PICA分叉形成內側干和外側干,內側干供應蚓部及其鄰近小腦半球,外側干供應小腦扁桃體和小腦半球枕下面。
PICA可能在枕骨大孔、第四腦室、小腦半球、腦干、頸靜脈孔、CPA、巖骨尖和斜坡相關手術入路中暴露。
1.7.2、PICA分段:
延髓前段(綠色):從起點到橄欖最隆凸部的垂線即延髓淺面和外側面的分界線為止。(如動脈起自延髓外側面的VA,則無此段)。
延髓外側段(橙色):從橄欖最隆凸部至舌咽、迷走、副神經根起始處平面,此段走行不一,或上升,或下降。
延髓扁桃體段(藍色):從后組顱神經水平開始,圍繞扁桃體尾側半,形成一個凸向尾側的袢。
膜帆扁桃體段(黃色):從扁桃體中部開始,至上方為脈絡膜和下髓帆、下方為扁桃體上極之間的裂隙開口處。
皮層段(紅色):從動脈及其分支離開扁桃體、蚓部和小腦半球之間裂隙處,至皮層表面。
圖表 A:PICA下面觀察:從扁桃體腳水平切除左側扁桃體,扁桃體借腳附著于小腦的其余部分。
B:PICA后面觀察:左側小腦半球和右側部分半球被切除。
圖表 c/d:C:側面觀。D:正中矢狀切面。
1.7.3、PICA的分支:
PICA穿支動脈:
來自三個延髓節(jié)段,終止于腦干的小動脈,分為直接型和旋繞型。
延髓前段發(fā)出0-2個(平均1個)穿支,供應延髓的前、側、后面;延髓側段發(fā)出0-5個(平均1.8個)穿支,供應延髓的外側和后面;扁桃體延髓段發(fā)出0-11個(平均3.3個)穿支,供應延髓外側面和后面。
扁桃體延髓段和髓帆扁桃體段都發(fā)出穿支供應第四腦室脈絡叢。
PICA皮層支:
正中和旁正中蚓部動脈、扁桃體動脈、以及內側、中間、外側半球動脈。
扁桃體上級附近的皮層支發(fā)支供應小腦齒狀核。
雙側皮層支之間互相重疊,并與同側的SCA和AICA的分布區(qū)相互進退。
1.7.4、PICA與顱神經的關系:
1.7.5、PICA阻塞:可無癥狀,也可因延髓和小腦梗死而腫脹、出血甚至死亡。
圖表 2:PICA的毗鄰關系:PICA經常在小腦扁桃體的下極附近形成一個尾側袢。
1.7.6、椎動脈造影顯示PICA:
Figure:. A,Suboccipitalview(枕下面觀). The tonsils andthe biventral lobule have been removed. 1, Superior retrotonsillar vein(扁桃體后上靜脈); 2, vein of lateral recess of fourth ventricle(第四腦室隱窩靜脈) and inferior medullary velum(下髓帆); 3,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 (vermian branch蚓支); 4, PICA (supratonsillar segment, 扁桃體上段cranialloop); 5, PICA (posterior medullary segment延髓后段); 6,PICA (tonsillohemispheric branch扁桃體半球支); 7, PICA(choroidal branches脈絡膜支); 8, PICA (lateralmedullary segment延髓外側段); VA, vertebralartery; *, caudal loop; **, peduncle of flocculus. B,前面觀. 1,Flocculus(絨球); 2, PICA (anteriormedullary segment延髓前段). AICA, anterior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BA, basilar artery.
1.8、小腦前下動脈(AICA):
1.8.1、AICA概述:
AICA通常呈單干(72%)從基底動脈發(fā)出,也有呈雙干(26%)或三干(2%)發(fā)出者。
AICA發(fā)出點可在基底動脈的任何平面,但多見的是發(fā)自基底動脈的下半段。
兩側AICA發(fā)出點大多不在一個平面上,一側的起點常明顯高于另一側。
行程:AICA從基底動脈發(fā)出后,在外展神經、面神經和蝸神經附近繞腦橋走行,經常在面-前庭蝸神經附近分叉形成一個頭側干和一個尾側干,頭側干的分支沿小腦中腳向外側,至小腦中腦裂上唇及其鄰近的小腦巖面;尾側干供應小腦巖面的下部,及其絨球脈絡叢的一部分。
1.8.2、AICA分段:
橋腦前端:位于斜坡和橋腦腹側之間,此段常與外展神經根絲接觸。
橋腦外側段:根據此段與內聽道口的關系,分為三部分(內聽道前段、內聽道段、內聽道后段);此段經常向下降至橋延溝以下,尤其當動脈走行迂曲時。


Figure:. C,Posteriorview of contents of right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右側內耳道內容物后面觀)1, AICA (meatal segment內耳道段). D,Posteriorview of the posterior fossa.(后顱窩后面觀)1, Trigeminalporus;(三叉神經孔) 2, internalacoustic meatus(內耳道); 3, sigmoid sinus(乙狀竇); 4, jugular foramen.(頸靜脈孔) Arrowsindicate thesuperior petrosal sinus. (箭頭表示巖上竇)E,Anatomic dissection of the right cerebellopontine(CP) angle as when the patient is in park bench position (inset).(插圖為患者取公園長椅體位,顯示右側CPA區(qū)局部解剖)In some patients,there are curved creases in the dura just posterior to the jugular foramen;they curve toward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1,Sigmoid sinus;(乙狀竇) 2, posterior wallof the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內耳道后壁) 3, posterior edgeof the jugular foramen. (頸靜脈孔后緣)F,Anatomic dissection of the right CP angle as when thepatient is in the three-quarter prone position (inset).(插圖為患者取四分之三俯臥位,顯示右側CPA局部解剖)1, Tentorium;(幕) 2, sigmoid sinus; (乙狀竇)3, posterior wall ofthe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內耳道后壁)*, Superiorpetrosal sinus.(巖上竇)G,Anatomic dissection of the right CP angle as when thepatient is in the three-quarter prone position (inset).(患者取四分之三俯臥位時右側CPA區(qū)局部解剖(插圖))1, Superiorpetrosal sinus;(巖上竇)2, sigmoid sinus;(乙狀竇) 3,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內耳道)4,tentorium; (幕)5, superior petrosalvein; (巖上靜脈)6, flocculus.(絨球)H,Anatomic dissection of the right CP angleas when the patient is in the three-quarter prone position (inset).The VII,VIII, IX, X, and XI nerves have been cut to display the VI nerve. The superiorpetrosal sinus is located at the edge between the tentorium and the petroustemporal bone. 1, Sigmoid sinus; 2,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and VII and VIIInerves; 3, superior petrosal sinus; 4, jugular foramen and IX, X, and XInerves; 5, tentorium; 6, superior petrosal vein; 7, trigeminal porus.
絨球段:此段自絨球的頭側或尾側至小腦中腳和小腦橋腦裂,沿小腦中腳走行時,其動脈干可能于絨球或小腦橋腦裂唇緣的深面。
皮層段:此段主要供應小腦的巖面。
1.8.3、AICA的分支:
神經相關分支是指經過內通道開口附近或內聽道內、與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關系密切的分支。
AICA發(fā)出后向外側走行,到達內聽道開口處形成一個襻,與面、聽神經關系緊密。AICA經過CPA時發(fā)出四個重要神經相關性分支:
迷路(內聽)動脈:進入內聽道后分支供應內聽道骨壁和覆蓋其表面的硬腦膜、內聽道內的神經、前庭、耳蝸和內耳等結構。
下圖Labyr.A,迷路動脈;AC.Meatus,聽神經管;Prox,近端的;Distal,末端的。
回返穿動脈:在內聽道口附近從AICA發(fā)出后,沿面、聽神經逆行回來供應腦干;此動脈還發(fā)出分支供應面、聽神經和三叉神經的“根進入帶”。在82%的腦中存在回返穿動脈。Rec.Perf.A回返穿動脈。
弓狀下動脈:72%的腦中存在。在內聽道口的內側從AICA發(fā)出,穿過下弓狀窩表面的硬腦膜進入下弓狀管,供應半規(guī)管處的巖骨。
Subarc.A.,弓狀下動脈;Labyr.A,迷路動脈。
下弓狀管被認為是乳突區(qū)感染向腦膜和巖上竇傳導的途徑。
小腦下弓狀動脈:是AICA的一個小分支,供應下弓狀窩和小腦絨球部。
皮層支:供應存在很大變異:
小到僅供應絨球及鄰近的小腦巖面;
大到供應包括全部巖面和鄰近的小腦幕面及枕下面。
穿過神經后,頭側干通常經絨球上方,分布于小腦橋腦裂的上唇;尾側干經絨球的尾側,供應巖面的下部。
1.8.4、AICA阻塞:
主要導致腦干外側和小腦腳軟化為主的相關癥狀,而非小腦半球受累的癥狀。
主要包括:
面神經、前庭蝸神經及其核團受累引起的面癱和前庭蝸神經麻痹;
前庭核及其與迷走神經核團之間聯(lián)系損傷導致的眩暈、惡心、嘔吐及眼震;
三叉神經脊束及核團損傷導致的同側面部痛溫覺喪失和角膜感覺減退;
橋腦和延髓外側部下行瞳孔擴張纖維損傷導致的Horner綜合征;
小腦腳損傷導致的小腦性共濟失調和協(xié)同不能;
對側肢體的不全痛溫覺喪失。
AICA阻塞癥狀通常為突然性,不伴有意識喪失,最顯著的癥狀為眩暈,常伴有惡心及嘔吐,隨之可能面癱、耳聾、感覺喪失及小腦功能紊亂,通常不發(fā)生皮質脊髓束和內側丘系受損的癥狀。
手術中AICA阻斷后很多患者能恢復和存活,主要是由于有豐富的其他小腦動脈的側支循環(huán)。
1.9、小腦上動脈(SCA):
1.9.1、SCA概述:
SCA從基底動脈上端接近其分叉部發(fā)出,位于中腦的前面,通常在動眼神經下面通過,有時從PCA發(fā)出,從動眼神經上面通過。
起源:SCA是幕下小腦動脈中發(fā)生和供應區(qū)域最恒定的一支,通常以單干起源,但也可能以雙干起源。所有單干起源的SCA均分支為頭干和尾干,頭干供應蚓部和蚓旁部,尾干供應小腦半球的幕面。
無論是單干分叉,還是雙干起源,頭側干和尾側干幾乎出現于每一個小腦半球。
SCA起點:
雙側SCA和PCA的起點經常形成基底動脈頂端的十字交叉。
SCA起點通常起自基底動脈,直接起自PCA起點的下方;遠離PCA起點的動脈起自PCA起點2.5cm范圍內。
基底動脈分叉的高度決定SCA初始段的行程:
正常情況下,BA的分叉位于橋腦中腦交界處;SCA起點位于小腦幕緣內側;
分叉較高時,BA的分叉位于中腦前方;SCA起點位于幕上;
分叉較低時,BA的分叉位于橋腦的前方;SCA起點位于幕下。
行程:發(fā)出后,于橋腦中腦交界附近圍繞腦干,位于滑車神經下方,三叉神經上方;其近端位于小腦幕游離緣的內側,遠端行于小腦幕下方,為最頭側的幕下動脈。經過三叉神經上方后SCA進入小腦中腦裂,形成幾個彎曲,發(fā)出小腦前動脈,供應小腦深部白質和齒狀核。離開小腦中腦裂之后,它的分支再次位于小腦幕緣的內側,經小腦幕緣的下方向后,分布于小腦的幕面。
1.9.2、SCA分段:
橋腦-中腦前段:此段位于鞍背和腦干上部之間,始于SCA起點,于動眼神經的下方至腦干的前外側,它的外側部位于小腦幕游離緣前半的內側。
橋腦-中腦外側段:
始于腦干的前外側,常于橋腦上部的外側面向尾側潛行。
它的尾襻(caudal loop)對側且常到達橋腦中部水平的三叉神經入腦處,滑車神經位于此段中部的上方。
此段的前部常位于幕上,而尾襻通常降至幕下。
SCA在此段分為頭側干和尾側干,其尾側干與三叉神經的出腦處相近。
此段終止于小腦中腦裂前緣,基地靜脈和PCA位于SCA的上方,與之平行。
小腦中腦裂段:SCA穿行于小腦中腦裂內,越向內越深在,中線上最深,位于上髓帆的后方。經過一系列的發(fā)卡樣彎曲,SCA襻進入裂的深部,耳后向上到達小腦幕面的前緣。
皮層段:此段包括小腦中腦裂以后的分支,行經小腦幕緣下方,分布于小腦的幕面。如果邊緣支存在,則同時供應小腦巖面的上部。
FIGURE:C,?Superior?view?of?the?tentorial?surface.?(小腦幕面上面觀)1,?Anterior?pontomesencephalic?segment?of?the?SCA;(小腦上動脈腦橋中腦前段)?2,?lateral?pontomesencephalic?segment?of?the?SCA;?(小腦上動脈腦橋中腦外側段)3,?superior?hemispheric?branches?of?the?SCA;?(小腦上動脈半球支)4,?cerebellomesencephalic?segment?of?the?SCA;?(小腦上動脈小腦中腦裂段)5,?superior?hemispheric?branches?of?the?SCA.
1.9.3、SCA分支
穿支:
分為直接型和旋繞型,直接型垂直進入腦干,旋繞型圍繞腦干走行一段距離在進入腦干。
穿支動脈主要起自主干和上下干,每干發(fā)出2-5支,有的干沒有穿支,也有的干穿支多達10支。
終于小腦上、下腳及它們中間的被蓋、大腦腳、腳間窩、上下丘及四疊體池。
小腦前分支:從小腦中腦裂內上、下干及皮質支發(fā)出,多達8支,內側群分布前髓帆和中央小葉,外側群分布于上、中腳之間和中央葉翼。
皮質支:SCA最恒定的皮層供應區(qū)為小腦的幕面。常供應小腦的幕面和鄰近的小腦巖面上部。常分出2個蚓支(內側部、旁正中部)、3個半球支(內側部、中間部、外側部)和1個緣支。
1.10、小腦供血動脈的供血分區(qū)圖示:
1.11、大腦后動脈(PCA):
PCA 起自BA頂端分叉部,在大腦腳間池的外側緣與PComA相會,然后圍繞大腦腳和環(huán)池到達四疊體池,分布于大腦半球的后部皮質,還發(fā)出分支到達丘腦、中腦和其他深部結構,包括脈絡叢以及側腦室和第三腦室壁。
1.11.1、PCA概述:
在胚胎期,PCA從ICA發(fā)出,胚胎后期,后交通動脈逐漸退化,PCA主要由BA供血。
兩側PCA起點即為BA分叉部。此分叉部高低變異大,可低至中腦與橋腦交界處以下1.3mm處,高至乳頭體和鄰近的第三腦室底部,有時乳頭體和第三腦室會被BA分叉部頂高起來而形成明顯的凹痕。
、PCA分段:
PCA可分為P1-P4共4段
P1段(交通前段):起點到PCA與PComA交點處。行于動眼神經上方。
P2段:在腳池和環(huán)池中向外側繞過到中腦的后緣,長度約25mm。
P2A(大腦腳段或P2前段):繞大腦腳行于大腦腳池
P2P(環(huán)池段或中腦外側段或P2后段):自大腦腳的后界,腳池和環(huán)池交界處起,在中腦外側走行。
P3段(四疊體池段):環(huán)池后界、四疊體池外緣到距狀裂前界。兩側P3最靠近的點為丘點或四疊體點。常分為兩個終支(距狀動脈和頂枕動脈)。
P4段(皮層段):起自距狀裂的前端,包括至皮層表面的分支。
FIGURE 2.13.Arteries of the basal surface.大腦底面的動脈
Calc.A.,距狀動脈;Atrium,房部;Parahippo.Gyr.,海馬旁回;Uncus,鉤回;Car.A.頸內動脈;A.Ch.A.,脈絡膜前動脈;Hippo.Head,海馬頭;Fimbria,傘;Chor.Fiss.,脈絡裂;Chor.Plex.,脈絡叢;Cuneus,楔葉;Par.Occip.A.,頂枕動脈;L.P.Ch.A.,脈絡膜后外側動脈;M.P.Ch.A.,脈絡膜后內側動脈。
1.11.3、PCA分支:
PCA分支有三種類型:
中央穿支至間腦和中腦;
腦室支至側腦室和第三腦室的脈絡叢和腦室壁及其鄰近結構;
大腦支至大腦皮層和胼胝體壓部。
各類分支具體包括:
中央穿支:丘腦穿動脈、大腦腳穿動脈和丘腦膝狀體動脈;
腦室支:脈絡膜后內側動脈和脈絡膜后外側動脈;
大腦支:顳下的一組分支:
海馬支,
顳前、中、后和顳總支,
頂枕支、距狀支和壓部支。
PCA各分支起點:
P1段:中央內側動脈、短旋動脈、丘腦穿動脈及旁正中動脈。
P2A:海馬穿動脈、顳前動脈、大腦腳穿動脈、脈絡膜后內側動脈。
P2P:顳中、顳后、顳總穿支和脈絡膜后外側動脈、丘腦膝狀體動脈
P3段:距狀動脈和頂枕動脈。
中央內側動脈:從PCA起始處發(fā)出,在腳間窩穿入。分為兩群:
頭側群:供應下丘腦的垂體、漏斗和灰結節(jié)。
尾側群:供應乳頭體、底丘腦、丘腦的內壁和內側核團。
丘腦穿動脈:是中央內側動脈中較粗大的分支,也是P1段發(fā)出的最大分支。
經前穿質入腦,供應丘腦前部及內側部、下丘腦及中腦黑質、紅核和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動眼神經等。
FIGURE 2.35:Thal.Perf.A.,丘腦穿動脈。
大腦腳穿動脈:2-3支,從P2發(fā)出,直接進入大腦腳,供應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以及黑質、紅核、被蓋及動眼神經等。
旋繞穿動脈:發(fā)自P1和P2,短組分支供應大腦腳、膝狀體、中腦被蓋;長組繞過腦干達四疊體區(qū)。
后外側中央動脈:或稱丘腦膝狀體動脈,在PCA腳外側發(fā)出,也有從脈絡膜后外側動脈、四疊體動脈發(fā)出的。供應內、外側膝狀體、丘腦枕和大部分外側核團及內囊后肢。
四疊體動脈:多為1支。
脈絡膜后內側動脈(M.P.Ch.A.):
MPChA通常發(fā)自P2A,多為1支。
脈絡膜后外側動脈(L.P.Ch.A.):
多支L.P.Ch.A.起自P2P,經脈絡裂向外走行供應側腦室的脈絡叢。
皮層支:
PCA的皮層支包括顳下支、頂枕支、距狀支和壓部支。
顳下動脈:起自PCA,而顳上動脈起自MCA。
包括:海馬動脈,顳前、中、后、總動脈。供應:顳葉下部。
5種形式:
所有顳下動脈均出現(10%)
顳總動脈以單干起自PCA,發(fā)出分支供應全部顳葉下部(16%)
出現顳前、中、后動脈,單海馬動脈缺如(20%)
出現顳前和顳后動脈,但海馬動脈和顳中動脈缺如(10%)
出現海馬動脈和顳前、后動脈,但顳中動脈缺如,最常見(44%)
海馬動脈:起自大腦腳池或環(huán)池,是PCA的第一個皮層支。
供應鉤回、海馬旁回前部、海馬結構和齒狀回。
顳下前動脈:供應顳葉下面前部。
顳下中動脈:是最小的分支,常缺如。
顳下后動脈:幾乎出現于所有半球。多在環(huán)池或四疊體池內發(fā)出。較粗。供應顳枕葉下表面,除發(fā)出所有顳支的顳總動脈以外,顳下中動脈是管徑最粗大和分支最多者,其阻塞??芍螺p度和一過性的失語、一過性記憶缺失伴同向偏盲。
FIGURE 2-6?C,?Basal?view.?1,?P1;?2,?P2A;?3,?anterior?inferior?temporal?artery;?4,?P2P?and?long?circumflex?arteries;?5,?short?circumflex?arteries;?6,?middle?inferior
temporal?artery;?7,?posterior?inferior?temporal?artery.
頂枕動脈:為PCA的兩終支之一,幾乎均出現。供應上矢狀竇旁區(qū)域的后部、楔葉、楔前葉和枕外側回,少數情況下供應中央前回和頂上小葉。
距狀動脈:為PCA的終支,存在于所有大腦半球。分布于舌回和下楔葉,供應視皮層。其阻塞的典型表現是雙眼視野同向性偏盲,但常有黃斑回避,可伴同側眼痛。
壓部動脈:所有半球的PCA及其分支發(fā)出分支供應胼胝體壓部。這些分支可由下列血管發(fā)出:頂枕動脈,距狀動脈,脈絡膜后內、外側動脈,顳后動脈。
、PCA、動眼神經、滑車神經關系:
動眼神經和滑車神經與PCA和SCA的關系式恒定的——動眼神經總是與動脈起點附近穿經PCA和SCA之間,滑車神經也在兩者之間經過腦干外側緣,即使SCA未雙干此種關系也不變。
2、椎動脈造影:
FIGURE 2-14
A,(椎基地動脈造影前面觀)1,Collicularorquadrigeminalpoint;2,P3;3,beginningoftheP2Asegment;(P2A起點)4,collateralsulcus;(側副溝)5,beginningofthecerebellomesencephalicsegmentofthesuperiorcerebellarartery(SCA);(小腦上動脈中腦小腦裂段起點)6,P2A;7,lateralpontomesencephalicsegmentoftheSCA;(小腦上動脈腦橋中腦外側段)8,anteriorpontomesencephalicsegmentoftheSCA;(SCA腦橋中腦前段)9,supratonsillarsegmentofthepos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PICA扁桃體上段)(PICA,cranialloop);10,meatalloopofthean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AICA);(AICA內耳道襻)11,posteriormedullarysegmentofthePICA;(PICA延髓后段)12,caudalloopofthePICA;(PICA尾襻)13,lateralmedullarysegmentofthePICA;(PICA延髓外側段)14,anteriormedullarysegmentofthePICA;(延髓前段)15,extraduralvertebralarterybehindthelateralmassofC1;(C1側快后方的硬膜外段椎動脈)16,vertebralarteryintheforamentransversariumofC1;(C1橫突孔內的椎動脈)17,vertebralarteryintheforamentransversariumofC2.(C2橫突孔內的椎動脈)藍色箭頭顯示AICA起源于基地動脈Theblue arrowheadindicatestheoriginoftheAICAfromthebasilarartery,紅色箭頭顯示PICA起源于椎動脈thered arrowheadindicatestheoriginofthePICAfromthevertebralartery,and綠色箭頭顯示大概在椎動脈硬膜外和硬膜內段之間thegreenarrowsindicatetheprobabletransitionbetweentheextraduralandintraduralsegmentsofthevertebralartery.B,(椎基底動脈造影動脈相側面觀)1,“Cranialloop”ofthePICA;(PICA頭側襻)2,vermiandivisionofthePICA(pyramidalloop)(PICA錐形襻);3,hemisphericbranchofthePICA;(PICA半球支)4,posteriormedullarysegmentofthePICA;(PICA延髓后段)5,“caudalloop”ofthePICA.(PICA尾襻)紅色箭頭顯示脈絡膜后外側動脈在側腦室內Theredarrowheadsindicatethelateralposteriorchoroidalarteriesinthelateralventricle(indicatethelocationoftheposteriorwallofthepulvinarofthethalamus),綠色箭頭顯示后胼周動脈thegreen arrowindicatestheposteriorpericallosalartery,and藍色箭頭顯示脈絡膜后內側動脈thebluearrowheadsindicatethemedialposteriorchoroidalartery(MPChA).?MPChA的最后點相當于四疊體,所以在側面觀也是腦干的后界(黃色虛線)ThemostposteriorpointofthetrajectoryoftheMPChAindicatestheposteriorlimitofthequadrigeminalplateandconsequentlytheposteriorlimitofthebrainsteminthelateralview(yellow dashed line).FortheanatomiclocationofthelateralposteriorchoroidalarteryandMPChA,refertoFigures2-4Band2-6D.顯示MPChA的解剖位置。C,(椎基底動脈造影動脈相側面觀)1.“Meatalloop”oftheAICA.藍色箭頭顯示小分支到達第四腦室外側隱窩經過外側孔Theblue arrowheadsindicatesmallbranchestothelateralrecessofthefourthventriclethroughtheforamenofLuschka,and紅色箭頭顯示AICA主干在小腦水平裂內走行,thered arrowheadsindicatethemaintrunkoftheAICAinthegreathorizontalfissure,它是位于上半月小葉的一個AVM的供血動脈。whichissupplyingan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locatedinthesuperiorsemilunarlobule.
D,小腦側面觀:1,Flocculus;(絨球)2,petrosalfissureorgreathorizontalfissure;(巖裂或水平裂)3,superiorsemilunarlobule;(上半月小葉)LA,lateralangle.(外側角)Thearrowsindicatetheanterolateralmargin.箭頭指示前外側中央動脈邊緣。
(五)、腦動脈側支循環(huán):
一般認為,腦內各動脈并非終動脈,頸內動脈各分支之間,椎基底動脈各分支之間皆有吻合存在。顱內外動脈之間也存在著系統(tǒng)間吻合。
1、腦地動脈環(huán)(Willis circle):頸內動脈與椎-基底動脈之間吻合。
2、軟腦膜內吻合:
在大腦半球軟腦膜內,大腦前、中、后動脈皮質支末梢存在著豐富的側支吻合。
吻合網常呈帶狀分布,位于3條大腦動脈供血的交錯區(qū),此帶狀區(qū)吻合血管豐富。
大腦前、中、后動脈本身分支間吻合甚少。
ACA與MCA之間吻合5-7支;MCA與PCA之間4-5支;ACA與PCA之間1-2支。
在小腦表面:同側SCA、AICA、PICA之間存在廣泛吻合;兩側對應小腦動脈之間吻合也豐富。
小腦動脈相鄰分支吻合遠多于大腦動脈相鄰分支間的吻合。
ACA的胼胝體動脈與PCA的胼胝體背側動脈于胼胝體背側實現吻合,稱為胼周吻合。
3、腦內動脈吻合:
大腦各動脈的中央支(穿動脈)從腦底進入腦實質供應基底神經節(jié)、丘腦、內囊等部。各中央支之間存在大量吻合,但吻合血管口徑一般不超過50-60μm,屬于微動脈吻合,不足以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
AChA、MPChA、LPChA之間吻合存在于側腦室脈絡叢、顳葉內面和膝狀體等處。
4、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間的吻合:
ICA與ECA之間吻合主要位于眼、耳、鼻。
從系統(tǒng)發(fā)生看,眼和眶腔為顱、內外循環(huán)相溝通的區(qū)域。
眼、鼻區(qū)吻合:
鼻背動脈與面動脈的鼻外側動脈在鼻背和眼內眥處相吻合;
眼動脈的淚腺支和瞼支與顳淺動脈的眶顴動脈在眼的外側吻合;
鼻背動脈、篩動脈與眶下動脈、蝶腭動脈在上頜及鼻腔內吻合。
耳區(qū)吻合:
ICA系的鼓支和上頜動脈的前鼓支之間的吻合;
ICA巖骨段發(fā)出的一支細小動脈與頸外動脈系頜內動脈發(fā)出至巖骨的動脈相吻合。
(六)重要腦區(qū)血液供應:
1、基底神經節(jié)和內囊:
基底神經節(jié)包括:尾狀核、殼核、蒼白球。
前:ACA的Heubner返動脈和中央短動脈(供應尾狀核頭、殼和蒼白球的前外側部以及內囊前肢);
中:MCA的豆紋動脈(供應尾狀核體、殼的中間大部、屏狀核以及內囊后肢上3/5);
后:AChA的紋狀體內囊動脈(供應殼和蒼白球的后內側部、尾狀核尾以及內囊的下2/5);
2、丘腦的血供:
AChA
PComA的結節(jié)丘腦動脈
PCA的丘腦穿動脈、丘腦紋狀體動脈
MPChA和LPChA
3、下丘腦的血供:
下丘腦:位于背側丘腦的腹側,被第三腦室分成兩半,其內側面借下丘腦溝與背側丘腦為界,底面外露。下丘腦結構自前向后依次為——終板、視交叉、灰結節(jié)、正中隆起、乳頭體和漏斗。(灰結節(jié)向正中前下方延伸為漏斗,漏斗的膨大處為正中隆起,其遠端連于神經垂體。)
下丘腦是調控內臟活動、內分泌功能和情緒行為等的中樞。
AcomA的下丘腦支
ACA的中央支
PcomA的中央支、結節(jié)丘腦動脈
PCA的丘腦穿動脈、丘腦膝狀體動脈
4、垂體的動脈血供:
垂體:位于垂體窩內、呈橢圓形內分泌器官,分為腺垂體和神經垂體。
腺垂體:包括:遠側部、結節(jié)部和中間部。
神經垂體:包括神經葉(正中隆起和漏斗柄)和漏斗。
垂體前葉(遠側部);垂體后葉(中間部+神經葉);垂體柄(結節(jié)部+漏斗)。
垂體的發(fā)生:
垂體發(fā)生過程中由兩部分聯(lián)合而成。一部分起源于口腔外胚層的Rathke囊;另一部分來自第三腦室底的漏斗突。
胚胎第四周時Rathke囊迅速擴大,并逐漸與間腦的漏斗突相連接。
囊前壁的上皮細胞繁殖迅速,并分化成細胞索,構成腺組織,即垂體遠側部(前葉);
囊前壁的上部向上發(fā)展形成結節(jié)部;
囊后壁與后葉相接,生長較慢,形成垂體中間部;
囊腔為前葉細胞所充滿而逐漸消失;但在幼年仍有一裂縫存在于其間,至成年才完全消失。
漏斗突是下丘腦向下延長的部分,自此分化成垂體神經部(后葉);漏斗突與下丘腦連接的漏斗和腺垂體的結節(jié)部共同構成垂體柄。
垂體的血供:來自ICA,1條IHA,多條SHA。
垂體上動脈(SHA):主要供應垂體前葉。
垂體下動脈(IHA):主要供應垂體后葉。
垂體門脈系統(tǒng):
垂體正中隆起和漏斗的毛細血管匯集成數條小靜脈,沿垂體柄下行至遠側部,小靜脈再次分成毛細血管叢,這種起自毛細血管網終于毛細血管叢的靜脈系,稱為垂體門靜脈系。
短垂體門靜脈:起自正中隆起和漏斗下部的小靜脈行程較短。
長垂體門靜脈:
垂體門靜脈系統(tǒng)是下丘腦分泌激素至垂體遠側部的通路。垂體靜脈很短,出腺體后注入鄰近的海綿竇。
5、海馬結構的血供:
海馬結構:位于半球內側面,包括胼胝體上回、束狀回、齒狀回、海馬、下托和海馬旁回鉤的一部分,是一個大的功能解剖學單位。
AChA
MCA的顳極動脈和鉤動脈
PCA的LPChA、顳下前動脈。
6、脈絡叢的血供:
中國神經學科新媒體;收稿郵箱538809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