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雕的歷史悠久,幾千年的傳承,玉雕的工藝更是不斷在進步與發(fā)展。中國的很多玉雕經(jīng)典之作,深受國內(nèi)外的收藏家喜愛。小編繼續(xù)為大家介紹鑒寶故事,這件藏品就是一件造型精致的白玉壺。持寶人叫孟慶宸,是一名80后的收藏愛好者。這件藏品的雕工非常復雜,茶壺的外壁就像是附上了一層雕花網(wǎng)一樣。
據(jù)說這種鏤雕工藝,叫做痕都斯坦。痕都斯坦玉器之所以那么貴重,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雕刻工藝十分復雜精致。二是這種玉器一般都是特供給皇家使用。因此痕都斯坦玉器的存世量非常少,民間幾乎見不到。
痕都斯坦,是清代時人們對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一帶的莫臥兒王朝的稱呼。因為當時的皇帝乾隆愛玉成癡,他對痕都斯坦玉器更是喜愛有加。乾隆皇帝是個文藝男,看到喜歡的玉器他就喜歡作詩,有的時候還會讓工匠在玉器雕刻上御詩。這也是為什么在國家很多博物館中的痕都斯坦玉器上都刻著“乾隆到此一游”的標記。紀曉嵐也覺得,“當今玉雕之美為痕都斯坦”。
這把壺,上面的鏤空花紋,其實是中國傳統(tǒng)的纏枝紋飾。這種纏枝風格不僅僅出現(xiàn)在玉器上,在瓷器上更是常見。纏枝,指的就是常青藤,一直盤在壺的表面。有的在藤上畫西番蓮,有的點綴牡丹,都是代表著長壽吉祥的寓意。
這種鏤雕和透雕工藝上說,十分費料。因為它是掏膛,小口大膛。那么有人提出質疑,那么既然原材料那么昂貴,為什么還要進行鏤空雕刻,做成實心的不好嗎?專家表示這其實跟因材施工有關系。一塊玉料在雕琢之前,雕刻師會先進行挖臟去綹,把有瑕疵的部分去掉。專家不小心說出了,一個外行不知道的秘密。
這意思簡單翻譯出來,就是鏤空的都是原來玉料有毛病的!雖然這不是絕對,但是根據(jù)現(xiàn)在的工藝來講,確實就是這樣因材施工。不過玉不雕不成器,所有的玉石原本都是天然的石材,我們都要通過雕刻把它的美展現(xiàn)出來。其實無論是鏤空雕刻,還是其他的雕刻方式,初衷都是想把玉材美的部分表達出來。經(jīng)過化瑕為瑜,去粗存精的過程,這樣大家才能夠看到它最美的一面。
持寶人為了能夠給自己的寶貝加分,介紹自己的藏品以前還得過天工獎。天工獎在雕玉的行業(yè)中,算是比較有名的獎項。專家給出的鑒定結果是,這件玉雕藝術品,材料和工藝,以及設計的解讀都非常重要。這件玉壺做工精湛,玉料溫潤,細膩完整,圖案具有傳統(tǒng)藝術代表性,寓意吉祥,具有很好的收藏價值。根據(jù)市場的參考價格給出的估價是10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