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我想對唐詩宋詞感興趣的讀者,馬上就會想到這是清人王闿運,對初唐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春江花月夜》的贊語。評價之高,讓人感覺連李白、杜甫都難以望其項背。民國時的大家聞一多先生,在其《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甚至給出了“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樣的夸贊。那么,張若虛是何許人也?《春江花月夜》一詩到底好在哪里?如此高的評價,是不是有過譽之嫌?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一千四百年前,約公元647年,張若虛出生在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當(dāng)時的揚州在規(guī)模上僅次于都城長安和洛陽,極盡繁華之能事。唐詩中提到揚州的詩篇數(shù)不勝數(shù),李白說道它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徐凝說道它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杜牧說道它時“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據(jù)沈括《夢溪補筆談》卷三記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十三步”。而在唐朝時就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揚州之繁華可見一般。我想詩人張若虛出生在這樣一個繁華之地,也為他日后創(chuàng)作《春江花月夜》提供了基礎(chǔ)!
關(guān)于張若虛的生平記載實是少之又少,其事跡略見于《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官至兗州兵曹,據(jù)書中所載“先是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于上京?!绷頁?jù)《全唐詩》記載“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存詩僅兩首,《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這和當(dāng)時一些高產(chǎn)的詩人實在無法相提并論。但濃縮的都是精華,只一首《春江花月夜》便足以讓他名垂千古。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中國文脈》一書中,曾有過這樣的一段論述:在一個琳瑯滿目的世界,學(xué)會排序是一種本事,不至于迷路。有的詩文,初讀也很好,但通過排序比較,就會感知上下之別。日積月累,也就有可能深入文學(xué)最微妙的堂奧。例如,很多人都會以最高的評價來推崇初唐詩人王勃所寫的《滕王閣序》,把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說成是“全唐第一佳對”,這就是沒有排序的結(jié)果。一排,發(fā)現(xiàn)這樣的駢體文在唐代文學(xué)中的地位不應(yīng)該太高??衫斫獾氖?,王勃比李白、王維大了整整半個世紀,與唐代文學(xué)的黃金時代相比,是一種“隔代”存在。又如,人們也常常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贊之有過,連聞一多先生也曾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但我堅持認為,當(dāng)李白、杜甫他們還遠遠沒有出生的時候,唐詩的“頂峰”根本談不上,更不要說“頂峰上的頂峰”了。
余秋雨先生的觀點我部分認同,正如他所講的,當(dāng)李白、杜甫沒有出生的時候,當(dāng)盛唐的文學(xué)光輝沒有普照中國大地的時候,說張若虛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壓過全唐”,確實是有些過譽了。況且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想張若虛如果活到現(xiàn)在,他老人家也不敢如此狂妄,接下這份沉甸甸的榮譽!但我為什么又說是部分贊同呢,我們先來看一下聞一多先生關(guān)于《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原文到底是怎么說的:“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至于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由此可以看到,聞一多先生的這個評價,其實只把詩體限制在了宮體詩,如果是在這個條件下,筆者認為把“孤篇壓全唐”改成“孤篇壓初唐”,那么《春江花月夜》一詩是當(dāng)?shù)闷疬@個贊譽的。而早期在六朝浮華文風(fēng)影響下,宮體詩以宮廷為中心,以艷情為內(nèi)容,描紅點翠,堆香砌玉,浮華荒謬,空虛無聊;從梁陳到隋唐,百余年間,主宰文壇,造成詩國的黑暗,遺下無數(shù)罪孽。南朝士族生活優(yōu)裕,偷安成習(xí),以能作五言詩作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會作詩就會被人鄙視、不能參加社會活動,詩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點綴,建安氣質(zhì)、魏晉風(fēng)骨早已蕩然無存。彼時,經(jīng)過隋末多年戰(zhàn)亂,唐朝初建,萬象一新。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同時主宰詩壇,被稱為“初唐四杰”,他們在古詩向律詩的過渡中起到了開拓作用。張若虛的功績也實在于承上啟下,把大唐引進詩歌朝代,為盛唐詩人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
而《春江花月夜》也當(dāng)是是一首藝術(shù)價值極高的詩篇,用文字優(yōu)美來形容它似乎又不太妥當(dāng),它著實超越了優(yōu)美的范疇,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這首詩所營造出來的浩渺而又細膩的意境,關(guān)于宇宙和人生的哲思,有著超越本體的意識,掙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叭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感嘆江月長明而人生短促,不正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焦慮和真實寫照嗎?張若虛用他的筆寫出了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時間雖是過去了一千多年,歷經(jīng)無數(shù)風(fēng)云變幻,仍給人以無限遐思。在這種人類共通的情感面前,我看關(guān)于是否“孤篇蓋全唐”的爭論倒可以停止了。正如杜甫所說“王楊盧駱當(dāng)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是非功過,自待后人評說!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