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20年代西風東漸的時代氛圍中,中國美術在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下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畫家們或開創(chuàng)時代新風,或守望傳統家園,雖然藝術宗旨和表現形式各異,但同樣為中國美術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一時期,激進派畫家受西方思想影響,提倡借鑒西洋美術來改造中國畫;而傳統派畫家則從中西藝術不同的審美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堅持維護中國畫傳統的審美標準和形式體系,主張從傳統內部去尋求藝術變革的途徑。當時活躍于廣東的“國畫研究會”成員就是這樣一批傳統派畫家。
國畫研究會由1923年7月創(chuàng)建的“癸亥合作畫社”發(fā)展而來,于1926年2月在廣州成立。該會以復興民族藝術為宗旨,致力于對傳統中國畫的研究、繼承和弘揚,是當時廣州及其周邊地區(qū)傳統派畫家的集群,也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重要的美術團體。其成員主要有趙浩公、潘致中、溫其球、姚粟若、盧振寰、李鳳公、黃少梅、黃君璧、黃般若、李瑤屏、鄧芬、盧子樞、羅卓、潘達微、容祖椿、李研山等,甚至還包括外地某些著名畫家如黃賓虹。他們的理論和實踐對20世紀廣東美術的振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對當代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國畫研究會成立至今,中國畫壇風起云涌,潮起潮落,經歷了各種沖突與融合。如今,人們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在現代中國文化大廈的構建中,中國畫的傳統審美趣味依然是一塊無比重要的基石。事實證明,國畫研究會同人借古開今的變革之路,比援西入中的創(chuàng)新之路更加符合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
為紀念國畫研究會成立九十五周年,我院邀請廣東省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提供藏品,舉辦了本次展覽。我們希望,觀眾從本次展覽中能夠發(fā)現一片蘊藏著寶貴精神財富和巨大文化價值的“新大陸”,同時也希望,本次展覽能夠喚起當代學術界和美術界對國畫研究會重新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定位,為當代中國畫的發(fā)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可資借鑒的范式。
《重巒疊嶂圖》黃少梅、馮緗碧
1929年作 紙本水墨
19×51cm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編輯:李嘉穎
審核:鄒杰杰
審定:馮清源
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