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御品·宮廷私珍
收藏資訊平臺
黃釉是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成,也稱鐵黃,有高溫與低溫之分。
高溫黃釉
米色
低溫黃釉
正黃、嬌(澆)黃、象牙黃、淡黃(蛋黃、西洋黃)
純正的黃釉,始自明初洪武年間,到弘治時期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弘治黃釉,與洪武釉里紅、永樂甜白、永宣青花、宣德五彩、成化斗彩并列明代六大器種。由于弘治黃釉瓷器一般用“澆釉”的方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又因其黃色淺淡嬌嫩,故亦稱“嬌黃”,又因其黃色嬌嫩如雞油一般,人稱“雞油黃”。器型主要有盤、碗、尊等。
明弘治嬌黃釉象耳龍鳳玉壺春瓶,御承堂博物館藏
到了清代,黃釉瓷在沿襲明代黃釉的基礎(chǔ)上,勇于創(chuàng)新,把暗刻、劃、印、雕等各種裝飾工藝以及釉上彩繪共同運用到黃釉瓷器上,豐富了黃釉瓷器的品種,一改單色黃釉瓷以素取勝的面貌,形成黃釉瓷發(fā)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
故宮博物院 清雍正 淡黃地琺瑯彩蘭石紋碗
此時的黃釉瓷不僅造型完美,做工精細,更有十足的皇家氣派,而且不斷有新釉色創(chuàng)燒出來,如蜜蠟黃、淡 黃 釉等等,讓人耳目一新。
淡黃釉瓷器創(chuàng)燒于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tǒng)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
清雍正淡黃釉瓶,故宮博物館藏
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jì)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
晚清時期則以光緒黃釉瓷為代表,精品多為光緒朝慈禧太后御用的官窯瓷器。
清光緒 黃釉墨彩花鳥紋長方花盆
故宮博物館藏
歷代黃釉瓷器欣賞
明永樂青花黃地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北京保利
明 弘治黃釉碗
高10.5、口徑23.6、底徑9.6cm
國家博物館藏
明 弘治 黃釉盤
高4.3cm,口徑21.3cm,足徑13.2cm
臺北故宮藏
明弘治 黃釉雙系尊
故宮博物院藏
明弘治 黃釉描金弦紋尊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故宮博物館藏
清雍正黃釉盅,故宮博物館藏
清雍正 蛋黃釉盤
口徑13.3cm,底徑8cm,高2.8cm
捐獻自孫瀛洲
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 黃地琺瑯彩桃花紋杯
清雍正米黃釉折腰碗,故宮博物館藏
清乾隆黃地開光粉彩山水人物紋四方茶壺,故宮博物館藏
清光緒淡黃地粉彩荷蓮花方花盆,故宮博物館藏
慈禧太后50壽辰祝壽用瓷
清光緒 黃地墨彩花蝶紋奓斗
故宮博物館藏
清光緒 黃地墨彩花鳥紋長方小花盆
故宮博物館藏
清光緒 黃地墨彩花蝶紋羹匙
故宮博物館藏
清光緒 黃地墨彩花蝶紋盤
故宮博物館藏
清光緒 黃地墨彩花蝶紋蓋碗
故宮博物館藏
戳下文,再讀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