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樂元
隨著對紫砂器物的了解日益加深,器具在滿足實用基礎(chǔ)條件之后,對趣味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在紫砂壺的各個部分中,增加變化因為提高我們對紫砂的趣味。做到簡約而不簡單。
壺底足也是構(gòu)成造型的一個主要部分,底足的尺度和形式處理,直接影響造型視覺的美觀。就造型,壺底大致可分為
平底、
一捺底、
加底(足圈)、
釘足四種。
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兩種。直方挺直造型的壺宜用明接,圓韻渾樸的造型宜用暗接處理。就情懷,紫砂壺壺底可以用來落款,早期也可用來寄托文人情懷。
造型:
平底(個人認為平底和一捺底很相似,很多作品似平似捺,在此不多做言論,先單獨介紹)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香蘅款紫泥粉彩泥百衲壺
陳鳴遠制《南瓜壺》
一捺底
顧景舟制《座有蘭言》
清中早期 《十六瓣菊式》
《印包壺》
加底(圈足)
在紫砂壺身成型時加一道足圈,并用脂泥復合嵌接,亦稱“挖足”。加底、腳圈應(yīng)視主體造型而設(shè)置,用復子和勒子工具加工處理,亦有借鑒花盆底足處理手法,在方壺上采用挖出“犴門”有扁梯形托榫足等。
故宮博物院宜興窯紫砂壺
陶瓷器足的一種樣式。是指器物底部承制一個圓形圈來托器身。圈足始于唐代的瓶、壺、盤、碗等器具上,但不普遍,宋以后盛行,各類器皿幾乎全有圈足,很少例外。
清早期 陳礪成制 竹節(jié)壺
陳鳴遠 制 束腰壺
九瀚藝術(shù)旗下陶手陳俊—渾方式
九瀚藝術(shù)旗下陶手伍海紅—映花壺
清 朱泥菊瓣壺
筋紋壺,繼承中創(chuàng)新,可藏拙,也藏巧,壺底紋理優(yōu)雅,匠心獨運,開辟了一方世外桃源。
釘足
釘足它源于銅器鼎足,用釘足支架壺體,穩(wěn)而不滯,透出靈氣。型制大小,釘腳高、矮、粗、細宜視主體而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圓器一般用三支釘足,方器則為四支釘足。
時大彬制 如意三足鼎
陳鳴遠 制素帶壺
俞國良 制傳爐壺
寄情:
紫砂器的發(fā)展與提高,離不開文人雅士的倡導和參與,而早期壺底也為早期文人提供詩文發(fā)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