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制為八瓣萎花形,花口出筋,弧腹,下承隨形圈足,足端露胎處泛火石紅色。盛內(nèi)外施透明釉,釉面油潤泛青,略顯失透。通體紋飾以青花黃彩描紅繪制。其中盤心繪以云龍紋,二龍呈俯仰之勢,于云間穿梭。內(nèi)壁則以方勝、珊瑚、如意等雜寶為飾。外壁蓮瓣內(nèi)則繪以折枝靈芝花卉與其相呼應。底部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明隆慶年造”六字雙行楷書款,為典型隆慶官窯款識。
隆慶一朝僅六年,景德鎮(zhèn)又連遭水患,瓷器生產(chǎn)一度停滯,品種及數(shù)量均大量減少。如《明實錄》載“隆慶五年 (1571年)四月王辰朔孟夏,詔江西燒造瓷器十余萬,工科給事中龍光等請暫停止,以蘇民窮。即不可已,亦宜量減十之三、四,仍寬其程限,勿重困一方。報聞?!惫识c官窯瓷器燒制數(shù)量十分稀少。從遺存的傳世品來看,隆慶瓷器工藝與裝飾風格與嘉靖朝相近,以青花和五彩器物為主。五彩成熟于嘉靖、隆慶、萬歷時,以紅、綠、黃三色為基本色,由于當時尚未發(fā)明釉上藍彩,因此以釉下青花代之,所以又稱為“青花五彩”。而本品則是在此時五彩工藝基礎上燒制而成,因其紅彩置于黃彩之上,又被稱之為“皇(黃)上紅”。其先于釉下繪制青花留白紋飾,施釉高溫燒成后,又于釉上留白處以黃、紅二彩填繪紋飾,低溫二次燒制而成,工藝復雜,成本較高。此一品種能在隆慶時期日趨緊縮的景德鎮(zhèn)御窯得以燒制,也從側面反映出隆慶宮廷對于此式作品之喜愛。
另外,從本品造型來看,其制為菱花形,線條硬朗,或以金銀或漆器為本,制作而成。此一品種僅見于隆慶一朝。由此可以推測,其當為隆慶皇帝授命景德鎮(zhèn)限期燒制的“欽限瓷器”,檔次和地位遠高于同期一般官窯瓷器。其又為萬歷時期所制青花雙重蓮瓣盤的燒制奠定了造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