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成功有多重要
1、越成功,越努力
討厭辛苦,是人之常情.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真正能夠維持努力的是成就感.
其實想獲得成就感很簡單,比如學生時代,120分鐘的數(shù)學考試,你90分鐘就把題做完了,這時你環(huán)顧四周低頭答題的同學,肯定會油然而生一股成就感.
如果這個時候老師來表揚你,夸你數(shù)學天賦好,鼓勵你去做更難的題,你一定會很開心地去做,然后你的數(shù)學就會越來越好.
這就是我說的越成功越努力.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需要拿著鞭子督促你去努力,順著你的天賦給點鼓勵,你就會心甘情愿去做了.
但可惜在這種情境下,你一般不會得到老師的鼓勵,而會遭到警告:做這么快,一定不仔細,還不好好檢查.比別人快有什么用?都是虛榮心!
明明沒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卻取得了比別人更多的成就,在很多人看來是可恥的,是虛榮心.
在這種觀念的熏陶下,無數(shù)人即便找到了自己的天賦點,第一反應也是壓制自己的"虛榮心"卻沒想過把它變成夢想和追求.
這樣兩種綜合雞湯,讓無數(shù)迷茫的人把沒夢想當做了自己不努力的借口,又讓無數(shù)人還沒嘗試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就偏執(zhí)于自己并不擅長的事業(yè)中.
其實,夢想也可以從"虛榮心"中來.
黃渤在高中就做了歌廳的駐唱歌手,還在全國各地演出.學生時代就開始做音樂,簡直是音樂夢想的典范.
但他當了很多年歌手,還是一點名氣都沒有.
而他第一次拍電影,出演管虎執(zhí)導的電視電影《上車,走吧》,就獲得了2001年度金雞獎"最佳電視電影獎".
因為這個第一次就獲獎的刺激與鼓勵,黃渤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
而他的發(fā)跡,源于在小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里演了個配角.別的配角都沒紅,就他紅了.
做歌手的黃渤,起步早,還很努力,而且就算沒人欣賞也堅持了很多年.
做演員的黃渤,第一次拍電影就拿獎,演配角都能紅.
按照傳統(tǒng)的眼光,黃渤的歌手夢應該更為可敬.
但作為觀眾,我只會說,好在黃渤被虛榮心刺激去了北影,沒有一直做一個歌手.
比起天賦排在后10%,靠前1%的努力來讓自己成為人群中的前10%.我更希望自己能夠找到自己天賦排在前1%的事,再用1%的努力來讓自己成為人群中的萬里挑一.
2、如何發(fā)現(xiàn)天賦所在?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找到自己天賦排在前1%的事呢?
隨便打開一個搜索引擎,搜索"如何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事",你會得到一大堆干貨和方法論.
所以我不想條分縷析的告訴你關于如何找到自己天賦的一二三點,這樣的文章,相信你看過以后轉頭也會忘記的.
我只想說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還覺得迷茫,沒找到自己的天賦點,就千萬不要讓自己陷于"一個人"的狀態(tài).
不是說身邊一定要有個人陪,而是你一定要與和這個世界保持聯(lián)系.
迷茫最容易讓人封閉,讓人想要把自己關到小黑屋里,苦苦的思考人生的方向和出路.
但方向和思路其實通常隱藏在你和這個世界的交流之中.
當我回首我的經(jīng)歷,我發(fā)現(xiàn),如果不是選了那門科幻小說的選修課,我或許永遠都不會去試著寫一篇小說.
如果不是在畢業(yè)季,我在和師兄閑聊時他偶然提起有一份新媒體的工作他覺得很適合我,我或許永遠不會把寫作當做職業(yè).
在寫作這條路上,所有的轉折點,都不是我坐在小黑屋里一個人想出來的,也不是看各種"深度好文"看出來的,而是我在完成一個個任務,和一個個人推心置腹地聊天時的贈品.
有的人總覺得,自己迷茫,自己沒有夢想,是因為沒有資源,沒有錢,沒有時間.所以就沒有信息,沒有嘗試的機會,于是就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如果你睜開眼去看看身邊的聰明人,你會發(fā)現(xiàn)聰明人總是對這個世界保有旺盛的好奇心,他們總能在習以為常的場景中,找到事物運行背后的規(guī)律,就像牛頓從落下的蘋果中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一樣.
他們也總喜歡和其他有好奇心的人相處,即便沒有去過很多地方,做過很多事,卻總是懂得很多.
真正的聰明人都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是一個積累了幾十年信息的寶庫.這個世界上事物背后的邏輯和規(guī)律通常都是共通的,你不必什么事都去嘗試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該做什么.
所以說,你怎樣都找不到自己天賦,是因為你總在封閉地冥想,總在一個人待著.
于是你可以做得比別人優(yōu)秀的事你都還沒嘗試過,你明明做出了成果卻沒人告訴你"你真棒,你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最后你在等待夢想的焦慮中蹉跎了自己的二十多歲,或是在辛苦付出卻觀者寥寥的寂寞中郁郁寡歡.
最后,用我最喜歡的寓言結尾:
一只狐貍在懸崖邊立了塊牌,上面寫著:如果你不勇敢地跳下去,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鷹?
于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狐貍每天都在懸崖下燉吃著跳下來摔死的雞.
希望你不要明明很努力,卻成了那只摔死的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