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秘聞 民間故事】導讀:在商品社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人都離不開貨幣,而我國又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錢幣的國家,中國古錢幣的實物無不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濃縮地反映出制幣時代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民風民俗和鑄造工藝的水平,因此說中國古錢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正所謂“五朝興衰事,盡縮錢幣中”。
中國古錢幣
一、中國古錢幣
中國古錢幣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發(fā)展于東周,統(tǒng)一于秦代。中國古錢幣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并由此而產生了頗具中國特色的錢幣之學。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戎畋松:中國貨幣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貨幣是天然海貝,這種天然海貝是從海濱地區(qū)運到中原來的,天然海貝由于外形比較漂亮,美觀,那么剛開始是作為一種裝飾的用品,以后逐漸演變成貨幣形式。
貝幣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貨幣。當時的貝幣以朋為計量單位,五枚貝用繩索串起來為一系,兩系相連為一朋。隨著商品交換的頻繁,貝經常會供不應求,于是產生了石貝、玉貝、骨貝等不同質地的仿制貝錢。青銅貝錢則是其中的代表。由于銅貝大小、質量、價值比較統(tǒng)一,因而具有天然貝錢無法相比的優(yōu)越性。銅貝的出現,開啟了金屬鑄幣的先河,當我們祖先已經廣泛使用銅貝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尚未出現金屬鑄幣,因此,銅貝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文明走在世界前列的一項重要實物例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迅速發(fā)展,開始出現了形態(tài)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fā)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qū),農業(yè)區(qū)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qū),漁獵地區(qū)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么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后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秦始皇兼并六國后,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和發(fā)展封建經濟,統(tǒng)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并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戎畋松:早期半兩錢還有圓錢的特征,你看它的孔是圓的,這樣的半兩錢。這也是最早的戰(zhàn)國半兩,那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時候鑄的這種半兩錢那么就是變成方形的了,圓形方孔的,這個表現了秦人的一種宇宙觀,就是天圓地方。
漢代商業(yè)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xù)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么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tǒng)一貨幣后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xù)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到了宋代,銅、鐵錢并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后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征,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戎畋松:因為紙幣貶值的比較厲害,又開始鑄錢,到嘉靖的時候呢,鑄錢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最重要一點就是中國在那個時候已經有了成熟的煉鋅技術。嘉靖以前,中國的鑄錢可以叫做青銅錢,鉛錫銅的,就是鉛、錫跟這個銅配比的。在這個時候加了鋅以后就產生了一種黃銅錢。
明中葉以后,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于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fā)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chuàng)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后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