祐2年(1035年),撤樂昌縣改為樂昌鄉(xiāng),并入武緣縣。元代屬邕州。明置思恩府,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武緣縣治所由板蘇移到今縣城城廂鎮(zhèn);世宗嘉靖7年(1528年),思恩府治所由喬利(今屬馬山縣)搬到府城圩(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武鳴縣府城鎮(zhèn)境內(nèi))。清承明制。[7]
府治思恩(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武鳴縣府城鎮(zhèn))。轄區(qū)東界潯州府及柳州府來賓縣,西連白色直隸廳,南鄰南寧、太平2府,北與慶遠府接壤。下轄:思恩(縣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武鳴縣府城鎮(zhèn))、武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武鳴縣)、遷江(縣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來賓市遷江鎮(zhèn))、上林(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上林縣)共4縣;賓(州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賓陽縣)1散州。
南寧府
地處廣西省南部。越族分枝繁多,史稱百越,其中西頤和駱越兩個支系,屬南寧壯族的先民。秦代屬佳林郡(郡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港市區(qū))。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屬南越國;漢武帝元鼎6年(前110年),屬嶺南9郡之一的郁林郡。三國時屬吳國,改名為臨浦縣,由交州改屬廣州。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年),析郁林郡置晉興郡,為廣州晉興郡晉興縣,治晉興(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南朝時承襲晉制。隋文帝開皇18年(598年),晉興縣改為宣化縣,仍屬郁林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南晉州,領(lǐng)宣化-縣,州
縣同治于宣化(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5年(622年),析宣化縣置宣化、晉興等5縣,屬南晉州;太宗貞觀6年(632年),改南晉州為邕州,治宣化,這便是后世簡稱南寧為邕的由來;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邕州為朗寧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朗寧郡為邕州;懿宗咸通3年(862),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東道治所在廣州,西道治所在邕州。五代時,屬南漢國,仍屬邕州。宋代屬廣南西路。元世祖至元16年(1275年),改邕州為邕州路,路治所宣化;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改邕州路為南寧路。南寧由此得名。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南寧路為南寧府,屬廣西布政使司。清置南寧府,屬于廣西省分巡左江道,南寧既為南寧府治又為左江道治和宣化縣治;改廣西布政使司為廣西省,省會在臨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8]
府治宣化(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區(qū))。轄區(qū)東界潯州府,西連太平府,南鄰上思直隸廳及廣東省廉州府和欽州直隸州,北與思恩府接壤。下轄:宣化(縣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隆安(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隆安縣)、永淳(縣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橫縣巒城鎮(zhèn))共3縣;橫(州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橫縣)、新寧(州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扶綏縣)共2散州。
太平府
地處廣西省南部偏西。秦始皇33年(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3郡,其中象郡郡治臨塵(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區(qū))。秦末漢初(前207年前后),屬南越國。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滅南越,11年(前106年),分全國為13州刺史部,象郡屬交趾刺史部(治所龍編縣,在今越南河內(nèi)東天德江北岸);昭帝元鳳5年(前76年),廢象郡,歸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平市)。三國時屬吳;烏程侯元興元年(264年),析交州分置廣州,治南海(在今廣東省廣州市),屬廣州。東晉大興元年(318年),析郁林郡置晉興郡,治晉興縣(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屬晉興郡晉城縣。隋代屬西原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置左江鎮(zhèn),末,設(shè)邕管羈縻太平州、左州。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置左江道太平、永平、古萬、永樂、橫山5寨;仁宗皇祐5年(公元1053年),置崇善縣。元世祖至元29年(1292年),改太平寨置太平路。元末,徙治馱盧,轄崇善、陀陵、羅陽、永糠共4縣和太平、左、養(yǎng)利、思同、思誠、安平、萬承、全茗、鎮(zhèn)遠、茗盈、龍英、結(jié)安、結(jié)倫、都結(jié)共14土州。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太平路為廣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府治初置馱盧團(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江洲區(qū)馱盧鎮(zhèn)),3年(1370年),復還麗江(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太平鎮(zhèn)),仍轄太平等16個土州和崇善等4個縣;世宗嘉靖19年(1540年),崇善縣治由新和遷到太平府治太平鎮(zhèn)附廊。清承明制。[9]
府治崇善(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區(qū))。轄區(qū)東界南寧府及上思直隸廳,西連鎮(zhèn)安府及歸順直隸州,西南毗安南(今越南),北與思恩府及白色直隸廳接壤。下轄:崇善(縣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區(qū))1縣;養(yǎng)利(州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大新縣)、左(州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左州鎮(zhèn))、永康(州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扶綏縣境內(nèi))、寧明(州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明縣)共4散州;龍州(廳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龍州縣)1散廳。
鎮(zhèn)安府
地處廣西省西南部。秦屬象郡。晉屬興古郡,唐為廢凍州,宋建鎮(zhèn)安峒,元為鎮(zhèn)安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為府。清世祖順治初年(1644年)為土府,隸思恩府;圣祖康熙2年(1663年),改土歸流,為鎮(zhèn)安府;世宗雍正7年(1729年),升為府,隸右江道,10年(1732年),思恩府屬之奉議土州,改設(shè)流官通判、南寧府屬之下雷土州來屬,改隸左江道;高宗乾隆3年(1738年),置府治于天保縣,4年(1739年),設(shè)天保附廓縣;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升奉議為州,12年(1786年),升歸順州為直隸州。[10]
府治天保(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德??h)。轄區(qū)東界太平府,西、北連白色直隸廳,南與歸順直隸州接壤。下轄:天保(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保德縣)1縣;奉議(州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田陽縣)1散州。
泗城府
地處廣西省西北部。秦代屬桂林郡地。漢代屬郁林郡凌云縣。三國時期屬吳國廣州統(tǒng)轄的郁林郡。晉代屬廣州郁林郡的增食縣。唐屬屬邕管羈縻雙城州,半為溪垌。宋代屬邕州右江道,邕州設(shè)44個羈縻州、縣、垌;仁宗皇祐5年(1053年),置泗城州。元代,屬廣西行省田州路軍民總管府所轄的泗城州。明代屬廣西布政使司泗城州;太祖洪武6年(1373年),將州治從故城遷到古磡峒(今縣城)。清世祖順治15年(1658年),升泗城土州為泗城土府,18年(1661年),稱泗城軍民府;世宗雍正5年(1727年),改土歸流(改除土官、任用流官),正式稱為泗城府,隸右江道;高宗乾隆5年(1740年),置凌云縣。[11]
府治凌云(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凌云縣)。轄區(qū)東界慶遠府,東南連白色直隸廳,西南鄰云南省廣南府,北與貴州省興義、貴陽2府接壤。下轄:凌云(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凌云縣)、西林(縣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田林縣定安鎮(zhèn))共2縣;西?。ㄖ葜卧诮駨V西壯族自治區(qū)隆林各族自治縣)1散州。
郁林直隸州
地處廣西省南部偏東。先秦時系百越民族居住地。秦統(tǒng)一后,分屬象、桂林2郡。秦末漢初屬南越國。漢武帝元鼎6年(前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