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影響力,這部小說敘述了宋朝時期農(nóng)民起義的事件,更描寫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朝廷的腐敗無能。
其實人們最愛的還是《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的英雄氣概,以及梁山兄弟之間的兄弟情誼,那種灑脫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更是人們向往的人間理想。但是梁山起義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梁山起義的失敗也存在諸多的因素,人們對其失敗的原因也是各持己見。
不過說到底梁山起義失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被朝廷招安,征討方臘,被朝廷當成了炮灰,最后梁山好漢死的死,傷的傷,沒有幾個善終,可謂是嗚呼哀哉。其實在全局上來講,梁山起義失敗也是注定的,而且作者施耐庵
梁山好漢之所以聚眾舉兵起義,反抗朝廷,大多都是受朝廷官府的迫害,流離失所,甚至家破人亡,所以來到梁山的兄弟,大部分都是將矛頭指向朝廷,想推翻宋朝的統(tǒng)治,建立新的政權(quán),可以說這是每一個上梁山的人的信念,可最終梁山好漢起義失敗,但卻并不是與朝廷對抗而滅亡,而是被朝廷招安。
雖然從客觀的角度上來看,梁山好漢的其注定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們的失敗并非是
而縱觀梁山好漢起義失敗的原因,其中根本原因還是農(nóng)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沒有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也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所以起義失敗是注定的結(jié)局。其次,梁山好漢起義失敗的重要原因還是在于梁山內(nèi)部瓦解的問題。
為什么說梁山好漢
對于梁山好漢奇異的失敗,其實施耐庵早就埋下伏筆,甚至還在小說人物中通過其中一個人物的名字來暗示出來,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梁山好漢的首領(lǐng)宋江,為什么說他是施耐庵筆下所暗示的朝廷的奸細呢?
仔細想想宋江這個名字諧音是什么?沒錯,就是“宋將”,也就是宋朝的將領(lǐng),那既然是宋朝的將領(lǐng),必然也是忠于宋朝,所以又怎么可能帶領(lǐng)梁山一眾好漢推翻宋朝的統(tǒng)治。其實對于宋江這個人物的暗示是那樣在很早之前便描述了宋江的野心以及不愿為寇的想法。
首先,他并不是自己主動上梁山的,而是受晁蓋多次邀請才登上梁山,登上梁山后的宋江并沒有安安穩(wěn)穩(wěn)
不僅如此,整篇小說宋江都體現(xiàn)一種并不怨恨朝廷,甚至想回朝廷繼續(xù)為官的情感表現(xiàn),這就為后面宋江同意朝廷招安奠定了基礎(chǔ),而如果宋江想再重回朝廷,那就必須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還要名正言順的回到朝廷之中,所以宋江必須取得梁山首領(lǐng)這個位置。
于是在此之后,宋江極力
宋江登梁山,奪梁山首領(lǐng)
不管怎么說,歸根結(jié)底梁山好漢的滅亡和宋江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畢竟他是梁山好漢的首領(lǐng),所有人都要聽他的決策,那為什么說宋江是內(nèi)奸呢?首先,宋江有著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封建腐朽思想,畢竟儒家文化的忠君思想在社會上呈現(xiàn)的主流思想的趨勢,這也深深影響了每一個人,當然也包括宋江,所以宋江對于朝廷,對于皇帝有著獨特的忠誠度。
其次就是他極其留戀朝廷,甚至想回朝廷繼續(xù)為官,畢竟在古代做官才是正道,而落草為寇則被人不齒,所以宋江一直向往著繼續(xù)回到朝廷,甚至在朝廷招安是宋江,并沒有太多的猶豫,只是做點面子工程,讓梁山的眾兄弟能夠聽從,最后便被朝廷招安。
同時在招安之后的他,聽從朝廷的調(diào)遣征討方臘,完全不顧梁山兄弟的死活,就這樣,梁山好漢成為了朝廷的一把利劍,最終也是損失慘重,沒有幾個人幸免,即使是宋江最后也被毒死,所以說宋江在一開始登上梁山自己的理想便與其他眾兄弟不同,最后的選擇也是忠于朝廷,忠于皇帝,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宋江的確算是朝廷的內(nèi)奸。
對于梁山好漢起義的結(jié)局,很多人都感到惋惜,但其實即使沒有宋江,梁山好漢的起義結(jié)局也終究會失敗而告終,只不過死的會壯烈一點,而不會為朝廷而戰(zhàn)。雖然《水滸傳》最終的結(jié)局注定會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傳遞給人們更多的仁義道德的思想以及古時英雄豪杰的膽氣和英勇,或許這才是他成為四大名著之一,并且被人們經(jīng)久傳誦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