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毙《潘^的清明,恐怕是指杏花春雨的江南吧。故鄉(xiāng)的清明,杏花還未開,也還沒有瀟瀟細雨。有的是一場又一場的沙塵暴,間或在一陣狂風過后,送來幾點干雪粒。樹枝還枯枯的,活躍于其上的只是幾只顏色和樹枝差不多的麻雀。不過在河谷地帶,背風的地方遠望去也有些綠意了。
就在這樣的天氣里,清明節(jié)來臨了。我們那里的習俗,不是為了祝愿“天下清明”,或紀念那位為君舍肉的義士介子推,完全是為了紀念祖先,于是就在清明節(jié)之前“上墳”。所謂“上墳”也不叫“掃墓”,而是向墳堆上加土。窮鄉(xiāng)僻壤,祖先的陰宅里雜草叢生,不能算作是“墓”, 因此無“掃”可言。但在我,那時卻天天盼著清明之前,上墳的那次祭奠活動了。
因為那是鄉(xiāng)間一年里唯一的野餐。
上墳那天,同族人各家各戶都準備了幾樣菜肴,分幾碟,端在一個木盤子里。每個木盤子里平放了一炷香,點燃了,連同菜肴恭敬地獻在祖先的墳堆前。待一炷香燒完,族人中的老者點燃一串紙錢,潑一碗涼漿水,一齊磕完頭,野餐就開始了。幾十碟土色土香的菜肴擺放在草地上,幾十人自由取食。那菜肴有韭菜炒臘肉、洋芋絲、扁豆芽兒菜、炒雞蛋、炒胡蘿卜絲等,葷素夾雜,卷在一張張薄餅子里,在野天野地里,一族人狼吞虎咽,一只酒杯換來換去,實在是一場盛大野宴。
菜吃完了,大人們忙著給墳堆上加土。我們小孩兒,又忙著在野地里挖野菜吃。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菜,有的辛辣,直沖鼻孔,有的甜甜的,都帶著新鮮的泥土的氣息。據(jù)說吃了那些野味,一年少生百病。吃完了野菜,我們又奔跑著追趕叼食殘羹剩菜的烏鴉,或者做各種游戲。春風吹在臉上,癢酥酥的。一時間,伙伴們的臉頰都紅紅的,全身汗津津的,身心得到了極大的放松。一會兒,大人們給墳頭上加好了土。一串串紙錢在墳頭飄動,祖先的墳墓,也煥然一新了。此時,鄉(xiāng)間的太陽已悄然落到了山后,一族人前呼后擁,說笑著回去了。
過上幾天,清明節(jié)就到了。清明節(jié)這天休耕,鄉(xiāng)親們給牲口放假,也給自己放假。我們小孩子放學歸來,找一根席篾,兩面貼上硬紙片,中間鉆孔,用一根細竹根穿了,做成風扇。在老掃帚上抽一根竹竿,將小風扇套在竹竿的空心里,在打麥場里迎風跑動,那風扇就轉(zhuǎn)成一個個好看的圓圈,并發(fā)出好聽的沙沙聲。也有用綠紅紙做成的紫荊花型的風扇,好看得多,響聲卻也小得多。
玩夠了風扇,我們就坐在碌碡上吃大豌豆(蠶豆)。那大豌豆是二月二放串成串,曬干,一直要等到清明節(jié)才吃的。據(jù)說,清明節(jié)趴在碌碡上吃了二月二的豌豆,一年就肚子不疼,但很少有人相信。那碌碡冰涼冰涼的,我們才不受那罪哩。
故鄉(xiāng)的清明節(jié),現(xiàn)在又是怎樣的一幅情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