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勁的練法(對空練習)
發(fā)勁必須使肌纖維伸縮時間盡可能的短;必須使肌纖維的伸縮之差最大;必須調(diào)動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工作。其方法是:“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見《太極拳論》)。由肌纖維收縮成為一種勢能是運動過程、發(fā)勁過程是:體內(nèi)之力的匯聚和傳遞,它是肌纖維由收縮變?yōu)樯鞆?、由緊到松的過程。這還不完全,還有力的“傳遞”,那就是“由腳而腿而腰”和“形于手指?!巴暾粴狻备爬梭w內(nèi)的匯聚和傳遞的全過程:其做法是腳蹬地、伸腿、長腰、豎脊、懸頂、消肩、展臂、直腕、彈指,全身完整一氣,把勁發(fā)出去。這個勁是整體勁,極沉重干脆,無堅不摧。
1.前沖勁練法:由“太極五行樁”右勢(圖2-41)開始,兩腿屈膝、臀部里收、弓腰沉肩,兩臂屈于胸前,兩掌屈腕,掌指向下自然彎曲,手心均向下,目視前方,意守在掌指(圖2一42);接著,兩足蹬地,伸腿、長腰、消肩,伸臂、展指、立腕,全身放松,把勁從掌根向外快速吐盡,目視前方,意守在掌極(圖2- 43)。如此反復練習20一30分鐘后換步練習。
練習要點:練習時,腳、腿、腰、脊、頸、肩、臂、指、掌根協(xié)調(diào)發(fā)勁,而不是局部的爆發(fā)力,所以練習要遵循“沉著松靜,專主一方”的要求,發(fā)勁要吐盡,而不殘留體內(nèi)。
易犯錯誤:身體僵硬,力在傳遞過程中受阻,沒能把勁吐盡。
糾正方法:身體放松,不可用勁,姿勢保持正確,使勁順暢地吐盡。
用法舉例:出手迅速接觸對方身體(如胸部),屈指空含掌心,手指先觸對方身體,對方身體一振,根基已斷,瞬即伸臂直腕彈指,將對方擊出。
2.拋放勁練法:由“太極五行樁”右勢(圖2一44)開始,兩腿屈膝、臀部里收、弓腰沉肩,兩臂屈于胸前,兩掌屈腕,掌指向前下自然彎曲,掌心均向下,目視前方,意守在掌根(圖2一45);接著,兩足蹬地,伸腿、長腰、豎脊、懸頂、消肩、展臂、直腕、彈指,全身放松,把勁從掌尖快速吐盡,目視前方,意守在掌指(圖2一46)。如此反復練習20-30分鐘后換步練習。
練習要點:腳、腿、腰、脊、肩、臂、掌、指協(xié)調(diào)發(fā)勁,要遵循“沉著松靜,專主一方”的要求,勁要吐盡,而不留體內(nèi)。
易犯錯誤:身體僵硬,勁力在身體傳遞的過程中受阻,勁未從手指尖處放盡。
糾正方法:身體放松,發(fā)勁時避免過于用力,兩腳蹬地,意在手指。
用法舉例:出手快速接觸對方身體,先下按,對方必有一個反應,其身體稍動,根基被拔起,隨之推擠對方,使之重心移于體外,瞬即直腕彈指,發(fā)勁將對方向前上方彈出。
3.下放勁練法:由“太極五行樁”右勢(圖2-47)開始,身體稍向上起,同時兩臂屈于胸前,兩掌心翻轉向上(圖2-48);接著,全身放松,兩掌里翻成掌心向下,同時兩腳蹬地,身體向下沉坐,拔脊懸頂、沉肩墜肘、直腕展指,兩掌前下推按,把勁從掌心快速吐盡,目視前方,意守在掌心(圖2-49),如此反復練習20一30分鐘后換步練習。
練習要點:腳、腿、腰、脊、肩、臂、掌協(xié)調(diào)發(fā)勁,發(fā)勁要吐盡,由掌心發(fā)出。
易犯錯誤:上捧掌時,只是兩臂上抬,上體過于后仰,下按時只是兩臂下按,上體過于前俯。
糾正方法:上抬臂時兩腳蹬地催身體上起,一下按時身體下沉,兩掌隨身體下沉向下按掌。
用法舉例:雙手搭對方上臂和胸肌上棚,對方反應身向下沉以求穩(wěn)定;隨對方下沉之勁,推擠對方使其不能穩(wěn)定,重心移出體外,抓住時機向下按,使對方跌倒。
4.螺旋勁練法:由“太極五行樁‘’右勢(圖2一50)開始,兩腳蹬地,伸腿、稍向左轉腰、沉肩、墜肘,左掌向里、向下翻擰旋轉,并向左下抹,成掌心向下,掌指向前;
右掌里下翻擰旋轉,并向前按,成為立掌,拿心向前,掌指向上;目視前方(圖2-51),接著,屈膝、微右轉并弓腰、身體向下沉坐,同時左掌向外翻擰旋轉并向右上托,成掌心向上,掌指向前;右掌外翻擰旋并向左上托,成掌心向上,掌指向前;目視前方,還原成“太極五行樁”右勢;如此反復練習20-30分鐘后換步練習:
練習要點:蹬腳、伸腿、轉腰、翻掌、旋臂要協(xié)調(diào)一致.全身放松,勁要擰成一股。
易犯錯誤:動作幅度過大,兩手缺乏旋擰的合勁。
糾正方法:身體不可過大的前俯后仰,兩手以臂為軸旋擰轉動。
練習要點:發(fā)勁要由腳而腿而腰,經(jīng)脊而背,形于指收時緊,放時松,彈指放勁時身體放松。
易犯錯誤:身體僵硬,勁在身體中受阻,勁不能從手指尖發(fā)出。
糾正方法:身體放松,不可有意用力,勁由腳到指而發(fā),意在手指,將氣吐盡放遠。
用法舉例:松彈勁的作用先把對方的穩(wěn)定狀態(tài)破壞,手指在對方身上一觸將其腳根拔起,然后大跨一步,伸臂、彈指把對方擊出;掌握松彈勁,發(fā)人輕松利索,揮之即出。
本圖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