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自然,我只是個旁觀者;
對于生命,我也只是個過客;
而對于美,我更像是一個孩子。
一直以來日本都是一個矛盾的國度,
在我的印象里更多的是櫻花與軍刀。
直到遇見日式美學“侘寂”這個詞,
那里似乎又給了我新的向往。
在日本人的美學中,
最能代表自然之美的詞為“侘寂”,
它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美學、
世界觀、思想哲學的重要根基,
由十六世紀茶圣千利休總集大成,
透過茶道空間與儀式來具體呈現(xiàn)“侘寂”之美。
“侘”是簡樸,
豪華的對立面,超越外在;
“寂”是古舊,
嶄新的對立面,挑戰(zhàn)時間。
“侘寂”是指一種超越外在和時間,
從而達到返璞歸真高層次的美,
不虛張聲勢卻歷久彌新。
李歐仁·科納在《侘寂》一書中,
用一個句子概括了她的本質精神:
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她的韻,
保持干凈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
如何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用草耙把地清理得一干二凈。
然后,搖晃其中一棵樹,
好讓少許樹葉掉落。
這就是“侘寂”。
首先割下一捆捆草,
將其豎立在原野上,
并把頂部綁緊束好,
就這樣一座草屋出現(xiàn)了,
第二天松開草束后,
一瞬間草屋又回歸為,
廣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
這就是“侘寂”。
“侘寂”是一種事物不完美、
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
那是一種審慎和謙遜之美,
也是一種不依循常規(guī)的即興之美。
“侘寂”是一種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
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
并且能夠經(jīng)歷時間考驗的本質之美。
“侘寂”是一種對漸逝生命的審美態(tài)度,
與現(xiàn)代消費主義主張向外追求的理念相反。
她更多的是從人的內心去追求,
簡單的“侘寂”的幾個觀念,
就可以轉變人們對事物的態(tài)度。
“侘寂”理念運用到設計中,
就是簡潔并讓人安靜的設計美學。
她是蘋果、宜家、小米、魅族、
無印良品等簡約品牌的發(fā)源地。
“侘寂”是一種淡泊明志與寧靜致遠的境界,
一種被古代雅士所推崇的佛教哲學,
一種教人修身、養(yǎng)性、無我的哲理。
一種倡導自然、簡約、質樸的生活方式。
“侘寂”是一種和式探索世界的方式。
你可以用她去欣賞一杯茶,
也可以用她去體察自己的內心,
還可以從中找到整個世界。
“侘寂”包含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