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解老很容易聯(lián)想起《笑傲江湖》里的劍宗和氣宗,中國學者解老也是分劍宗和氣宗,涇渭分明,韓非是“氣”和“劍”混合起來講,有一點“氣”我想要,“劍”我同樣也想要的意思,被學者詬病為胡說八道。雖然其核心思想是性惡論產(chǎn)生的君道至上,但是韓非《解老》和《喻老》用邏輯推演的方式來講解《老子》, 具體展示了法由道派生,是道這一宇宙根本法則在社會領(lǐng)域的落實和體現(xiàn)。 思路非常清晰,值得一讀。《解老》從“德”開始,中間貫穿“道”的運行過程,再以得到“德”結(jié)束,換成現(xiàn)代八股文的語境,就是在“道”的領(lǐng)導(dǎo)下,在“德”的指引下,在“法術(shù)”的幫助下,君主身體健康,名利雙收,奸佞無處遁形,國家強大人民富裕,宗族“祭祀不絕”。
解老以《德經(jīng)》第一篇(三十八章)“上德不德”作為開篇,來表達儒家所推崇的“仁”“義”“禮”是有意而為之的“下德”,是造成天下無道的罪魁禍首?!暗抡?,內(nèi)也”,如何能達到德呢,韓非認為要“無為”“無思”,要保住元神不游離于自身之外,保住元神,就保住了人的本質(zhì),保住了本質(zhì)就叫“德”。(中國文化都是建立在身體與自然和諧的基礎(chǔ)上的,和西方哲學中的靈肉分離不太一樣)儒家的“有為”是想得到外面的東西(“得者,外也?!保虼俗屧袷艿酵饷媸澜绲臓恐?,反而得不到“德”。仁、義、禮本來都是內(nèi)在的東西,但是現(xiàn)在卻用繁文縟節(jié)來包裝它、文飾它,以至于讓內(nèi)心的情感衰弱了(這也是后世談道貌岸然的讀書人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的由來),所以說“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p>
第二篇講君主治人事天。首先(五十八章)以“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敝v人們經(jīng)常會迷失在福兮禍兮的轉(zhuǎn)換中,犯下過錯,受到懲罰,怨恨君主,卻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無法掌握規(guī)律,所以君主要用“方正”的法則去引導(dǎo)他們,這個方正的法則就不是“察察”之政(過于明辨是非會導(dǎo)致人民狡詐),而是“悶悶”之政。
其次(五十九章、六十章)講如何達到“悶悶”之政,因為五色五味五音令人心發(fā)狂,所以“治人事天莫如嗇”,減少心神的消耗,要思慮靜和孔竅虛。思慮靜,故德不去;孔竅虛,則和氣日入。“和”是自然的規(guī)律,“氣”是生命力,掌握了規(guī)律又有了生命力,君主的謀劃就能得當,謀劃得當就能控制萬物,控制萬物就能無往而不勝。但是光打下江山還不夠,還得保住社稷和身體。方法就是體道?!绑w道,則其智深,其智深,則其會遠”(智慧深遠,謀劃長遠,沒人看得到他的終極,因此可以長久的占據(jù)國家),這就是“有國之母”,也就是保有國家的根本,根本就是“德”和“祿”。有道之君在上,則鬼神與人兩不相傷,鬼神不擾亂民眾的精神,民眾不犯法,君主也就不懲罰,最終還是君主有德。
最后(四十六章)警示君主:貪欲和不知足是禍國殃民的根源,勸誡君主知足者富。
第三篇(十四章,一章)講“道”是什么?“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是能使萬物條理化的東西。條理就是秩序,法律就是要規(guī)定秩序,所以韓非很強調(diào)“理”。同時又闡明道孕育萬物,因為萬物皆有條理,并行而不悖,所以道沒有恒常的規(guī)則。 韓非在具體解釋“無常”的規(guī)則時,從陰陽二氣入手,從天講到地,從星宿講到五行,從武帝講到三王,從圣人講到紂亡,從萬物的普遍規(guī)律講到圣王暴君的特殊規(guī)律,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條理之清晰,語句之流暢讓人咋舌: “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無常操,是以死生氣稟焉,萬智斟酌焉,萬物廢興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以成其威,日月得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時得之以御其變氣,”尤其當他說到“軒轅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與天地統(tǒng),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道,與堯舜俱智,與接輿俱狂,與桀、紂俱滅,與湯、武俱昌?!钡馈捌┲絷?,愚人以行忿則禍生,圣人以誅暴則福成。”推導(dǎo)出韓非理論中的由圣王定法的理想。
在解釋“道可道,非常道”時,韓非說道的恒常就是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具生,圣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薄#ㄅc開天辟地一起產(chǎn)生,到天地消散仍不死亡衰敗)一下子就把道的長久和恒常形容得很清楚。
第四篇講具體的體道(五十章),這篇很有意思, 韓非用“氣”解釋“道”。老子談出生入死,死生之徒十有三,韓非解釋人有四肢和九竅,謂之十三。明明是眼、鼻、耳、口的“七竅”,怎么變出“九竅”了呢,因為還有屁眼和尿道,這真是道在屎尿?。∈耗蚓褪堑览?, 因為萬物有靈,因此萬物相對都有傷害,防不勝防,過度求生(執(zhí)迷于物欲)反而會走向生的反面。所以要清靜無為,少私寡欲,體驗自然的法則,才不會陷入死地,不接近死地,就是善于保護自己的身體。中國哲學,身體非常重要,就連靈魂出竅都能影響人的判斷和認知,就更別提靈肉分離了。
第五篇講修身治國要以道觀物最終可得德。(六十七章,五十三章,五十四章)
首先講制定法律。圣人三寶,慈愛的人思慮成熟、做事謹慎,得事理;掌握了事理(規(guī)律)做事就不會疑惑;不疑惑就是勇敢;不過于浪費,節(jié)儉就能富國;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謹慎的去衡量規(guī)矩,制定規(guī)矩(法律),要讓規(guī)矩與萬物相符。
其次講法律首先要鏟除的就是傷國的大奸大盜。
最后講修身治國,也是解釋修第一篇里的“無為”“無思”——身要所好之物不能引,可欲之類神不為動,外物不能亂其精神,以道觀物,達到這樣就能守住“德”。守住德了,民眾得利,君主可鏟除奸佞臣子,宗族“祭祀不絕”。
如果說《解老》還有道和德作為指引,《喻老》則是存粹的法與術(shù)。韓非的喻老是建立在《主道》“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薄抖贰岸?,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薄稉P權(quán)》“道不同于萬物,德不同于陰陽,君不同群臣?!薄度亍飞畈夭宦?,自主決斷,大權(quán)獨攬。《備內(nèi)》“信人,則制于人?!蔽迤A(chǔ)上的。這篇比較簡單,是具體講講君主如何修身治國,他的講解順序如下:
以四十六章 “戎馬生於郊”(懷孕的母馬被用作戰(zhàn)馬打仗,只能在郊外產(chǎn)子) 作為開篇說明天下無道源于欲望的不知足。
第二篇講君主王霸,存邦(五十四章:“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保┑姆椒ǎ簩ψ约阂龅剑汉梦锊荒芤捎粸閯?, 權(quán)重,君靜(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對外對臣子,要做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賞罰者,邦工利器也,在君則制臣,在臣則勝君。所以要起事于無形,柔弱勝剛強。
第三篇進一步闡釋怎樣才能起事于無形,柔弱勝剛強。通過舉例子說明難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細,未兆易謀,將事態(tài)控制在萌芽狀態(tài),要求君主對事物的認識要返本探源,見小曰明,欲不欲,學不學,拋棄眾人的過失,不在意世俗的眼光,打破認知的常識,不把知道自己不知,不把示弱、守柔當成過失。(六十三章,六十四章,五十二章,七十一章)
第四篇是回到“道”上面,讓君主作為人間道的主宰要知天道,掌握自然規(guī)律,以道觀物,并智,并視,不為而成。(四十七章)其中他解釋老子的知天道,掌握萬物的規(guī)律,將道的運行方式與元氣和精神在人體內(nèi)的流通作類比:空竅者,神明之戶牖也。耳目竭于聲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無主。中無主,則禍福雖如丘山,無從識之。(人的五官等于孔竅,是精神的門窗。耳目的能力被精神所耗盡,精神被外貌所耗盡,因此心中就沒了主宰。)故曰:“不出于戶,可以知天下;不窺于牖可以知天道?!钡贸鲆莆杖f物規(guī)律就是要保住元神不游離于自身之外(精神不離開實質(zhì)),不受外物干擾,以道觀物,才能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既看到眼前利益,又看到長遠利益。
最后韓非舉了楚莊王、子夏和周文王的三個例子(四十一章、三十三章、二十七章),再次說明君主在道的引導(dǎo)下以我為主,看見自己的不足,戰(zhàn)勝自己,掌握規(guī)律,利用手中的條件,貴其師,愛其資,就是成就大器,大音的奧義。
總結(jié):韓非和莊子被譽為最得老子精髓的兩個人。韓非是韓王之子,韓國公子,代表的是貴族階層;莊子是平民,代表的是市民階層。莊子的以道觀物是齊物,是天下大同;韓非的以道觀物是神授君權(quán),圣王定法國富民強。這一正一反正好構(gòu)成了老子思想的傳播。以道觀物是一種理想,因為人生來就有差異,有差異就有好惡,就連逍遙神游的莊子都可以忘記“不笑不足以為道”,而嘲笑孔子貪圖功名,就更別提韓非以道生法術(shù),以君主身體健康,名利雙收,奸佞無處遁形,國家強大人民富裕,宗族“祭祀不絕”來誘惑統(tǒng)治者來推行他的思想了。韓非的《解老》和《喻老》是構(gòu)成他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而他的思想對后世的政治學影響非常深遠,其積極意義不用贅述,但是其消極意義則可從這兩篇中管中窺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