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上論輸贏,是一件聽起來很荒唐,但卻很實際的事情。
比如有些東西,如果你出生的時候沒有,那以后也不會有了,類似這樣的說法并不少見。
誠然,如果非要掰開了揉碎了去分析“努力能夠改變一切”,那么我絕對會站在努力有用論的一方,且站的絕不猶豫,站的堅定不移。
但,也就僅僅是站著。
因為現(xiàn)實不屑于說謊,也不會給所謂的“輸在起跑線上的人們”一些特別明確的暗示,幫助他們改變命運,或者說讓他們“快速的獲得些什么”,
現(xiàn)實只是會告訴那些在起跑線上就已經(jīng)不想跑的人們,努力是有用的,
但這是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結(jié)果。
輸了,然后抗下所有,這是一個現(xiàn)狀,是一個不愿接受但不可否定的現(xiàn)狀。
輸了,但生活還要繼續(xù),繼續(xù)的生活,會因為“輸”而變得沉重,沉重所帶來的影響,就是背負更多的代價,承擔更多的后果,并且接受唯一的可能。
這是一個不那么讓人接受的觀念,畢竟要想反駁這個觀念也很容易,因為有人雖然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他們最后追上去了,雖然他們并沒有獲得站在獎臺上的資格,但是他們的成績也不錯。
這是事實,是一個鼓舞人心的事實,是一個極具誘惑的事實。
相信這個事實很簡單,接受這個事實會有一點難,而讓這個事實實現(xiàn)在自己身上,
這便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
我們這個社會,有許許多多很微妙的問題,這些問題之所以微妙,是因為這些事情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懂。
經(jīng)歷過才能懂這個說法,沒經(jīng)歷過的人往往不屑一顧,會覺得“所謂懂只不過故作神秘而已”或者抱著要顛覆什么的態(tài)度去藐視這個說法。
但是,經(jīng)歷過之后人們才會意識到,所謂微妙,就是一堵看不見的墻,這個墻所存在的意義并不是讓人找到翻墻的辦法,而是用隱晦的方式告訴人們,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墻外還有墻。
別折騰了。
又比如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們在初入社會的時候,聽到幾句像模像樣的道理,知道一句“社會復雜,人心叵測”就容易陷入一種莫名的自信,
覺得自己已經(jīng)完全可以拿捏這些問題對自己的影響,然后按照自己的一套邏輯去對抗那些微妙的存在,
其結(jié)果,就是碰了一鼻子灰,吃了虧,受了罪,
然后罵一些人,最后埋怨埋怨社會。
再然后呢?該怎么活還是怎么活,但是這個時候,他們就明白了那些微妙的存在是什么,對自己意味著什么,
他們還是會罵,還是會表達出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但是他們不會去碰壁,不會去招惹,不會去貿(mào)然行事,他們開始學著與這些微妙的存在共處,并以此獲得相對安穩(wěn)的環(huán)境,獲得一些因為接受了,明白了之后所獲得的獎勵。
然后他們看到,又有一群人來了,他們和曾經(jīng)的自己一樣,懷揣自信,準備打破壁壘。
這個時候,他們不會勸那些人接受現(xiàn)實,不會去告訴他們該去妥協(xié)什么,
不是他們太壞,而是他們知道,換做曾經(jīng)的自己,
也不會接受“現(xiàn)在的自己”那些阻礙自己挑戰(zhàn)的建議。
剛才說了這么多,似乎都在講“如何接受自己輸在起跑線這件事”而沒有講人們扛下了什么,
但其實細心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接受這件事的過程之中,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扛下了所有,
這就好比有些人,他咬著牙堅持著干了大半輩子,他咬牙的事情讓他送不了口,他堅持的事情已經(jīng)無所謂對錯,大半輩子過來了,你問他,你活明白了嗎,他只會笑著搖搖頭,
他不是否定你的問題,而是用搖頭,表達了對這半輩子的“肯定”:
人就是這樣,潛移默化之中所接受的東西,并非幾句話能解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是在這潛移默化的日子里,這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里,
人們正在接受的,
便是人們正在承受的,
人們接受的事情,從一開始的一件兩件,到后來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的過程,
便是承受了太多之后,以“所有”二字總結(jié)的過程,
總結(jié)的過程結(jié)束了,并不等于這場比賽的結(jié)束了,
而是下一個,潛移默化接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