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作品中常常能看到甲子冬月、丙申春日、戊戌冬日、己亥秋日等等年份落款,你知道這些年份是怎么來的嗎?
干支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紀年傳說出自黃帝時代。實際是萌芽于西漢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以后。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huán)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干支紀年以每年立春換年。
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
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天干與地支依次相配就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照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
天干地支和合在一起在古代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用.
計算出生年月通常都是說的農(nóng)歷為主,但也可以用公元年月?lián)Q算成干支年月.
干支紀年算法:
1.將天干、地支進行編號: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2.以公元年的尾數(shù)為準在天干編號中找出相對應,這是天干的定位.將公元紀年?12,所求得的余數(shù)在地支編號中找出所對應的地支.這樣就完成了公元紀年換算干支紀年.
舉例:公元1984年
用該公元年尾數(shù)4找出對應的天干為“甲”.
然后,用公元數(shù)1984?12得余數(shù)為4.
用余數(shù)4找出相對應的地支為“子”.
求得,公元1984年則為農(nóng)歷甲子年.
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