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一小時看懂纏論

第一章:纏論入門

話說網絡江湖中,有一位隱世高手,自稱「纏中說禪」,他在博客上發(fā) 表的「教你炒股票」系列文章被很多人認可和推崇,并被總結成了「纏論」

目前這個流派的追隨者已經超過了道氏理論江恩理論。

纏論有關的超多內容構成了一個完備的交易系統(tǒng),以及一個全新的世 界。纏論擁有這么多追隨者,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支持國內原創(chuàng)的一種心理。這是一套完全適用于國內 A 股市場的理論,跟江恩理論道氏理論不 同,纏論適用于任何金融品種的技術分析。

纏論技術面的分析非常嚴謹,正確答案是唯一的,它不像道氏理論的因 人而異和千人千「浪」。

當然,沒學踏實的話,在使用纏論時也會出現各種結論…… 

纏論引以為豪的是,它可以用 1 分鐘周期的圖形來分析行情走勢,各種 級別周期相互呼應,精準判斷行情。 

最重要的是,纏論認為一個級別的走勢一定會完成,這也就是股市不確 定中的確定性。而放小級別,交易者可以不分牛熊,做到穩(wěn)定盈利。

不過,纏論像是一個新的世界,而新的世界有新的規(guī)矩,有的人很難接 受。而且就是接受了,也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

說到纏論,肯定有人會說:

其實不然,真正的纏論是由技術面和基本面分析組成的?;久嬷饕ǎ骸?行業(yè)現狀如何,是夕陽還是熱門;

財務數據怎么樣;

國家政策是怎么樣的;

股市市值再行業(yè)中的地位如何;

· 板塊總體形勢怎么樣; 

· 股價是歷史高位,還是歷史低位。 

纏論認為,基本面確定好后,在一段時間內就不會有太大變化,所以本 書主要講解技術面的知識。

纏論中的技術面分析是在無序的市場走勢中建立起一套有序排列的結 構,并用數學遞歸的方式,找出級別。從中總結各級別走勢類型的相似性和 可復制性,并且證明絕對的可操作性。

為何說纏論開辟了新的世界呢?因為它里面所有的形態(tài)都有專有的名稱,甚至 K 線都已不是原來的定 義。這里面最基礎的術語有以下幾個。

為何說纏論開辟了新的世界呢?

因為它里面所有的形態(tài)都有專有的名稱,甚至 K 線都已不是原來的定 義。

這里面最基礎的術語有以下幾個。

是不是聽到這些新名詞都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這些形態(tài)的組合與纏論獨有的三買三賣法結合應用,可以幫助你剔除風 險、獲取收益。

因為纏論把走勢的分析劃分為了多個級別,所以這套系統(tǒng)適合任何交易 周期的投資者,超短線、短線、中線、長線都適用。

這套理論是絕對的右側交易,哪怕預測確定了最高點,也要等出信號后 再操作。這也是這套交易系統(tǒng)最根本的特征。

第二章:纏論中的K線、分型和筆

有很多初步了解了纏論的人,會提出質疑。

嚴肅地說:纏論其實很科學。

不像有些理論就只是理論,纏論是實實在在的交易體系。

從技術面講,它的基礎思想是分類,是對市場多空力量博弈的分類,是 不是聽起來比垃圾分類還難?

其實說白了就是對行情走勢進行分類。 

我們可以把所有行情分為三類。

它們相互結合就又會出現這六種走勢。

很多剛開始炒股的人都會覺得自己中了「賣了之后開始漲、買了之后開 始跌」的魔咒。

纏論看來,市場走勢無非六種可能性。只要明白當前市場處于什么走 勢,什么現象代表將會發(fā)什么類型的轉變,你的交易就會變得非常主動。

K 線、分型 在纏論這個新世界,連 K 線都與傳統(tǒng)技術分析理論中的不太一樣了。纏 論中的 K 線不重視開盤價、收盤價、上影線、下影線,而是只看股價所到達 的價格區(qū)間。

找到最高和最低點就能確定纏論的 K 線了。

單看 K 線肯定是沒有什么實質的用處,所以我們要看 K 線組合所形成 的形態(tài),在纏論里,這叫作分型。

分型一共有四種。

這四種類型涵蓋了所有的 K 線形態(tài)。 

上升 K 線就是出新高、不出新低;

下降 K 線相反,一個上樓梯、一個 下樓梯。

頂分型中間高,像「品」;底分型相反。

頂分型和底分型是上升和下降 K 線的拐點。

出現頂分型代表頂部形成,股價要下降;

反之也一樣。但小級別 K 線圖 上股價的波動太頻繁,不結合其他指示來判斷操作是沒有意義的。

這就要說到纏論里 K 線的包含關系。

兩根相鄰的 K 線中,一根被另一根完全包含住,這樣就不符合四種分型 的條件和特點,所以就要合并。

如果出現包含關系前,分型是上升的,就取兩根 K 線中最高的高點和最 高的低點,然后合并。

如果之前的走勢是下降的,那就取兩根K線最低的高點和最低的低點。

如果出現很多根 K 線包含,則依次處理。

永遠記?。∠扰袛喾较?!

其實規(guī)矩說起來很復雜,但理解后實際操作時,基本可以簡單到看一眼 就能瞬間合并。

下面給你們一張比較難的 K 線圖,自己合并一下看看。

包含與合并處理是為了確立好分型,而分型的確立是為找到「筆」做準 備。

筆是纏論中最小的分析單元。

如果 K 線是兵,分型就是一個班,那筆就是一個排。

一個排就可以出去打仗了。

看起來像一個階段走勢的畫線。

由三個部件組成:頂分型 +K 線 + 底分型。

因為筆是在兩個相鄰的頂底之間形成的,所以筆也是有方向的。 

上升筆 = 底分型 + 上升 K 線 + 頂分型

下降筆 = 頂分型 + 下降 K 線 + 底分型

注意!頂底必須對應,永遠不會出現「底分型 +K 線 + 底分型」,也沒 有平行筆。

還要注意的是,中間的 K 線最少為一根,上不封頂,且必須是不屬于頂分型和底分型的K線。

所以最小的一根筆也要由 5 根 K 線組成。

不管分型多標準,少一根 K 線也不是筆。

是連續(xù)的,一根向上筆結束后,一定會跟一根向下筆。

永遠不會出現隔空筆的現象。

我們來舉個例子。股價走到 A 區(qū)域時,我們會判斷頂分型成立,本應該 形成筆。

但股價隨之下跌,并且不足 5 根 K 線就沒法確認形成底分型,所以這 根筆就不能完結,而是繼續(xù)延續(xù)。直到新筆的出現,上一根筆才會真正完結。

新筆的出現,代表已經出現至少5根K線。

當然,新筆雖然出現了,但還不能被確認,所以新筆要等更新的筆出現 后才能確立。

為什么非要是至少 5 根 K 線才能形成筆呢? 

這里面牽扯到一個結合律的問題,這個后面章節(jié)再講,但原理你可以理 解為:任何走勢都是多空博弈的結果,多方力量足夠強,股價才會出現上 升。

頂分型則說明空方力量開始占優(yōu)。

如果空方力量太弱,沒走幾步,還沒形成下降分型就被多方力量頂回來 了,就不具有分析意義。

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時,股價往往會被多方力量再推漲一波。

很多讀者肯定會覺得,這樣畫筆太過延遲。

雖然底分型出現就意味著底的到來,但多空力量總有勢均力敵的時候。

短期股價總會有波動,所以多空雙方的力量對比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前, 股價走勢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

用上面的畫筆,就可以大大地加強走勢判斷的確定性。只有確定性強,后期結合歷史走勢、中樞以及背馳,才可以判斷出當前頂底分型是否就是一個可以操作的買賣點,甚至可以預測接下來的走勢。

讀者可能會發(fā)現,纏論的規(guī)矩還真是很多,但纏論也正因為嚴謹的規(guī)則,才能避免千人千「浪」的現象。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覺得「纏」路漫長? 

其實你用本章學到的東西就已經可以做點什么了。不信?你可以打開大盤月線圖來動手畫一畫筆,分析一下。

小結

本章主要帶大家認識了纏論最基礎的組成部件,以及纏論最小的單位——筆,可能很多讀者滿懷著一顆想學纏論的心,卻被剛開始的條條框框給限制住了。

 這里補充一下,對于纏論來說,后期熟練了,基本一眼就能看出整個級別的走勢,畫筆、畫線段也會非??欤渲须y免會有些不完全合規(guī)的地方,比如我畫筆的時候,只要這根筆不是太短,我一般也不太關注包含,除非就只有五六根 K 線,我才去數一下有沒有包含關系。對于后期的纏論技術分析來說,交易者更多的是去掌握級別和走勢,一兩根筆的位置有些偏差并不會影響整個局勢的判斷,你學著學著也總會由精細變?yōu)槟:?。但我想說的是,你現在的精細,才會讓將來的模糊更準確,所以不要嫌我啰唆,不要有畏難情緒,文中提到的注意事項,一定要耐著性子去理解。因為纏論的應用確實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

第三章:纏論中的線段

上一章講了纏論中最小的單位——,以及的組件。

其中我講到,K 線是單打獨斗的兵,分型是一個班,筆是一個排,那什么是一個連呢?

連就是接下來要講的——線段。

線段是由筆組成的,它的意義在于:當你在一個 K 線圖中到處找筆的時候,線段會給你的筆一個直觀的體現。 

線段最少由三筆組成。

且這三筆在價位上必須有重疊的部分。畢竟,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線段的概念和筆很像,也是有方向的,而且只有向上和向下兩種方向,沒有橫向。向上線段起始于向上筆,也終結于向上筆。

反之,向下線段起始于向下筆,終結于向下筆。

注意!線段永遠不會始于向下筆終于向上筆。

上一章我們講到了一個重點:向上筆的完成,是通過下一個向下筆的出現來確立的。

線段也是一樣,向上線段的終結,也是通過下一個向下線段的產生來確立的。

如果沒有出現向下線段,那線段就會一直延續(xù)。

說白了,延續(xù)的原因就是向上的趨勢沒走完,而線段本身就是體現趨勢的,所以它就只能延續(xù),直到產生新的向下線段為止。

整體來看,線段是比較容易畫出來的,畢竟看一只股票的大體趨勢還是比較容易的。

不過在「江湖」上,纏論研究者也分成了好幾派。

有的認為,筆最重要,線段可有可無

有的則認為,線段最有用,筆就是廢物。

這就好像有的人喜歡用排打游擊,有的人喜歡用連正面進攻,不管哪種方式,能贏就行。而且,筆和線段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如果覺得 5 分鐘 K 線圖里的筆看起來太亂,我們就可以在 30 分鐘 K 線圖上畫筆。

如果 30 分鐘 K 線圖上的筆看不清細節(jié),我們就可以在 5 分的 K 線圖的筆里找細節(jié)。

往往大級別的一筆就相當于小級別的一個線段。 

這里的 5 分鐘、30 分鐘,就是級別。

我準備把纏論的整個基本模型講完后,再引入級別,所以各位讀者不要著急。

線段是不是很簡單?

尤其是對理解得比較深的讀者,對線段也絕對能分分鐘掌握。

「纏論」作者的原著中,在講解線段時還提到了線段的特征序列。

簡單說,這就是把筆轉變成 K 線,再通過 K 線的分型來確定線段的結束。

而且轉化的 K 線還存在包含關系。

不用害怕,我也沒準備要講這個。說實話,這塊的作用還是蠻小的,我們就不在這方面浪費時間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找找材料學習一下。

還有一個問題!

纏論里只有上升和下降的畫線——

這就需要講一下另一個知識點——中樞


其實前面講的內容都是圍繞中樞來展開的,后面講的也都要以中樞為基礎,連買賣點都要根據它來定。

所以下一章主要講中樞。K 線、分型、筆的基本功扎實了,線段這第一道坎也邁過去了,后面你也會輕松駕馭的。

第四章:纏論中的中樞

之前說過,在纏論的新世界里,股價要么向上、要么向下,筆和線段都是只有兩個方向。

那橫盤盤整階段怎么辦呢?

這就要說到本章要講的知識點——中樞。

因為纏論中的所有分析幾乎都要用到它,所以中樞可以說是重中之重。

簡單說,中樞就是籌碼密集區(qū)。

股價的漲跌都是多空力量的博弈,股價一直漲,說明多方力量強于空方。

但總有間歇的時候,這時候空方就乘虛而入,跟多方展開激烈搏斗。

沒成想勢均力敵,你來我往,就形成了籌碼密集區(qū)。

所以,表面上看,走勢就是一個平臺,實際里面充斥著能量的對抗,最終會以一方獲勝來結束盤整。

你來我往的時間越長,能量就越大;能量越大,爆發(fā)的走勢也就越強。

單看中樞,它的意義在于其結束后會有一段行情的延續(xù)。

我們可以利用這點進行交易,同時也能從中看出,中樞其實是整個走勢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理論上中樞是以線段為基礎畫的,至少要看 5 根線段,上不封頂。

最初和最后一根線段分別是中樞的進入段和走出段,它們的方向必須一致。

這個方向就是中樞的方向,中間那些線段的重疊部分就是中樞本體。也就是說,除去代表方向的兩根線段,一個中樞至少要由 3 根線段組成。

所以畫中樞之前也要先辨認方向,上升走勢的中樞一定是下-上-下結構。

哪怕橫盤時間再長,中樞也永遠都會是下-上-下-上……最后以下-上-下結束。

反之,下降趨勢的中樞就會以上-下-上結構出現。

下降趨勢的中樞永遠不會以上-下-上……上-下結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其次,我們還要注意重疊。中樞中的線段必須要取互相之間都重疊的部分。

這才是精華中的精華,這個區(qū)域的價格才更有說服力。

之所以不會出現某個線段脫離中樞的現象,是因為那樣就構不成中樞。

其實,畫圖時我們很容易發(fā)現中樞的存在,因為重疊較多的線段都很明顯。

但那也需要一步一步來,先畫筆,再畫線段,然后找出中樞。只要是滿足條件的走勢,都可以畫為中樞。 

中樞時,要先判斷方向,然后找到中樞的長度。

再找重疊部分,找重疊部分其實就是找高點里的最低和低點里的最高。

「纏論」作者在原著中是這樣定義中樞的:取中樞中前三根線段作為參考來畫中樞。

后面我都將按此標準來畫中樞。纏論中把這兩個點稱為 ZG、ZD。

這樣,一個中樞就畫好了。

從這個過程來看,中樞的組成單位是線段。

但在實際操作中,中樞也可以由筆組成,也就是筆中樞。

筆中樞的畫法線段中樞的畫法一模一樣,只是把線段替換成了筆。

我是比較喜歡筆中樞的,因為方便又好認,看不出走勢的時候就縮小級別,看著太亂的時候就放大級別。

在實際操作中,還會出現一種特殊的中樞,它的重合部分特別特別少,叫奔走中樞。這類中樞很容易被遺漏,其意義在于壓制力量小,被原有力量瞬間秒殺,原走勢會非常強勢。

本章主要想說明的是如何畫中樞,跟中樞有關的還有中樞的級別、中樞的擴張等,后面我們慢慢講。

小結

怎么樣,中樞的畫法理解了嗎?后面我們再講個走勢類型,纏論的畫線部分就全了,大家就可以把普通的 K 線圖「纏論化」了。加上我們后面要講的級別、背馳和買賣點,纏論的基礎模型也就出來了,大家到時就會明白纏論是如何在交易中應用的了,所以各位讀者不要著急,欲速則不達。

第五章:纏論中的走勢類型

上一章講過,一個中樞至少要看 5 根線段,因為一個完整的中樞由 3 部分組成:一個進入段、一個中樞、一個走出段。

那問題來了,面對一個正在進行中的中樞,如何確定它走完了,而不是繼續(xù)延續(xù)?

很簡單,就是如果走出段走出中樞后,又出現一個線段,沒有回到中樞內,那么這個中樞就確認完成了。

而這個點就是后面會講的第三類買賣點。

好了,說多了,下面講本章的主題——走勢類型。

走勢類型可以說真正是大佬級別,中樞都是走勢類型的一部分。

可以這么說,打開 K 線圖,里面全是走勢。

學會了看走勢,就能知道該股目前處于什么狀態(tài),以及將來可能會走出什么趨勢,從而進入一個更高的分析層次。

(下一章就講。)

走勢也是分類型的,一共分為兩種:盤整型和趨勢型。

它們的區(qū)別在于,盤整型是只有一個中樞的完整走勢類型,而趨勢型則是由至少兩個同級別、同方向的中樞組建的完整走勢類型。 

不對,它們倆是同一個級別的,用「纏論」原作者的話說,這兩種走勢就像兩棵樹,只是一棵樹上長一個蘋果,另一棵樹上長兩個蘋果。

不要以為出現盤整就意味著有橫向的走勢了,在纏論里就沒有橫向走勢,只有上升和下降!


所以盤整走勢又分兩種——上升盤整走勢和下降盤整走勢。

那么趨勢走勢的類型自然也就分為兩種——上升趨勢和下降趨勢。

趨勢走勢類型必須是由至少兩個同方向、同級別的中樞構筑的。

而且兩個中樞之間不能有重合的部位。

如果出現重合,就變成一個中樞了,這叫作中樞的擴張。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會碰見這樣的走勢。

如果出現了這樣的走勢,是不能稱之為上升趨勢的。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個上升趨勢和一個下降盤整,或者上升趨勢和一個未走完的下降趨勢。

盤整走勢有的時候也會出現這樣的形態(tài)。

以上升盤整為例,原理還是多空雙方博弈。


在上升盤整過程中,空方不會一直輸,也會有硬氣的時候,當空方獲勝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但這不符合中樞的定義,所以我們就要把它分開來看。

放在 K 線圖上就是這樣的。

同方向講完了,下面就要講同級別了。

這個很重要,但其實也很簡單,就像拳擊比賽中的重量級和羽量級選手沒法比一樣。

那中樞怎么看級別,總不能稱體重吧?

最簡單的就是肉眼測量大小,兩個體型差不多的人,體重也應該差不多。

或者通過相同組件的構成來比較,比如兩個筆中樞,如果筆數差不多那就是同級別。

注意!筆中樞和線段中樞肯定不在一個級別。

大小差異很大的兩個中樞,是沒法組成一個走勢的。

講到這里,各位讀者知道如何構建一個走勢了嗎?


纏論中我們還給走勢的各個組成部分起了名字:

一個趨勢中最初的進入段叫 a;

a 后面的中樞就叫作 A

A 的走出段就叫作 b。

以此類推,后面還有 B、c、C、d……

一個盤整走勢自然就有三個字母了……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趨勢走到 c 就差不多了,這時就不建議追高了,因為它隨時可能會下跌。

一個走勢中很少有 C、d 階段,這個通過背馳也能判斷出來(背馳會在后面的章節(jié)里具體介紹)。

那么知道了這些,我們應該怎么用呢?


下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我們看一下視源股份,從日線圖中你能看到目前股價處于什么階段嗎?

如果按照正常標準來分析,這段調整大約還要走多久?接下來還有多少上漲空間?

同樣的問題,再來看下金卡智能。

是不是感覺自己可以預知未來了?

不要著急,這些都是比較明顯的例子,但大部分股票不會有這么明顯的走勢。

比如下面這個。

走勢分析的難度在于中樞的級別各不相同,在大小級別同時出現的時候,應以大級別為主。

比如下面圖中走勢剛開始走得好好的,要開始形成 B 了。

走到 B 時發(fā)現中樞級別變大,這個時候原來 a、A、b 就變成了大走勢中的 a。

原來的那波走勢就變成大級別 a 里的上升盤整走勢,原來的 B 也就變成了大級別的 A。


將來還會出現同級別的 b、B、c,這段趨勢類型才算走完。

或者出現與 A 同級別的 b 后完成走勢,就變成了這段的上升盤整走勢。

所以,股價看似千變萬化,其實都離不開這兩個走勢類型,而且也都會以這兩種走勢類型完結。這也就是纏論中所說的走勢必完成。


這里再以貴州茅臺的走勢舉個例子,雖說是 5 分鐘 K 線圖,但也能說明問題。

我們以 6 月 10 日的低點作為起點,股價從 825.47 開始上升,先后形成了 A、B 兩個中樞。

如果 B 中樞完結,那么意味著再出個 c,整個走勢就結束了。

沒想到,B 擴張了,局勢也就變成了下圖這樣。

這也就意味著將來還會出現 b、B、c。

那么,針對目前處于 A 的狀態(tài)來說,我們還是可以參與的。


結果,走勢又擴張了……

這意味著什么呢?

這意味著還會有同樣大的級別出現,才會完結走勢,這個高度是相當可觀的。

直到同級別的 B 出現,基本就可以認定目前趨勢了。

c 完成,走勢就走完了。

而這個趨勢,我們放在日線圖上就非常明顯了。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客觀地了解走勢的構成,以及知道走勢是有級別的,更重要的是,它還會生長,由小級別生長成大級別。

認清這些,纏論中關于走勢的基本內容就算學完了。

希望通過走勢類型的分析,可以讓你認清走勢。認清了走勢,也就知道了什么時候該追,什么時候不該追;什么時候該賣,什么時候不該賣了。

所以本章剛開始給的大盤預測,只是理想中的情況。別忘了,走勢會生長,說不定就會走成更大級別的中樞呢……

第六章:纏論中的級別

終于要講到級別了,從之前的內容里,讀者們可能也知道了一些。

這次就詳細來聊聊什么是級別。

級別是纏論里重要的分析單位,共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就是平時說的時間周期。

在纏論中,我們只看 1 分鐘 K 線圖、5 分鐘 K 線圖、30 分鐘 K 線圖、日 K 線圖(日線圖)、周 K 線圖(周線圖)和月 K 線圖(月線圖)。

其余的 15 分鐘 K 線圖、60 分鐘 K 線圖不用看。

顯然,月線級別最大,1 分鐘 K 線級別最小。

級別的第二種含義其實就是它代表著之前我講過的——筆、線段、走勢。

筆組成了線段,線段組成走勢,就像排、連、營的關系一樣。

所以筆的級別最小,線段次之,走勢的級別最大。

但要注意有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在同一個時間周期內來比較。


比如,都在 5 分鐘級別 K 線圖里,從級別來說,5 分鐘走勢 >5 分鐘線段 >5 分鐘筆。

如果是在不同的時間周期里,那就不好說了。

1 分鐘 K 線圖里的一個走勢,在 30 分鐘 K 線圖里可能連一筆都構不成。

所以要把關系說清楚,需要先說時間周期級別,再說形態(tài)級別。比如——

下面是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正好可以讓各位讀者深入了解級別。

問題一:為什么不看 15 分鐘 K 線圖和 60 分鐘 K 線圖?多看幾個級別不好嗎?

答:5 分鐘 K 線圖里的一根 K 線相當于 1 分鐘 K 線圖里的 5 根 K 線。

而一筆最少由 5 根 K 線組成,所以 5 分鐘 K 線圖中的一根 K 線在 1 分鐘 K 線圖中就有可能是一筆。

而 15 分鐘 K 線圖里的一根 K 線在 5 分鐘 K 線圖里只有 3 根 K 線,分析的意義不大。

同理,一根日線在 60 分鐘 K 線圖里只有 4 根 K 線,沒法構成一個纏論里的最小分析單位,看多了還會亂。基于這樣的特點,就會出現 1 分鐘 K 線圖里的一個線段在 5 分鐘 K 線圖里就是一筆,30 分鐘 K 線圖的完整走勢,在日線圖里就是一根線段這樣的現象。

之前我說自己喜歡用筆來分析,包括畫筆中樞,這樣比較簡單,看起來也比較方便,在大級別圖中就能輕松找到小級別的走勢。

問題二:按照上面的邏輯,如果 30 分鐘 K 線圖能看出是一個走勢,那么在 5 分鐘 K 線圖中也是肯定可以看出來的,不過我們稱這個走勢是 5 分鐘級別走勢還是 30 分鐘級別走勢呢?

答:這里涉及走勢的生長問題。以 1 分鐘 K 線圖為例,如果一個走勢在 1 分鐘 K 線圖里開始進行,就叫 1 分鐘級別走勢。

當這個走勢完結時,我們就要看 5 分鐘 K 線圖。

可能 1 分鐘 K 線圖走勢在 5 分鐘 K 線圖里只是一個線段,但這時就要稱這個走勢為 5 分鐘級別走勢。

直到 5 分鐘級別走勢完結,我們才會說這個走勢升級到了 30 分鐘級別,以此類推。

一個級別的升級,是由該級別走勢的完成決定的,因為在形態(tài)級別里,走勢已經是最大的了。

如果 1 分鐘 K 線圖的走勢走了幾個月都沒走完,哪怕在月線中都快成一筆了,這個走勢也只能是 1 分鐘級別走勢。

如果感覺這些有點難理解,那你就只需要知道,小級別走勢終究是大級別走勢的一個組成部分;反過來說,大級別的每一筆,在小級別中都是有走勢體現的,如果沒有,就一定會體現在更小的級別中。了解到這個程度就夠了。

問題三:如果是以走勢完結為級別升級的條件,那筆走勢完成了,也要升級級別嗎?

答:當把筆走勢畫出來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它就是一條線段。

而線段組成的走勢類型才是該級別最大的形態(tài)級別。所以要以線段走勢的完成作為級別升級的條件。

問題四:什么叫線段趨勢?


答: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只要看中樞就可以了。如果這個中樞是由線段組成的,那么它就是線段趨勢;由筆構成的中樞就是筆趨勢。

所以當一個筆中樞由 9 根或 9 根以上筆構成時,它就升級為線段中樞了。

問題五:這么多級別,該依據哪個級別來交易呢?


答:各個級別都要看!但交易決策時,只按照一個級別的分析來交易。例如,看到 30 分鐘 K 線圖剛走完下降走勢,有個買點,于是買入了。

后面也要等 30 分鐘 K 線圖上出現賣點再賣。

千萬不要看著 30 分鐘 K 線圖級別的買點買,又根據 5 分鐘 K 線圖出現的賣點給賣掉了。

問題六:那只看一個級別不就可以了嗎?為什么還要看其他級別呢?

答:這是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當最佳買賣點出現的時候,你并不知道它是不是最佳買賣點。

而買賣點確認后,股價已經走出一截了,看著又會后悔。

怎么做才可以不用等買賣點確認就準確出手呢?

這就需要看小級別 K 線圖,比如 30 分鐘 K 線圖出現賣點,肯定意味著 5 分鐘 K 線圖的上升走勢完成了。

如果 5 分鐘 K 線圖上的走勢沒有完成,那么 30 分鐘 K 線圖的買賣點也許就不是最佳買賣點。

喜歡做 T 的讀者可以用小級別 K 線圖作為主要交易分析級別,比如 1 分鐘 K 線圖、5 分鐘 K 線圖;喜歡做中、短線的讀者,可以用 30 分鐘 K 線圖、日線圖來分析操作;喜歡做長線的讀者,用周線圖、月線圖都可以。當然,我還是建議讀者用大周期,熟練后再嘗試用小周期。

理解了上面這些問題,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級別。

下面舉個例子,帶大家再復習一遍,加深大家對級別的理解。

下面是某股的一個走勢圖,我們從 5 分鐘 K 線圖開始。

走勢在 5 分鐘 K 線圖上開始形成了第一個中樞,我們可以稱目前這個走勢為 5 分鐘走勢。

后面隨著股價的下跌,我們確認這段是一個 5 分鐘 K 線圖級別的向上盤整的完整走勢。

如果接著往下看這個走勢的發(fā)展就要看 30 分鐘 K 線圖了,因為 5 分鐘級別已經完成走勢,該升級了。

在 30 分鐘 K 線圖里,5 分鐘 K 線圖的走勢變成了 30 分鐘 K 線圖里的一條線段。

我們該稱它為 30 分鐘級別走勢,至于是盤整還是趨勢,我們還不知道。

直到 30 分鐘 K 線圖上走出一個完整走勢后,這個 30 分鐘級別的上升趨勢就又升級了,升級為日線圖級別走勢里的一條線段。

當日線圖級別走完走勢之后,我們才能繼續(xù)升級為周線圖級別走勢。

此時日線圖里的線段,在周線圖里只是筆。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沒有人會考你「當前是個什么級別的什么走勢」,你只需要明白小走勢會生長成大走勢,大走勢都是由小走勢組成的就可以了。

沒事的時候可以看一看自己手中的股票,從 1 分鐘 K 線圖開始看,體會走勢的生長,這會讓你更清晰地了解它目前的走勢形態(tài),以及它將要走出的形態(tài)。

大師之路也從此開始。

第七章:纏論中的背馳

纏論講了這么久,有的讀者可能會說:

那是因為目前所講的都是連環(huán)知識點,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如果其中一環(huán)漏掉了,就很難再接上,所以前面的每一章你都要學牢固,尤其是中樞、走勢這一塊。

講級別的那一章,說是講級別,也順帶著涉及了遞歸和區(qū)間套的概念,對于初學者或者「牙口」不好的讀者來說,容易嚼不爛。

后面我會講解得盡量簡潔明了,一章就講一個要點,把當前的知識點說透就可以了,這樣讀者的負擔還能輕點。

好了,言歸正傳,這一章我們講——

說到背馳,有些技術分析知識基礎的讀者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 MACD 背馳量價背馳。

這兩類背馳意味著價格升高,量能反而減小。

在纏論中,背馳的意義也是這樣的。

比如一個上升走勢代表多方力量的獲勝,但這個力量不會一直延續(xù)下去,股價總有一天還會跌下來,然后形成向下走勢。

但在跌下來之前,多方力量肯定會有撐不住、脫力的表現,這就形成了背馳。

所以背馳在纏論中的意義是:用來判斷一個走勢是否快要走完了。

出現背馳就意味著這個走勢呈衰弱趨勢,說不準哪天要完結,我們可以開始找買賣點了。

通常來說,我們可以從一個走勢的 a、b、c 階段來分析背馳,也就是在中樞的進入段和走出段來分析。

一個中樞是有能量的,就像一塊磁鐵,不管是多方還是空方,誰想離開中樞,都總會被吸回來。

只有力量足夠大才能脫離中樞,這個力量就是參考是否出現背馳的標準。

一個方法是比較 a、b、c 的紅綠柱面積大小,我們能發(fā)現多空方能量的強弱,可以清楚地看出力量有沒有縮減。

另一種方法就是看成交量。但纏論的分析體系對于成交量并不怎么看重,因為如果上漲段是由漲停組成的,那么成交量沒有什么參考意義。

還有一種方法,雖然也是后人研究出來的,但確實挺好用,也很簡單,具體就是看中樞進入段和走出段的絕對長度,絕對長度就是真正走出中樞的長度。

走出的長度越來越短,則說明脫離磁力的力量越來越弱,走勢可能即將被重新吸回中樞價格區(qū)間。

而這往往就代表著新的走勢的開啟。

所以,把中樞的進入段和走出段,也就是 a、b、c 的絕對長度作比較,也能觀察出背馳的現象,還可以與 MACD 結合使用。

如果一個走勢中 b 的絕對長度小于 a,那么 B 走完,走勢可能隨時就會完成。

所以此時不建議確定任何買賣點,尤其是買點,風險較大。

那就是沒有背馳。

B 完成后,c 走的距離可能就會更高。

如果 c 還是沒有背馳,那么接下來可能就會出現 C、d 等,直到背馳產生,走勢才會慢慢結束。

但一般一個走勢走到 c 基本就完結了,很少有能走出 C、d 的走勢來。

這是由人們的交易習性決定的,除非習性改變,走勢定義才會被改變,但恐怕要到全智能投資時代,人性的習慣對交易的影響才會被改變吧。

別看背馳簡單,它也是建立在走勢分析之上的。

如果走勢沒研究明白,建議各位讀者還是先把基礎搞扎實。

最后提醒一句,一定要在 a、b、c 之間比較。

千萬別與中樞內的線段或者筆比較,本來已經背馳了,卻看成沒有背馳,重倉殺進去就會被套。

MACD 的方法是取紅綠柱最高的拐點處的面積乘以 2,這樣可以大體估算出有沒有背馳。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區(qū)間套,通過它可以準確地看出是否背馳。

當然,這是下一章要講的內容了。

第八章:纏論中的區(qū)間套

上一章的主題是背馳,一個走勢完結前必然會產生背馳。

那如何判斷走勢是否正在發(fā)生背馳?這就需要用到本章要講的這個知識點——區(qū)間套了。

之前我在級別那一章中說過,小級別走勢構成了大級別走勢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大級別單獨拿出一根線段,在小級別中可能就是一個走勢。

而從大級別往小級別找走勢的過程,就叫區(qū)間套。

說叫區(qū)間套,其實不如叫區(qū)間放大鏡——哪里不清楚,放大哪里。 

怎么看走勢是否正在發(fā)生背馳呢?

這個不復雜,用區(qū)間套放大就可以了。

比如一個 30 分鐘級別的走勢發(fā)展到 b,想確認 b 是否可能會背馳。

就把這段 b 放大成看 5 分鐘級別走勢,看看 5 分鐘 K 線圖的走勢走到哪里了。

如果此時 30 分鐘 K 線圖里面的 b 都已經走得和 a 差不多高了,在 5 分鐘 K 線圖里也絲毫沒有要完結的樣子。

那么就可以斷定,目前正走的 b 不會背馳。

反過來,如果 30 分鐘 K 線圖的 b 還沒走多遠,在 5 分鐘 K 線圖里的走勢已經走到 c,馬上要完結了,那么這段 30 分鐘 K 線圖的 b 就已經背馳了。

那如果 30 分鐘 K 線圖的走勢走到 b,5 分鐘 K 線圖的走勢也走到 b 呢?


這時可以把 5 分鐘 K 線圖的 b 放大到 1 分鐘 K 線圖,來判斷是否背馳。

整個過程就像用手機地圖找地方,比如我要去都江堰游玩,想用手機地圖找到景區(qū)的位置。大級別里我只能看到四川省的地圖,把四川省的地圖放大,就能看到成都市,再把成都市的地圖放大,這樣就能看到都江堰景區(qū)了。

如果有需要,你還可以再放大地圖,那看到的東西就更清楚、更精細了。

而這個過程跟區(qū)間套是一個道理,只不過由找景區(qū)變成了找背馳、找買賣點而已。

我們來舉個例子,下面這只股票日線圖走到了 b 段。 

我們不知道它能不能繼續(xù)上漲,也不知道有沒有產生背馳。

看 MACD 紅綠柱面積,感覺 a 與 b 差不多。

所以我們就要看 b 的區(qū)間套了。


找出 b 在 30 分鐘 K 線圖上的走勢,你會發(fā)現——這個走勢已經快走完了。

這就意味著日線圖上的 b 也就該結束了。

接下來就會來一個同級別的中樞,然后再來個 c 就結束走勢了。

這樣我們就能判斷出 b 已經背馳了。

接下來的走勢也確實是這樣。

當然這個走勢到目前還沒有走完,但之前買入的就已經可以準備賣出了。

再舉個下跌的例子,比如你看到這樣一只股票。

股價一直跌、一直跌……

很明顯,從日線圖能看出小級別正在走一個走勢,有明顯的背馳,目前正在走 c 段,這意味著走勢即將完結。

如果你這時想參與這只股票,該怎么辦?

你要先在 30 分鐘 K 線圖上畫出走勢。

然后找到 c 段,用區(qū)間套找出 5 分鐘級別的走勢。

你會發(fā)現 5 分鐘 K 線圖目前正在走下降趨勢的 B。

所以股價還會跌,不要著急出手。等 c 走出來,并完結走勢,此刻才是入手時機。

走勢的完結會迎來新走勢的開始,漲幅不算大,也就 34 漲到了 51。這個已經很清楚了,就不多說了。

是不是感覺看透了股市的玄機?

通過放大,判斷大級別走勢是否要完結,我們就可以尋找絕佳的買賣點。

下一章我們講纏論中的買賣點。知道了買賣點意味著什么呢?

意味著纏論整體模型已經構建好了,操作熟練之后,你就可以進行實盤買賣了。

注意,一定是操作熟練之后。

也就是說,目前只是到入門階段,之前的內容即便都看懂了,也暫時達不到操作的火候。還需要閱讀其他書籍進修一下,或者自己分析研究一段時間。

畢竟前面各章所講的纏論的內容,只靠閱讀書面文字還是很難理解透徹的。

第九章:纏論中的買點和賣點

想要分析買賣點,就必須要先懂區(qū)間套。

上一章的區(qū)間套搞明白了嗎?沒搞明白的就沒有必要往下看了,需要返回上一章再學習一遍。

搞明白了的話我們就繼續(xù)。

纏論的買賣點是根據走勢位置確立的,也就是走勢走到一定位置,就會在那個位置上出現交易點,我們只需要按照交易指示操作就可以了。

買點一共分三類。

名稱是有點草率,但不影響操作,它們在纏論中被并稱為——三買三賣。

先講買點。

當一個下降走勢完結時,接下來就會繼續(xù)一個向上走勢,而轉折點就是第一類買點,也是真正的底。

這類買點是由前面下降走勢的背馳所引發(fā)的。

注意!沒有下降走勢的完結,就沒有一類買點。

問題就在于,這個點很難準確抓到,往往會抄在……

所以有人說,找一類買點是神仙才能做到的事,凡人就需要找后面的買點。

二類買點發(fā)生在一類買點后。

新走勢開始上漲之后,不久會產生一個回落,這個回落的低點不會低于一類買點的位置,它就是第二類買點了。

那說明你的一類買點判斷錯了……

其實這就說明,二類買點出現,一類買點才能確立。

接下來的三類買點發(fā)生在二類買點后。在一個上升走勢中必然會有中樞,中樞走完再回落,不進入中樞,這就是第三類買點了。

肯定有讀者會問:

問題就在于走勢有兩種:一種是盤整走勢,一種是趨勢走勢。

這里插播一下,怎么確定目前走勢是盤整還是趨勢?

準確來說,只有當走勢走完才可以確認類型,但盤整一般有兩個特征。

噌噌噌拉上來,然后一個中樞走上很長的時間,然后再拉一下就結束走勢了。


當然,這些特征都不是絕對的,可以當作經驗之談。

不過在買賣點里并不需要確定是盤整還是趨勢,因為盤整走勢可以出現一買、二買,但出現不了三買就掉頭向下完結走勢了。

三買的意義就在于排除處于盤整走勢的個股,因為這些個股盤整時間長不說,還沒啥利潤,而我們賺錢就是要賺趨勢走勢的錢。

所以買點里最重要的就是第三類。

一類買點容易抄不到底。

二類買點容易賺不到錢。

三類買點才是賺錢神器。

建議新手先不要參與一類買點,因為你很難找到它!

但不參與不代表沒有,沒有一類買點就沒有二類買點,沒有二類買點也就沒有三類買點。

還有一種情況,下降走勢完結后,上升走勢異常兇猛,形成的二類買點已經在前一個走勢的中樞之上。

那么這個時候就可以二類、三類買點一起買。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出現盤整,也會有一定的利潤。

這就是纏論的三類買點。

反過來就是三類賣點,道理完全一樣。

講到這,還沒消化的讀者可以先消化消化上面講的知識。(重新讀一遍上面的內容。)因為內容有點多,消化得差不多之后,您再繼續(xù)往下讀。

那么問題又來了,三類的「類」是什么意思?

你的預感應驗了,難就難在這個類上。

我們只看一個級別的 K 線圖,那么三買三賣是可以輕松找到的,但別忘了纏論的分析體系中是有級別的。

回想級別那一章,我們知道大級別走勢的組件是由小級別走勢構成的。

比如,在日線圖上找到了標準的買賣點之后,在 30 分鐘 K 線圖上會出現好幾個三買三賣,如果放到 5 分鐘 K 線圖上,那就更多了。

所以如果用區(qū)間套的方法看日線圖,基本上全是買賣點,那該怎么辦呢?

首先要分清各級別的走勢,也就是知道什么級別目前是什么走勢。

在這個走勢上出現的買賣點只屬于這個級別。

其次就是確定你要操作的級別。對新手來說,如果你是根據 30 分鐘 K 線圖買入的,就要等 30 分鐘 K 線圖出現賣點再賣。

很多人就止步在了這一點,沒熟練掌握就在各個級別上買賣,你不亂,誰亂?

所以新手應盡量挑 30 分鐘或以上級別的 K 線圖操作,太小級別操作,漲幅太小沒搞頭,而且時間太短,稍有延誤就會錯過。

所以我們最好到大級別 K 線圖的買賣點去交易,不僅時間充裕,還會有足夠的利潤去吃。

當然是用區(qū)間套來確認買賣點了,這個上一章不就講過了嗎?

首先,大級別 K 線圖里的一根線段在小級別 K 線圖里很可能就是一個走勢。如果沒有,就在更小級別的 K 線圖里去找。

那么買賣點也是一樣,通過觀察你會發(fā)現大級別的買點都是小級別的一買。

大級別的賣點也都是小級別的一賣。

比如,如果大級別 K 線圖即將走到買點,那么我們就需要用區(qū)間套去看小級別走勢。

如果小級別出現一買,那么也就意味著確認大級別買點出現。

注意,這里必須要在小級別一買確立后,才能在大級別交易。

一買怎么確立?

答案是要等二買出現。

哪怕等到小級別 K 線圖上出現二買,大級別 K 線圖中也不過剛走高一點點,是完全不用可惜的。

這一塊就要考驗大家對區(qū)間套的應用了。

最后提醒幾句。

一類買點必須是在一個下降走勢結束后形成的。

第二類、第三類買點都是在上升走勢中形成的。

反之則是賣點所要注意的。

第一類買賣點最難掌握,不建議大家參與。


大家可以在第二類買賣點下手,而第三類買點基本是一定要參與的。

如果實在擺脫不了一類買賣點的誘惑,大家可以分散倉位來控制風險。

比如在一買建 1 成倉位,在二買建 3 成倉位,在三買建 6 成倉位。

選擇交易的 K 線圖級別不要太低,對于喜歡短線交易的讀者,30 分鐘 K 線圖最合適。

這樣往小級別走有 5 分鐘 K 線圖和 1 分鐘 K 線圖,足夠讓你看清走勢。往大級別走能知道當下位置,讓你游刃有余。

第十章:纏論中的結合律

如果有人問你,人類的生存必須要依靠什么?

你會怎么回答?

  但大部分人都會忽略一種重要但又感覺不到的東西——空氣。

纏論的分析體系中也有一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像空氣一樣無比重要,它就是—— 

看名字就會知道,「結合律」講的就是結合的鐵律。在纏論中,多根 K 線結合變成了筆,多個筆結合變成了線段,多個線段結合變成了走勢。

多個走勢結合變成了更大級別的走勢。

所以結合是纏論的基礎。

結合律不光是纏論畫線的基礎,而且還是保證纏論分析貼近市場客觀現實的基礎。纏論的分析,就像 1+1 一樣,有著客觀的答案,在哪里都是等于 2,而不是有人想等于 3,有人愿意等于 4。如果沒有結合律,就會出現千人千「浪」。

有的人也會說:

如果基礎都是正確的話,千人千「纏」只不過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級別交易罷了。有的喜歡用小級別 K 線圖分析做超短線交易,有的喜歡用大級別 K 線圖分析做波段,僅此而已。

所以,知道了結合律,就能更準確地劃分走勢。

它其實就是一種數學法則,公式就是:

a+b+c 不等于(a+c)+b。

b 之所以可以和 a 組合或者可以和 c 組合,是因為 b 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不屬于 a 和 c。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很多人會提問:

以下面的 K 線組合為例。

如果我問:「這個 K 線組合是什么分型?」

肯定就會有人像圖里這么回答。

不同的人會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做出不同的定義。

這里就會出現歧義,千人千「浪」的現象也就由此產生。

一筆中最少要有一個完整的頂分型,一個完整的底分型和一根既不屬于頂分型又不屬于底分型的 K 線。

這就是一筆為什么要至少由 5 根 K 線組成。

通過這個例子,大家也會對結合律有所了解。

1.結合的組件要獨立,任何組件都不能重復使用。

2.必須按照順序結合,不能跳過中間結構。

當然,在纏論中結合律的體現不只是筆,更重要的是正確地劃分走勢,比如下面這個走勢,該如何劃分?

目前走的是一個新走勢嗎?

還是一個中樞的擴張?

這取決于接下來會怎么走。

如果中樞走完繼續(xù)上漲,就是要合并了。因為相當于原走勢沒有結束,走勢生長了。

如果中樞走完向下走了,則意味著目前的走勢是新走勢的一部分,所以就不能合并。

怎么看中樞走完是向上還是向下呢?

之前說過確定中樞結束就是看回落或反彈有沒有回到中樞內,也就是我們上一章說的第三類買賣點。

出現第三類買賣點,也就確認了走勢,這也正是第三類買賣點的一個重要作用。

這個例子也體現了結合律的特征。

1.可以結合的走勢一定要相對獨立。

2.走勢必須要完整。

3.可以合并的走勢必須是一整個走勢的合并,不可能是兩個走勢的局部合并。

再舉個例子。

比如你遇到了下面的股票,(為了大家看得清楚,所以選擇的是日線圖,但實際這是一個 30 分鐘級別的線段走勢)。

一般情況下,我們開始會以為這個下跌走勢結束了,接下來該開始新的上升走勢。

但走著走著感覺不對!

價格又回到中樞內震蕩,此時這個走勢極有可能是中樞生長了,也就意味著下跌走勢還未完成。

怎么辦呢?我們只有等,等走勢清晰,我們才能準確判斷,是該買還是該繼續(xù)觀望,而走勢的清晰取決于第三類買賣點的出現。

出現了三買,我們就可以確定目前是一個新的上漲走勢,就可以介入了。

如果出現了三賣,那么目前就是走勢的生長,說明下跌走勢還沒走完,我們要繼續(xù)觀望。

讀過上面的內容,相信您已經了解了結合律的本質——就像空氣一樣,簡單又重要。運用結合律可以精準地畫出走勢,不會出現可能是這個走勢也可能是那個走勢的現象。這也幫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第三類買賣點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纏論中的多義性

上一章的主題是結合律,它是保證纏論分析結論保持客觀與唯一性的絕招。

所以這個結合律大家一定要掌握,不然就會出現主觀判斷所帶來的失誤。

其實學到這里你會發(fā)現,所謂走勢,就是一個個完整組件不停地結合罷了。

但在現實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時候該如何去結合?也就是如何畫出當前走勢?是下面這樣嗎?

還是這樣?

又或者是這樣?

我可以跟你說,都對!

因為只要滿足結合律,滿足之前講的所有知識點,就可以隨意組合,這就叫做走勢的多義性。

那么問題來了。

具體來看,假設接下來走勢是這樣的。

不同結合所帶來的第三類買賣點都是一樣的。

這里再次體現了第三類買賣點的重要性。

所以,客觀體現在:在滿足結合律的前提下,不管怎么劃分,買賣點都不變,這就是結合律的最大特征。

不變性的含義就是隨意結合但結果不變。

上面的這種情況往往會在大級別的 K 線圖中出現,比如研究某股在日線圖中正在進行的走勢。

因為接下來的路還很長,個股受外因影響,走勢可能會生長,也可能會快速背馳,用盤整形態(tài)結束走勢。

所以說纏論是個右側交易理論,只有形態(tài)全部走完之后,才能確定走勢。

但這并不影響操作,因為由結合律確認的買賣點是一定的,對應著操作就可以。

就是說纏論本身不是用來預測的,也就是所謂的——

但根據多義性,從中我們又可以總結出幾個接下來可能會有的走勢,根據當前整體市場環(huán)境的影響、利好利空的出現,來適當預測走勢,根據第三類買賣點的出現來確定走勢。

從而做到——

舉個實例吧。

視源股份,之前我們也提過。

因為該股 2018 年業(yè)績的同比增長,我開始關注該股。

關注時 A 已經在構建中,第三類買賣點還沒有出現,所以我們可以為接下來的走勢做出幾種預測。

預測一,結束上漲走勢,開始新的下跌走勢。

預測二,接下來價格繼續(xù)在中樞內走,甚至出現中樞擴張,完成一個上升盤整走勢。

預測三,最理想狀態(tài),出現一個正在進行中的上升趨勢走勢。

以 2018 年年末的市場環(huán)境來看,我認為該走勢應該就已經終結了——也就是預測一的構想,只需要等到三賣出現。所以我們可以暫時不去關注它了。

但三賣并沒有出現,緊接著的就是 2019 年年初的一波大漲行情,由此基本已經判定出接下來要走的走勢是趨勢走勢類型,三買出現,確認走勢,買入。

后面的中樞 B 如約而至,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在小級別里交易,做低成本。

直到 c 出現,通過背馳我們也能大致分析出 c 的位置不會很高。

出現賣點,利用區(qū)間套賣出離場就可以了。

從這個實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纏論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體系,你之前學到的知識也都不是白學的。

講到現在,如果大家把前面的知識點都吃透了,基本上就可以準確找到買賣點了。但是根據功力的不同,操作級別、買賣點分布倉位也會不同,自然盈利也會不同。

結束語

總之,用了十一章的內容來講纏論的一些基礎知識,不同的人花費了不同的時間,也學到了不同層次的東西。在第一章我就說過,帶大家入門纏論,起初是因為很多公眾號上的關注者都想讓我講一下,并且我也覺得纏論確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交易體系。對于沒有完整的交易系統(tǒng)的人來說,不停嘗試新系統(tǒng),不如借助于纏論,所以我就寫了現在這本書,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后面希望大家通過別的方法繼續(xù)深入學習,比如閱讀「纏論」原作者的文章。最后提醒大家,不要似懂非懂就胸有成竹地去操作,不然,你會覺得我講的都是騙人的東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纏中說禪教你炒股1:分型、筆與線段》
000大師看圖基本技巧講解
纏中說禪教你炒股1:分型、筆與線段
看零師才是學纏的最好出路
[轉載]驚鴻月之纏論邏輯整理系列
纏論中如何畫中樞及背馳實操要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