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心理能力:要讓自己變得有城府,需養(yǎng)成三個好習慣曾國藩是清朝的一個大臣,他曾經(jīng)為了中國的強大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說策劃跟支持洋務(wù)運動,學習外國先進的經(jīng)驗,救亡圖存。最讓人覺得佩服的其實還有他的為人處世方法。我們都知道,曾國藩在清朝的黨爭之中笑到了最后,那么除了強大的勢力以外,他還憑借什么呢?大概就是他的聰明的腦袋和玲瓏的心思吧。其實曾國藩這個人特別內(nèi)斂,平時不管發(fā)生多大的事情你都看不到他臉上有什么表情變化。除了他從小接受的保守教育還有他自己的先天性格,也離不開他的后天的修煉。在后來的自傳中,曾國藩也提到了這個事情。在他看來,想讓自己不露聲色,有三個具體的小辦法。
第一個就是見人只說三分話,適當時候可以說點不真實的東西迷惑別人。聽到這里很多人都會不理解,因為說假話這種事情不應(yīng)該是正人君子做的,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誠實。那么曾國藩為什么要這樣說呢?他認為,如果自己的事情都被別人知道,就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要是被有心的人威脅就更不好了,不利于自己做好工作。
第二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工作目的告訴別人。比如說,當時皇帝派他出去監(jiān)督工程,他不僅需要注意工程質(zhì)量,還得給皇帝看著銀子。所以,他經(jīng)常跑到集市上了解各種材料的價格,每次出去采購也是把賬面做的清清楚楚,別的人都不知道他這么大官為什么要自己親自跑。只有他心里清楚,他身在高位,如果有人想整他那一定是從賬面上下手,他不說自己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也是怕別人知道他有了防范,又用別的辦法害他。
第三個就是做足氣勢,當時跟他搭伙的是匡正,匡正跟曾國藩可不一樣,他在這次工程中撈了很多錢。在后來皇帝表彰的時候,曾國藩上了奏折彈劾匡正,匡正當場就懵了。之后匡正就開始毀滅證據(jù),曾國藩也假裝剛剛開始搜集,事實上,在做工程的那段時間里,曾國藩就把證據(jù)都找好了。這時候曾國藩就是在看著小丑跳腳。在匡正以為自己做好了所有掩飾的時候,曾國藩拿出來了自己找到的東西,于是匡正伏法了。這就是曾國藩的三個“心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