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縣城座落在縣境中部偏西。契丹會(huì)同元年(938年)分武清、三河、潞縣三邑之民置香河縣。
城垣舊為近方形土城,明正德二年(1507年),內(nèi)筑土基,外砌為磚。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縣范經(jīng)增高五尺,修角樓4座。隆慶二年(1568年),知縣萬通修敵臺(tái)14座。萬歷十二年(1592年),知縣陳增美增高二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河漲堤決,城不浸者三,知縣李垂街再修,城圍876丈,高(連垛)2.3丈,垛口1700個(gè),角樓4個(gè),敵臺(tái)14座,護(hù)城壕闊2.5丈,深1.5丈。四門各建門樓一座:東曰淑陽、南曰永明、西曰迎恩、北曰拱極。
那為什么說香河城像北京城呢?這兩座城有什么淵源嗎?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后,逃回大草原的元兵時(shí)常犯界。于是,朱元璋封四太子朱棣為燕王,掛帥掃北,并派軍師劉伯溫(實(shí)為姚廣孝。據(jù)史料記載,朱元璋令姚廣孝輔佐燕王朱棣時(shí),軍師劉伯溫已去逝七年)隨軍出征。很快燕王平定了元軍。這時(shí),燕王蓄意自立為君,便派軍師姚廣孝尋地建都。一日,燕王帶人來到香河淑陽之地,時(shí)值夏季,淑陽四面小河環(huán)繞,水中芰荷盛開,景色秀麗,香氣襲人。
燕王贊不絕口:“此處真乃香河也!”軍師姚廣孝一見燕王有意在此建都,便勘測制圖。動(dòng)工時(shí),因缺磚少木,只好大圖小建,變成一座小城,東西南北都是一里,比北京城小了十倍。城的四門仍與北京城一樣,直出直入,沒有回避墻,也沒有建接官亭。因此,香河城有小北京之稱。從明朝到清朝,香河縣都屬朝廷直管,無論多大官來,香河知縣一律不接不送,所以稱直隸香河。
明成祖朱棣為什么沒在香河建都?
1398年,朱元璋病逝,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奉遺詔承繼帝位,改“洪武”年號(hào)為“建文”,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便執(zhí)行削藩政策,派人來北平府監(jiān)視朱棣,陰謀乘機(jī)捕殺。朱棣身為燕王,應(yīng)該住在北平王府內(nèi),可他聽了姚廣孝之言,離開了北平。因?yàn)楸逼街?、都指揮史,都是朝廷的耳目,于是,他以掃蕩元軍殘兵為名,將指揮所遷出了北平,悄悄地住進(jìn)了香河城。
朱棣徹底掃平元朝殘兵后,面對(duì)建文帝咄咄逼人的迫害,他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便有意反叛稱帝,并想在久住的香河建都,還在城東建爐鑄錢。軍師姚廣孝阻止說:“不可,此地建都,天下將是七分富人,三分窮人,無法供養(yǎng),必須西遷一百二十里?!币V孝之意是仍回北平府建都。(另一種說法是姚廣孝為阻止朱棣在香河建都,編了個(gè)謊話,說香河此地黃土輕、黑土重,在此建都民富國窮。)朱棣只好打消了在香河建都的念頭。
1399年,朱棣起兵,發(fā)動(dòng)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變”。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奪取其侄帝位,稱為永樂皇帝。朱棣登基后,即派人修建北平皇城,相對(duì)南京稱為“北京”。北京建成后,1421年,他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
朱棣雖沒有在香河建都,但他對(duì)久住的香河城始終念念不忘,封這里官高一品。后來重修的香河城,城的四角幾乎與北京城一樣,直出直入,沒有回避墻,也沒建接官亭。因此,香河城有小北京之稱,屬朝廷直管,無論多大官來,香河知縣一律不接不送,所以稱直隸香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