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珍》精品冊預覽
精品冊收錄器物十件,五代越窯秘色仙人紋執(zhí)壺,仙人宴樂,講經論道,存世僅見貴族墓葬出土,為貴族之趣。南宋影青素胎羅漢相,體態(tài)生動,造型寫實,透著工匠及供奉者的畢恭畢敬,為宗教之趣。北宋定窯白釉直頸瓶、金代鈞窯天藍釉雙系罐,造型飽滿異常,頗有前世遺風,為造型之趣。南宋早期龍泉窯黑胎觶瓶,黑胎而色青,與南宋官窯有莫大的淵源關系,為學研之趣。金代定窯印獅子繡球螭龍紋盤、北宋定窯印纏枝芙蓉紋盤,頭版頭模,是定窯模印最清晰佳作,為紋飾之趣。北宋影青鏤空香薰,呂大臨墓同款,滿鏤出香,構思巧妙,為設計之趣。金代鈞窯天藍釉紫斑泡泡碗,發(fā)色淡雅于同類,紫斑形似“松鼠大戰(zhàn)錦鯉”,為色彩之趣。
趣自眼觀,而由心生。
精品集珍
1.金定窯白釉印獅子繡球螭龍紋盤
金定窯白釉印獅子繡球螭龍紋盤
這件器物模印極為清晰,釉色牙白,器型規(guī)整,紋飾清晰,為“頭?!碑a品。且畫面布局極為精彩,主要由“獅子繡球”及“祥云螭龍”兩種元素構成。獅子繡球紋飾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獅子的元素早期多流行于佛教題材的器物,后來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瑞獸,在壁畫、雕磚、以及各類材質的日用器皿上多有出現(xiàn)。而關于螭龍的解釋,歷來多有論述,《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提及:“于是蛟龍亦螭?!碧拼亷煿沤o這段話注釋:“龍子為螭”,后來螭龍紋逐漸成為寓意吉祥的紋飾之一。
在宋代的器皿紋樣中,獅子繡球、祥云螭龍往往以單一的紋飾出現(xiàn),而本件器物上同時出現(xiàn)了這兩種吉祥紋飾,較為少見。臺北故宮博物院及浙江省博物館各藏有一件類似器物,口沿都有包邊,而本件器物品質一流,是所見同類器物中模印最為清晰的一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浙江省博物館藏
2.金鈞窯天藍釉紫斑泡泡碗
金鈞窯天藍釉紫斑泡泡碗
來源:
出光美術館舊藏
大村俊舊藏
2001年倫敦佳士得《CHINESECERAMICS & EXPORT CERAMICS & WORKS OF ART》專場lot25
2015年香港蘇富比《瑩凈芳淳:顯赫私人珍藏宋代瓷珍》專場 lot 3228
出版:
《宋代の陶瓷》,出光美術館,東京,1979年,編號65
這類器物是宋瓷市場的熱門品種,俗稱“泡泡碗”,由于造型獨特小巧,圓潤可人,形似泡泡,早年的老外在寫書的時候形象生動得稱之為“bubble bowl”,因此而得名“泡泡碗”,泡泡碗的直徑往往在9厘米之內。這件器物是金代鈞窯的產品,這個時期是鈞窯生產燒造的鼎盛時期,生產的產品往往異常精美,底足滿釉。在金代鈞窯中,泡泡碗的造型尤為罕見,而本件器物更是內外皆帶有寫意紫斑,天藍底色淡雅。
本件器物傳承有序,為日本著名私人收藏機構出光美術館舊藏,并收錄于1979年日本出光美術館出版重要圖錄中。
本件器物于1979年著錄
鈞窯紫斑泡泡碗在拍場上備受追捧,同類器物多次在拍場以高價成交,如2018年香港蘇富比《重要中國藝術品》專場一件。
2018年香港蘇富比《重要中國藝術品》專場拍品
成交價:1452萬港幣
3.北宋定窯白釉直頸瓶
北宋定窯白釉直頸瓶
來源:
2003年倫敦蘇富比6月,lot103
2015年紐約佳士得秋拍《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lot2342
這件器物十分罕見,造型飽滿,頗有唐代之風,其造型延續(xù)自唐代的白釉產品,在陜西西安曾經出土一件唐代白釉盤口瓶,造型非常相似。
陜西西安出土
而本件器物從釉面及胎土質感來看應是典型的北宋定窯產品。北宋時期是定窯生產的一個高峰期,工藝水準極高,多有宮廷定燒產品,碗盤居多,立件較為罕見,而本件器物造型更是立件中的特殊器型,且釉面干凈無瑕疵,胎土細白,燒造完美。
4.南宋早期龍泉窯青釉黑胎觶瓶
南宋早期龍泉窯青釉黑胎觶瓶
這件器物腹部呈現(xiàn)膽形,故也稱“膽瓶”,民間俗稱“酒頸瓶”。造型源自青銅器的觶,青銅器觶在商周時期是一種酒具,而到了宋代,受金石學的影響,崇古之風盛行,開始出現(xiàn)大量仿三代青銅器造型的瓷器,而且這些仿青銅造型的瓷器往往功能都發(fā)生了轉變,觶在宋代經過一定變體之后成為了一種“箸”瓶,即盛放箸、匙的容器。
該瓶為龍泉窯的產品,卻與常見的龍泉窯膽瓶在造型和釉色上都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釉色差異的主要原因為原材料有所區(qū)別,本件瓶子為黑胎的產品,在胎土原料中加入了紫金土的成分,增加了胎土的強度,此類黑胎產品往往都可以把胎壁做得很輕薄。而造型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本件膽瓶的生產年份在南宋早期,此時的龍泉窯產品并沒有形成成熟的制式,處于這個時間段的龍泉窯造型多變,包括加入紫金土也都是在嘗試新產品的過程。而到了南宋中晚期,產品的造型基本以幾種穩(wěn)定的形態(tài)大量燒造。此類黑胎龍泉產品極為特殊,存世量稀少,亦與南宋官窯之間有極大的淵源關系。
5.金鈞窯天藍釉雙系罐
金鈞窯天藍釉雙系罐
來源:2017年香港佳士得《古今》專場 lot108
這件罐子整體造型圓潤,肩部設置雙系便于提拿,制作精良,底足滿釉,為金代鈞窯典型特征,釉色呈現(xiàn)淡淡的天藍色。此類造型的罐子在國內外各大館藏都有出現(xiàn),但大都為底部不施釉的元代的產品,瑞士著名收藏家Baur的收藏系列中有一件鈞窯雙系罐與本件器物基本一致。
瑞士Baur收藏
6.五代越窯秘色針刻仙人紋執(zhí)壺
五代越窯秘色針刻仙人紋執(zhí)壺
這件器物周身滿工,紋飾繁瑣,造型挺拔周正,釉色勻凈光亮,壺身紋飾涉及內容眾多,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畫面整體布局明朗,以流為中心,左右分布兩個相似的主題畫面,可能為仙人宴飲、講經論道的場景,左右有按比例縮小的執(zhí)扇侍者,頂部幾朵祥云飄過,云上有仙宅隱現(xiàn),云下見幾只仙鶴翱翔,或正面站立,或橫向飛行,此處仙鶴造型與河南鞏義市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出土一件越窯青瓷劃花云鶴紋套盒上的仙鶴造型基本一致。
鞏義市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出土
本件器物是五代至北宋時期越窯的頂級產品,同類器物僅見北京西郊八寶山遼代統(tǒng)和十五年韓佚墓出土一件越窯仙人宴樂執(zhí)壺,
北京西郊八寶山遼代統(tǒng)和十五年韓佚墓出土
該執(zhí)壺為瓜棱形,畫面布局較本件器物相對簡單,沒有仙鶴、侍者及仙宅營造豐富的空間感。另見內蒙古多倫縣小王力溝遼統(tǒng)和十一年蕭貴妃墓出土一件,該壺造型與本件器物基本一致,但畫面僅刻花鸚鵡紋飾。
內蒙古多倫縣小王力溝遼統(tǒng)和十一年蕭貴妃墓出土
7.北宋影青鏤空香薰
北宋影青鏤空香薰
熏香,具有驅蟲、除異味等功效,而各式香薰、香爐則是是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器具,本件器物極有可能是宋代文獻中出現(xiàn)的瓷質“香毬”,跟唐代流行的金銀器鏤空香毬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宋代金石學家呂大臨《考古圖》中描繪了宋代香毬的造型。
北宋 呂大臨《考古圖》
本件器物與陜西藍田呂氏家族墓出土一件器物基本一致,足部造型略有差異。
陜西藍田呂氏家族墓出土
8.金鈞窯天藍釉大斗笠盞
金鈞窯天藍釉斗笠盞
這件器物從底部施釉的細節(jié)來看屬于金代鈞窯的產品,此時期是鈞窯產品質量的最高峰時期,較之元代鈞窯制作更為精湛,此件器物亮點頗多,釉色為標準的天藍釉,器型挺拔,鈞窯器型多為盤、碗類,斗笠盞在鈞窯中屬于極罕見器型,更為難得的是,這件器物尺寸極大,同尺寸的類似器物在世界各地館藏也十分罕見,僅見日本著名收藏家安宅英一捐贈給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一件金代鈞窯天藍釉斗笠盞,口徑為19.5厘米,尺寸與本件器物類似。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9.北宋定窯白釉印纏枝芙蓉紋花口盤
北宋定窯白釉印纏枝芙蓉紋花口盤
這件器物的釉面潔白,光澤度較好,紋飾有種“浮雕”的感覺,實際上是通過模印制成,應為頭模,所以非常清晰。折腰花口盤是宋代定窯的經典器型,采用覆燒的工藝,故口沿留下芒口,值得注意的是,這件器物還留有完整的宋代包邊,且包邊保存狀況良好,內寬外淺,邊上有刻款已難以辨識,可能是包邊工匠的款式,宋代包邊大部分都非純金,多為鎏金或合金,據檢測,此包邊是金含量較高的合金,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同類器物存世量罕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例印相同紋飾器物,但器型為碗的造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另見瑞典著名收藏系列“玫茵堂”收錄一件同類器物,與本件器物紋飾造型基本一致。
玫茵堂藏
10.南宋影青素胎羅漢相
南宋影青素胎羅漢相
羅漢,是修行得道的高僧,為梵語音譯“阿羅漢果”的簡稱,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僅次于佛和菩薩。最初的羅漢觀念源自印度佛教,傳入中原后初為十六羅漢,在敦煌千佛洞壁畫以及四川各地的龕窟石雕像中便有十六羅漢遺存,后經過一系列漢化之后,在眾多佛教題材中出現(xiàn)的往往是十八羅漢。
本件器物為羅漢講經的造型,坐姿泰然,整體造型勻稱,動態(tài)平衡,衣褶自然流動,身體與僧袍通過素胎和青白釉的方式區(qū)分,羅漢慈眉善目,仙風道骨而異于常人。此類瓷塑是宋代制瓷工藝的高度體現(xiàn),有一定地域風貌,多出土于江浙一帶,應該與民間信徒的宗教活動有很大關系,除了羅漢以外造型多樣,常見佛、道教題材,如觀音、童子、藥師、毛女、道士等,羅漢屬于此類造像中相對罕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