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類簡史》時,有句話像盆冷水澆醒人:要是忘了人類首先是動物,就別想懂人性,更別談懂歷史。動物活著就兩件事 —— 活下去、繁衍后代,到了人身上,這兩件事就變成了追 “錢” 和求 “性”:錢是能讓我們吃飽穿暖、安穩(wěn)活下去的資源,性是延續(xù)生命的機會。
至于我們常說的婚姻、道德、法律,看著是文明的象征,其實都是 “工具”—— 怕有人搶太多錢、占太多資源,怕大家為了爭機會打起來,所以用婚姻定關(guān)系、用道德劃底線、用法律設(shè)規(guī)矩,本質(zhì)上都是為了平衡矛盾,讓社會別亂套。
后來人類聚在一起成了群體,麻煩就多了:有人嫉妒別人有錢,有人怕自己吃虧,這些自私的念頭攢多了,社會就容易散架。于是智者們想出了 “文明性” 這招 —— 用倫理道德告訴大家 “別太自私”,多幫別人才是好的;用公司制度、法律條文約束行為,避免因為搶資源就開戰(zhàn)、就屠殺。說白了,“文明性” 就是給 “動物性” 套個韁繩,讓大家能和平共處。
現(xiàn)在我們做人做事,其實都在 “人性” 和 “文明性” 之間找平衡:想多賺錢,是人性本能;但不能偷稅漏稅,是文明規(guī)矩。可這平衡的砝碼,每個人都不一樣:
加上每個人的脾氣、成長背景不一樣,還有老祖宗傳下來的規(guī)矩習俗,這社會就成了個復(fù)雜的 “大雜燴”。也難怪那么多書都在琢磨這事兒:《蠅王》把人性里的惡扒得明明白白,《理想國》想找出最穩(wěn)的社會模式,《君主論》教掌權(quán)者怎么管隊伍…… 越讀越發(fā)現(xiàn),這事兒沒標準答案,全看你站在哪個位置。
但我最想跟大家說的是:別把這些道理嚼太碎,看得太清醒,反而容易不開心。
你以為搞懂 “錢和性是驅(qū)動力”“道德是為了維穩(wěn)”,就能過得好?其實不是。幸福從來不是 “想明白” 來的,是 “撞見” 來的:
我們先是動物,要活著、要繁衍;但我們又不止是動物,能接住家人的擁抱,能嘗出風的味道,能為山頂?shù)娘L景心動。別總盯著 “人性本質(zhì)”“文明規(guī)則” 較勁,多留點心思抓那些細碎的、沒什么 “意義” 的瞬間 —— 畢竟,清醒是用來應(yīng)付生活的,而幸福,藏在那些不用費腦子的煙火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