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畫人畫骨難畫皮,知人知面難知心,人是最高等的動物,同時也是最懂得偽裝的生物。
人生在世,都會或多或少的帶上面具,我們會因為假意的善良而信任別人、會因為苦心經(jīng)營的騙局而陷入囹圄,就拿感情來說,為什么會出現(xiàn)那么多“渣男”“渣女”,也正因此,因為那些不懷善意者,那些另有所圖者,那些欺騙感情者,甚至那些心懷陰深惡意者,都可以輕松偽裝成你喜歡的樣子。
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往往很難示人,也極不容易被人察覺,但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去了解一個人更真實的樣子,尤其是在我們有所托付,或者需要給予信任的時候。
曾國藩曾有一本《冰鑒》,系統(tǒng)講述了相人之法,對于當今的“人才人事領(lǐng)域”,可以說是頗有些參考價值。
還有一句話說,其實看清一個人的本質(zhì),往往只需要一個瞬間。
從一個人不經(jīng)意的動作、態(tài)度表現(xiàn)、情緒、甚至是一句話中,足可窺探到此人的人格,品行,以及價值觀。
那么,從哪些瞬間或者是細節(jié),可以徹底看清一個人呢?
金錢是人性的試金石,想必很多人都深以為然。
人性總是趨利的,很多人在面對利益,尤其是赤裸裸的金錢或權(quán)利誘惑時,總會撕下偽裝,暴露出最真實的人格。
一個為了自己的利益,拋棄良心道義,枉顧親情友情的人,自然不可相交。
就像多年以前,你那個借錢不還的朋友,必定已經(jīng)不會再打交道。
《論語》有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一個在利益面前,不放棄原則,堅守對道德的信仰,不唯利是圖的人,才是值得深交與合作的。
而另外一說,真正好的關(guān)系也是完全不會避諱談錢和利益的,情義歸情義,利益歸利益,一碼是一碼,什么都坦坦蕩蕩。
其實,與這樣的人相交是最輕松的,因為什么都拎得清,什么都夠坦直。
而所謂的談錢傷感情一說,從來都只是一個卑劣的說辭。
有句老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其實最底層的意思就是在講,患難見真情而有些。
人生在世,總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路途遙遠,也不會一直是康莊大道,在有崎嶇和溝壑的時候,才能知道馬的能力,再由苦難和風(fēng)雨的時候,才會知道身邊人的真心。
經(jīng)歷越多,便越會發(fā)現(xiàn),這世上其實不乏那些落井下石,火上澆油之人,多的是那些“見不得你好”的人。
一種是,趁著你難受再踩你一腳,一種是,我不好過也不讓你好過。
人生本來艱辛,而困難之時,足可看透人心。
而在患難之中,愿意相伴或者雪中送炭的人,必然是值得一交的摯友,人們常說的患難之交、生死之交,也便是如此。
所謂公道自在人心,一個人在面對是非黑白時候的態(tài)度,往往體現(xiàn)出他做人的準線、操守和擔(dān)當。
大是大非必然要有明確的態(tài)度和判斷,這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價值觀。
而有些時候,又不必太過執(zhí)著黑白,硬要分說則更像是個“錙銖必較”的“杠精”。
在國學(xué)文化《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
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是從違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這句話就是說,當是非邪惡處于沖突的時候,稍微遷就的時候,就會喪失原則,在自己的利害得失糾纏在一起的時候,不要清楚的分辨,分辨的太清,反而會有一些趨利避害的私心。
而那些為了各種原因,顛倒黑白,搬弄是非的人,想來也是極其受人厭惡了。
君子一諾千金,能否遵守許諾,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
人無信則不立,信,往往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論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沒有誠信的人,違背承諾的人,就如同汽車沒有輪子,是什么都做不了的。
這很顯然,不管為私還是為公,沒有人愿意和沒有誠信的人打交道,更何況連自己所許的諾言都能違背。
對上不卑,對下不驕,不卑不亢,不驕不躁,這是一個人良好品行的表現(xiàn)。
如果一個人,對上阿諛奉承,對下頤指氣使,必然不可相交。
一個優(yōu)秀的人,對所遇到的任何人都是尊重的。
一般而言,人們面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天生就有種優(yōu)越感,而如果一個人不去放大自己的優(yōu)越感踩低別人,反而待之以尊重,那他必定擁有善意,擁有操守,也更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