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職業(y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隨著塑料制品的出現(xiàn),篾制品幾乎被淘汰。在浙江金華蘭溪游埠古鎮(zhèn)有一條手工藝街,街上就有一位篾匠師傅,據(jù)說他們家祖輩幾代人都是竹編藝人。雖然做竹匠收入不高,現(xiàn)在年輕人也不愿意學,但是干了幾十年了,有感情了,他一直沒放棄,也打算一直做下去。
竹椅、竹簍、竹篩、竹籃……如今,當塑料、不銹鋼、鋁合金等制品越來越多涌入市場后,篾制品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篾匠這個行當也變得鮮為人知。
篾器業(yè)屬“魯班行”,供奉魯班為祖師。民間傳說篾匠這一行是魯班的師兄張班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張班的木匠技藝不如魯班,卻心靈手巧,能用竹子編制出各種日用物件。由于張班背離從師所學,搞起竹藝,便算作“偏門”,所以在江湖行幫中,篾匠地位就低于木匠。
篾匠們對張班十分敬重,將他與魯班并列祭祀,尊稱為“張、魯祖師”。傳說張班編了張竹席,魯班便安上四條木腿,成了桌子,于是世人都夸魯班的手藝好,而冷落了張班。張班便找魯班評理:“你改做桌子可以,但名稱還得按我原來的‘席’叫!”因此,古往今來設(shè)宴請客時叫人落座,均稱“入席”。
正在店里忙著活計的篾匠師傅
那一只只油亮亮泛著醬色的竹篾籮筐、谷籮、曬匾、畚箕等農(nóng)具,正等待著修補。
篾匠活的精細,全在手上。一根偌長的竹子,篾匠師傅掏出不同樣式的篾刀,把竹子劈片削條。從青篾到黃篾,一片竹竟能“批”出八層篾片。篾片可以被剖得像紙片一樣輕薄,裊裊娜娜地掛在樹枝上晾著,微風一吹,活像一掛飛瀑……篾片再剖成篾條,篾條的寬度,六條并列,正好一寸。然后是“拉”,將刮刀固定在長凳上,拇指按住刀口,一根篾子,起碼要在刮刀與拇指的中間,拉過四次,這叫“四道”。厚了不勻,薄了不牢,這全憑手指的感悟與把握。可想,當光潔如綢的篾條,一根一根從手中流出,與其說是篾刀的使然,倒不如說是篾匠手上皮肉的砥礪。
一個年代久遠的筐,,找個篾匠修復下,都是好東西啊。
編織竹器在中國是門古老的手藝,至今已超過2000多年。這又是一門辛苦活,一根完整的竹子,需要不斷對剖變成極細的篾片及篾絲,然后通過篾匠的一雙巧手,或編或織或拉或穿,才能編織出精巧、牢固、耐用的各種篾制品。
埋頭給編織好的竹匾扎邊,一根根淡黃色的竹篾在師傅手上像絲線一樣快速的游走。
近年來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篾制品又逐漸有了一定的市場?,F(xiàn)在篾制工藝品也很受人們的歡迎。希望這門古老的手藝能延續(xù)下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