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周路成為美食一條街,只是近幾年的事。成為“黑暗料理”一條街,更是機緣巧合。肇周路的地理位置處在當(dāng)年的盧灣區(qū)和南市區(qū)(黃浦區(qū))之間,有點“三不管”的意思。華燈初上,城管、工商……都下班了,只要不碰上倒霉的“綜合治理”,利用家里的門面房字或是人行道,夜宵攤子就這樣擺出來了,都是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食物:餛飩、面條、豆?jié){、油條……湊巧肇周路上的洗腳店也是很有名的,能成了氣候,想必跟“三不管”的地理位置有關(guān)系。但那已經(jīng)不重要了,很快,“美食”超越一切,成了肇周路的一塊招牌。從建國新路到合肥路,短短兩百米,一百多個門牌號,甚至可以忽略坐西朝東的一邊,僅僅是馬路的一條邊,就誕生了無數(shù)的傳奇,老紹興阿姨豆?jié){、阿鑫面館、耳光餛飩、長腳湯面……無需證照,無需房租,自己動手無需用工,就這樣在夾縫中,硬生生開出一片天地,一條沒有人認(rèn)可,但又沒有人不知道的美食街,甚至在上海的黑暗料理界,隱隱然有了執(zhí)牛耳的氣度。
彩云易散琉璃碎,肇周路夜晚的繁華終于隨著市政建設(shè)的腳步而戛然而止。先是老紹興阿姨豆?jié){消失了,然后是耳光餛飩、阿鑫面館……一個午后,我就這樣誤打誤撞地走到了肇周路,幸虧房子還沒有拆,只是都動遷了。一家一家走過去,那些無證無照的黑暗料理留下的痕跡,還在。想來是很快就會消失了,那些掛上燈泡才被人熟知的地方,一旦暴露在陽光下,和上海任何一條行將消失的弄堂沒有任何區(qū)別,赤裸、凋敝,散發(fā)著讓人不適的氣味。幾年以后,這里會是什么樣呢?緊鄰新天地,不是什么“廣場”,就是什么“中心“吧,誰又會記得這里曾經(jīng)的繁華,那些在夾縫中硬生生開出來的一片,屬于老百姓的“新天地”呢?
肇周路建國新路口,老紹興阿姨豆?jié){攤舊址
當(dāng)年排隊等候吃豆?jié){油條的人們
肇周路同仁坊過街樓,招牌是誰寫的無從考證,但這幾個字意境不俗,頗有漢簡的意味
同仁坊一頭通唐家灣,遠處的高樓大廈
弄堂幽深的出入口
高價回收一切舊東西,“您不要的東西我要,謝謝……”
這里曾有一家山寨的“豆?jié){油條店”,不堪在老紹興阿姨那里排隊的吃客常來這里,慢慢也成了氣候
小店搬到了西凌家宅路,老顧客,地圖儂看得懂伐?
大名鼎鼎的阿鑫面館,現(xiàn)在雁蕩路開了新店,成了一代“網(wǎng)紅”,吃他一碗面至少排隊一小時
阿鑫面館遺留的價目表,搬到雁蕩路以后,價錢當(dāng)然……你懂的
肇周路阿鑫面館晚上營業(yè)時的舊照
阿鑫面館著名的蟹粉面,索價168元。我要第N次地重復(fù)那段傳奇:我無比尊敬和熱愛的好友@Maxwell 吃過一次雙澆,老板阿鑫老實不客氣地收了他336,送給他一只咸蛋黃獅子頭。
這家面館還開著,一開間門面,有將軍肚的人根本走不進去
271號的信箱,玻璃窗上糊著一張《China Daily》,看這份英文報紙的人去了哪里?
漸漸走到了肇周路合肥路口,這里曾經(jīng)是上海黑暗料理的一個地標(biāo):耳光餛飩,所謂“打耳光不放”,無非是蔥花骨湯加一勺豬油,也有人吐槽說耳光餛飩并沒有那么稀奇,皮子如何如何,芯子如何如何……但很多很多人在這里吃到了“媽媽的味道”,沒人打他們耳光,他們就是喜歡來。
耳光餛飩的牌子還在,店已經(jīng)搬到了老南市的黃家闕路
耳光餛飩晚上六點才開門營業(yè),五點城管工商下班嘛……下午三四點鐘排場就擺出來了,燒辣醬、斬大排、煎荷包蛋……那種香氣……隔壁鄰居這么些年是怎么熬過來的,那就天曉得了。炸豬排?要起大油鍋的東西,這里是沒有的
肇周路209號最后的守望者,爺叔:手機里有什么好看的?
掛在樹上的大腳丫子還在,只是不知道到了晚上,它是否還會發(fā)出妖冶的光,赤橙黃綠青藍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