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則很好玩的視頻,一位外國爸爸穿著超短褲進入女兒的房間,還未開口女兒就捂著嘴巴笑了起來,場面一度非常搞笑。
爸爸對女兒說:“我們需要談?wù)?,把你的短褲扔了吧?!迸畠寒敿椿卮穑骸安唬 卑职志妥屌畠喊阉某萄澞贸鰜泶┥稀?/span>
女兒不肯穿,爸爸就說:“你現(xiàn)在如果不穿,我就每天穿這個短褲去你學校門口接你!”女兒無奈穿上短褲后,爸爸翹起腿來問:“誰的更短?”
一旁的媽媽和兒子都已經(jīng)快要笑瘋了,爸爸一邊拍自己光溜溜的大腿,一邊問女兒:“你怎么能穿這個去上學?”
女兒質(zhì)疑說:“這也沒那么短?。俊卑职至ⅠR回答:“是啊,我的也是!”相信女兒此刻能理解爸爸的苦心,穿超短褲上學校確實很不合適。
如果爸爸簡單粗暴地制止女兒不要穿超短褲,或許女兒不僅不聽爸爸的話,還有可能引起爭執(zhí),導致親子關(guān)系更緊張。
有網(wǎng)友評論說,現(xiàn)身說法比嘮叨說教更具說服力,以輕松爆笑的場面取代口舌相爭不愉快,避免了家庭沖突。
南宋歷史學家范曄在《后漢書》中說,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這句話的意思是:用行動來教育的,別人會跟著做;用空話來教育的,只能導致爭吵。
父母把事情的后果示范給孩子看,讓孩子懂得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詮釋了“身教比言傳更重要”的教育真理。
父母什么樣,孩子就什么樣。
樊登老師在《讀懂孩子的心》中講過,有一回他想讓兒子嘟嘟陪他一起整理舊書,嘟嘟就坐到他身邊,然后說:“接下來,我要說一句你經(jīng)常說的話了。”
嘟嘟拿起手機開始玩游戲,同時說:“我現(xiàn)在就在陪你。”樊登說他聽到嘟嘟這句話就樂了,問嘟嘟他什么時候說過這樣的話?
可是嘟嘟說:“你經(jīng)常說這樣的話。” 樊登這才反思自己,有時候的確會拿著手機坐在嘟嘟身邊,嘟嘟讓爸爸陪他玩,他就說:“我正在陪你。”
樊登感慨地說,父母的言行在家里的影響是如此重大。孩子就是父母的監(jiān)視器,一言一行在孩子那兒的反應(yīng)被準確地拍下來的,然后被記住,還會被經(jīng)?;胤?。
周末在超市買東西,一個男孩橫沖直撞地跑過來,嚇得我立馬避讓,跟在男孩身后的媽媽急得大喊:“快別跑了!”
媽媽剛說完,就一屁股坐到地上,男孩嚇得立馬停下來,返回到媽媽身邊,緊張地問媽媽:“媽媽,你疼不疼?”
媽媽皺著眉頭說:“哎呀,疼死了,快幫媽媽揉揉大腿!你可不能跑了,不然也會跟媽媽一樣疼的。”男孩一邊點頭一邊幫媽媽揉腿。
真的為媽媽的做法點贊,孩子不知道摔了會有什么嚴重的后果,媽媽用實際行動告訴他,真的比念叨百遍千遍更管用。
葉千華在《情懷集》中說,人生教育之初,不在于物質(zhì)條件的怎樣,更不在于富裕生活的怎樣,而是在于身教大于高于優(yōu)于言教,在于影響教育的可貴,在于仁愛教養(yǎng)的可嘉。
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清晰地看到后果,會更能接受父母的建議,而不是叛逆不聽話,更影響彼此的關(guān)系。
身體力行告訴孩子怎么做。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孩子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guān)。
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yǎng)子女時所認為、感受和表現(xiàn)出的特定方式,以及與子女互動時帶有情感的一系列行為。
而美國作家丹·米爾曼在《喚醒內(nèi)在的智慧》中說,身教,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惟一重要的事!
既然身教對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父母就應(yīng)該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榜樣示范。
前幾天,一位老同學微信找我,問我怎么培養(yǎng)她四年級兒子的閱讀習慣,孩子連必讀書都不肯看,每次都得她提醒,孩子才不情不愿地捧著書裝裝樣子。
“那孩子閱讀的時候,你們夫妻倆在干什么呢?”我繼續(xù)問她。她支支吾吾地說:“我干家務(wù)活呢,干完就刷一會兒手機,他爸也是在玩手機呢。”
難怪孩子不愿意閱讀,如果在孩子閱讀的時候,父母也捧著書看,孩子還會敷衍嗎?想要孩子做什么事,父母得首先做給他看呀!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更糟糕的是,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父母想要孩子熱愛學習,遵守規(guī)則,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自然會跟著學,根本不需要父母多費多少口舌說教。
后果展示。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一個17歲的女孩很叛逆,經(jīng)常跟朋友一起外出玩,爸爸提醒她別抽煙喝酒,她根本就聽不進去。
于是一天晚上,爸爸帶她去喝酒,爸爸讓他放心喝,喝醉了會帶她回家的。父女倆就這樣跑了5間店吃吃喝喝,直到女兒喝到不省人事。
第二天早上,女兒醒來看到爸爸的留言:記住你的極限,是兩瓶啤酒跟五小杯紅酒。世界上有很多壞人,爸爸沒有辦法永遠在你身邊保護你,要學會保護自己。
父母愛孩子的心是殷切的,但是有些孩子對父母的說教是一句也聽不進去的,而父母把后果展示給孩子看,孩子才會明白底線到底在哪里。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可以多帶孩子體驗他們想做的事情,讓孩子明確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幫助孩子更好地厘清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
做到比說到更重要。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中,閆妮飾演的媽媽王勝男,一度因為“刀子嘴”上了熱搜,她懟起親女兒林妙妙那是利落得很。
有網(wǎng)友評論說, 完全是我媽本人??磥泶蟛糠值母改付既鐒≈械拈Z妮一樣,只知道叨叨叨叨個不停,而孩子根本一句都聽不進去。
有人說,言傳身教,又以后者更重要,言傳為虛,身教為實。
孩子的耳朵未必能聽得進父母的那些大道理,但是孩子的眼睛卻能看得到父母的行為,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深深地烙進孩子的腦海里。
心理咨詢師林信潔說,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父母,而這愛與傷害,總會被孩子繼承下來。
你想讓孩子做到的事情,你先示范給他看;你不想讓他做的事情,你先把后果展示給他看。
這樣孩子才會記得住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情,和不可以做的事情,原比父母不停地說教管用得多,這才是父母愛孩子正確的姿勢。
作者簡介:心海一隅,自由撰稿人,兒童心理學研究者,懷揣熱愛生活的心,手寫洞察人性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