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跌倒了,家長要不要把他扶起來?”
這是近些年來我國教育輿論界和年輕父母,經(jīng)常談論的一個話題,而且觀點驚人的一致:孩子跌倒了,家長“不要心太軟”,不要管他,要他自己爬起來!還說“人家外國的父母都是這樣!”
有的人認為,這樣做是在進行“挫折教育”。如果父母把孩子扶起來,就剝奪了孩子經(jīng)受挫折教育的機會。
對于這種說法,我一直是抱懷疑態(tài)度的。
恰好,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博士生到我這里來訪學,出于好奇,我順便問了她一下。我說:
“有人寫文章介紹你們美國的父母,在孩子跌倒了的時候,不管摔成什么樣,從來都是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家長絕對不扶助。是這樣嗎?”
她聽了我的介紹,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
“不,不。我們美國人是重視培養(yǎng)孩子經(jīng)受挫折的能力,但也不是要把孩子都培養(yǎng)成冷酷無情的‘冷血動物’。小孩子若摔得不太重,不需要扶助,就鼓勵孩子勇敢點兒,自己爬起來;當然,小孩子若摔得較重,特別疼痛,該扶還要扶,因為此時此刻孩子需要親情和關(guān)愛?!?/span>
原來,有些人寫的介紹美國孩子教育問題的文章是主觀猜測。
應當承認,重視培養(yǎng)孩子經(jīng)受挫折的能力是對的,從小讓孩子經(jīng)受一些摔打,不要太嬌生慣養(yǎng),是有遠見的,應當給予肯定。但是,不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對于不同情況不區(qū)別對待,不管是什么情形,不管孩子年齡大小,身體強弱,也不管跌倒后被摔傷沒摔傷,受傷的嚴重程度等等,主張“絕對”不能去“扶”,這種主張有點兒太絕對化了。
如果孩子摔得不重,衣服穿得很厚,毫發(fā)未傷,看樣子他能夠自己爬起來,家長就不要大呼小叫地去“扶”他,是應當設法鼓勵他自己爬起來。這樣做,可以鍛煉、培養(yǎng)孩子經(jīng)受挫折的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但是,假如孩子正是蹣跚學步的時侯,年齡太小,衣服穿得又單薄,身體很稚嫩,在行走時摔得很猛、很重,摔了個“滿臉花”,頭破血流,慘不忍睹。難道,這種情形也不扶助孩子一下嗎?若是這種情形,家長也不伸手扶助,那也有點兒太“殘忍”了。
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需要幫助、渴望扶助的時侯,沒有人伸出熱情的手去幫助、扶助,他會感到人與人之間太“冷酷無情”,太沒有同情心了。這不僅會給作為弱者的孩子在心靈上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當他長大以后,在看到比他更弱的弱者,諸如比他更小的孩子、老弱病殘者等,遇到挫折、困難時,他也會“漠然置之”、“袖手旁觀”,不會伸出熱情的手去愛幼、扶老、幫弱、助殘,成為缺乏同情心、冷酷無情的人。假如社會上的人都是這樣,沒有互幫互助、扶老攜幼、扶貧濟困,那社會將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小孩子是弱者,他們需要得到成年人的關(guān)心、愛護、幫助、保護,成年人也都有這種責任。小孩子在遇到挫折、危難時,要熱情地關(guān)懷、愛護,主動地幫助、保護,這不僅使孩子獲得了必要的關(guān)愛,體會到了人間的溫暖,有安全感;也會使他們在家長扶助、保護幼小的行為中,學會同情、關(guān)愛、幫助別人,成為有愛心的人。
孩子小時侯所獲得的教育和影響,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吧俪扇籼煨?,習慣如自然?!毙r侯受到的教育,獲得的影響是片面的,長大以后的思想和行為也會出現(xiàn)偏差,甚至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我們家長作為教育者,必須注意到這樣一種情況:一種傾向往往會掩蓋著另外一種傾向。提出一個教育主張,應當慎而又慎,不能太絕對化。絕對化就是形而上學。要全面地看問題,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不同情況要區(qū)別對待。
若是針對我們有些做父母的對孩子過于“呵護”、過度保護,而有意識地強調(diào)一下“跌倒了要他自己爬起來”,“矯枉”必須“過正”,那還是可以的。
但不能把它作為一個適用于所有情況的普遍的教育“原則”。在教育孩子時,要講究“辯證法”,不能搞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