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春天,我剛從韓國回來。一進家門,看到家里來了客人。這是一對經營房地產的夫婦,由于工作繁忙,無法顧及剛剛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我夫人是我們大學附小的老師,那女孩正好在她教算術的那個班。那對夫婦又得知我是專門研究家庭教育的老師,就想把孩子寄托在我們家。
我的一雙兒女都已經參加工作,結婚后也都有自己的房子,家里就剩我夫婦兩口人,我家是典型的“空巢家庭”。可我是大學教師,不坐班,每天都在家讀書、寫作,給研究生上課也是在我家。我們夫婦過慣了清靜的生活,夫人身體又不太好。我極力推辭,一再說使不得,使不得??赡菍Ψ驄D是鐵了心,死磨硬泡,一副不達目的不擺休的架勢,弄得我們實在沒辦法了,只好答應試一試。沒想到,這一試就是五年。
女孩的到來,給我們這個“空巢家庭”增添了難得的生活樂趣。剛來時,她還不會梳小辮,我便笨手笨腳地幫她梳理;我一個五十多的人,給她把持著車滿操場奔跑,教她學會騎自行車。我?guī)フ褂[館劇場看芭蕾舞,到中央電視臺錄制節(jié)目,到游泳館去學游泳,到東郊工人體育場看足球比賽,每天還騎自行車接送上下學……
那孩子在我家寄宿的幾年間,基本上沒有影響我的工作,也沒有給夫人增添多少負擔和麻煩。我們這個臨時組織起來的老少三口之家,生活得十分愉快,孩子的父母也非常高興、放心,完全沒有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yè)中。
日子過得真快,一晃到了小學五年級。有一天放學后,那女孩正在自己的房間做作業(yè)。突然,我聽到她的哭泣聲,還哭得很傷心。我感到莫明其妙,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趕緊到她住的房間,急切地問:
“姑娘哭什么?怎么啦?身體不舒服?”
我用手撫摸她的頭,沒有異常,她搖搖頭表示沒生病。我又關切地問:
“是誰欺負你了?告訴我,有人欺負你,我去找你們的老師,找你們的校長。你們校長還是我的學生呢!看他們誰敢欺負你?”
我邊哄邊追問,她還是一個勁兒地搖頭。究竟是怎么啦?我很著急。經再三追問,女孩終于開口了。沒想到,她竟然哭泣著,說出了這樣一番讓我大為震驚的話:
“我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們(指她的爸爸媽媽)說忙,不能管我,就把我送到幼兒園全托,一個星期接我一次;現(xiàn)在,我上小學了,他們還說忙,又把我送了到你們家,還是一個星期接我一次。他們成天就是忙、忙、忙,根本就不管我!”
那女孩子覺得委屈得不得了,一個勁地抽泣。稍稍停頓了一下,突然間狠狠地說:
“他們這樣對待我,等他們老了,我把他們送到敬老院,也一個星期接他們一次!”
這最后的話,是大聲喊出來的!足見她這番話,是在心里憋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了,那天不知什么原因而突然發(fā)泄了出來!
也真是太麻痹大意了,怎么就沒有覺察到呢!我深深地自責。
我立刻拿起電話,撥通了她的媽媽打電話,急切地告訴她趕快把孩子接走。我鄭重警告他說:“你們趕緊把孩子接走吧!一天也不要再拖了。要不然,你們老了可就要遭罪了!”她媽媽一聽,當天晚上就趕緊把孩子接了回去。真沒想到,會是這種結局。
她的父母把孩子放在我的家里,是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保證她能順利地上學讀書;我們把孩子接受了下來,同樣也是為了孩子。萬萬沒有想到,她的父母和我們夫婦,都是懷著一顆“好心”,卻好心好意地辦了一件“錯事”。
現(xiàn)在,有些年輕夫婦為了經商、求學,或是到外地,或是出國,也有的就是圖輕閑、為享受,把孩子寄托自己父母家,或是寄托在可信的別人家。這種情況,越來越多。孩子有了穩(wěn)定的生活條件,受不了什么委屈;那些做父母的也放心,沒有了后顧之憂。
可他們沒有想到,不管幫代管孩子的人怎么愛孩子,也代替不了父母之愛。父母之愛是天然的愛,由血緣關系滋生的一種愛。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韓非說過:“人之情性莫愛于父母?!笔钦f任何人與人之間的愛,都不能超越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之愛對孩子來說,須臾不可或缺,是金錢買不來的,是任何別人不能替代的。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钡谝淮问澜绱髴?zhàn)以后,德國一大批孤兒生活在收容所,雖然物質條件要比社會上一般家庭好得多,但孩子生長發(fā)育的狀況遠比不了社會上的孩子。原因就是缺少父母之愛。
有的從孩子小時候就放在祖父母或別人家里,時間久了,就不認父母了。有的交給保姆照料,孩子給保姆叫“媽媽”,而給媽媽叫“阿姨”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有的甚至把親生母親看成是“狼外婆”,見了面不僅不親,反而唯恐避之不及。
孩子小時候,對父母的依賴性尤為強烈。因為覺得父母是最可信、最可靠。在父母身邊,最放心,最安心,最順心,最舒心,最具有安全感。心情舒暢、輕松,無憂無慮,感到無比的溫暖和幸福。而一旦長時間離開父母,就感到很失落,覺得被父母“拋棄”了。就連生身父母都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哪能相信人間真情?長大后,他們對別人也就會冷漠、無情,甚至防范、敵視、報復。
有的父母說:“我們離開孩子,不論去讀書還是經商,還不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我相信這是心里話。但孩子并不認同,孩子想不了那么長遠;就是想到了,遙遙無期的“將來”,對小孩子來說也是可望不可即的。他們最需要的是現(xiàn)實的、當下的父母之愛。
年輕父母要深造,要金錢,要實現(xiàn)“個人價值”,但不能以犧牲對孩子的愛為代價。為人父母之后,當然不可能再像沒有孩子時那樣輕松瀟灑、“無孩一身輕”了,該忙點兒,該累點兒,該苦點兒,必須要付出。付出了,就會有回報。沒付出,也會有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