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虛幻名人:韋小寶
喜歡顏色:藍色
喜歡的歌曲:《解放區(qū)的天是藍藍的天》
喜歡的電影:《劉三姐》 《祖國新貌》
最難忘的旅游地:越南河內
最想去的旅游地:曾母暗沙
曾主持過的節(jié)目:廣西電視臺《百姓南方大舞臺》、《旅游大篷車》、《百姓專利》
曾編導過的節(jié)目:廣西電視臺《冠杰園地》 湖南經(jīng)濟電視臺《南北笑星火辣辣》
戲劇作品代表作:戲劇小品《失物》、《呼喚》、《我的哥哥在南沙》 音樂短劇《張大嘴和李干部
修正過的人生格言:挨別人的罵,讓自己笑去吧![1]
1968年出生于廣西南寧。
1989年的阿丘從師范學院政治教育系畢業(yè),單純地想成為一名政治老師。阿丘來說是個幸運的數(shù)字,廣西南寧棉紡廠打開他的資料,負責人仔細瞅瞅他,見他雖長得不太規(guī)則,還算一臉正氣,當即拍板要了。
1989年畢業(yè)于廣西師范學院政治系。畢業(yè)后進南寧棉紡印染總廠任政工干部。
1992年進南寧藝術劇院任編劇。
2001年獲編劇正高職稱。
2003年4月21日,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任《社會記錄》節(jié)目主持人。[2]
曾主持過的節(jié)目:廣西電視臺《百姓南方大舞臺》、《旅游大篷車》、《百姓專利》
戲劇作品代表作:戲劇小品《失物》、《呼喚》、《我的哥哥在南沙》 音樂短劇《張大嘴和李干部》
邱孟煌座右銘:說自己的話,讓別人走去吧
主持人獨特的形象和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八字眉、小圓眼、厚嘴唇、詼諧、調侃,但又一本正經(jīng)。但仔細一聽,說的又都是內陸的事,再看臺標,是中央電視臺,于是就奇了怪了:一向嚴謹?shù)闹醒腚娨暸_,怎么選用了這么一個舉止像是說書的、帶著地方口音的人來當節(jié)目主持人?
讓帶著南方口音的阿丘播報新聞節(jié)目,算得上是中國電視新聞意識的一種改變,預示著中央電視臺正在主動把姿態(tài)放低?!≈袊蚤L江為界,占一半人口的南方人,絕大多數(shù)普通話說得不標準,有些人甚至都聽不懂普通話。他們認為普通話、特別是由電視上的人說出來的普通話都是“官話”,和他們總是有點隔膜。阿丘的口音,讓他們一聽會說:“唉,這個人說話像是我們這邊的?!币园⑶鸬恼Z境和語感告訴他們一些事情,他們覺得很親切,而北方人又會覺得很新鮮。
當然,阿丘也有缺點,總感覺像是街頭賣假藥的,鏡頭前手舞足蹈,指指點點,很肆意,很張揚,不正統(tǒng),不嚴肅,最過分的就是重慶井噴事故后,他和金龜子做節(jié)目,愣說對方的襪子上有硫化氫的味道,有點欠扁。
獲過的獎項:廣西南寧市優(yōu)秀青年、學雷鋒先進個人、拔尖人才、計劃生育匯演先進個人,曹禺戲劇獎小戲小品一等獎、優(yōu)秀編劇獎,中央電視臺戲劇小品大獎賽最佳導演獎、《新周刊》2004年度主持人新人獎、社區(qū)植樹模范、五好家庭。
2003年他編導的《張大嘴和李干部》又獲得曹禺戲劇獎小戲小品獎的小話劇第一名。
阿丘在央視算是一位知識分子型主持人,節(jié)目雖有一定關注度和收視率,本人也有一定知名度,但仍給媒體以作風低調、處事沉穩(wěn)的印象。
有潮汕人的秉性,思鄉(xiāng)戀故,還算勤勞,心氣不高飯量不大。不好學習,做事不求甚解,總是靠運氣。大學學的是師范政治教育,畢業(yè)想做老師沒人要,在工廠做過政工師,參加了民兵做通訊員,因喜歡文藝之戲劇小品的創(chuàng)作混進了專業(yè)團體編了十幾年的小品,有時還做龍?zhí)桩斂痛脚_前露把臉,因為有特點還上過幾回電視晚會,寫小品混來了職稱被選上進修戲劇學院,曾想當導演和做大編劇,因積淀不夠而總成為空談。偶爾到電視臺司儀一把,每次因勞務費和盒飯的事賭氣總和綜藝娛樂若即若離,后來干脆安心于幕后,從廣西加入了一伙湖南電視精英的綜藝班子到北京搞電視喜劇節(jié)目,寫串詞宣傳稿外加即興小品的編導,想讓喜劇在舞臺和電視之間很好的架構出一種新形式和新路子,天分不夠又勢單力薄終于撂挑子。[3]
對于許多廣西電視觀眾來說,從前那個常常在晚會里演搞笑小品、給觀眾找樂子的“笑星”,突然從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里“冒”出來,挑著眉毛瞪著眼睛卻又一本正經(jīng)地用一口曾大受質疑的“南寧普通話”講新聞,竟然還把新聞講得像故事似的,的確是很意外的事情。不過阿邱的風格有別于央視的一貫嚴謹,他那歪著嘴瞇著小眼睛,活脫脫一個賣假藥的但還算幽默的樣子,卻迅速得到全國觀眾的喜愛和認可,在新銳雜志《新周刊》的2003中國電視節(jié)目榜中,他甚至擊敗了鳳凰衛(wèi)視《有報天天讀》的楊錦麟,成為風頭強勁的“年度新人”。
讀大學時,阿丘就喜歡寫些話劇、小品之類的東西。畢業(yè)后,他進了一家大工廠負責文藝宣傳工作,能寫會編,能排會演,成了業(yè)余文藝演出中出類拔萃的人物。 1993年,阿丘在廣西電視臺負責一個五分鐘的小品節(jié)目,自編自導自演。他找來徐歡宇搭檔。小徐連腳本都不用,聽阿丘講了劇情,兩人便開始對詞,演什么像什么。轉眼,他們愉快合作了一年。
有一天,小徐對阿丘說,我想結婚。阿丘說我現(xiàn)在是初級職稱,要事業(yè)沒事業(yè),要錢沒錢,怎么結婚啊。小徐說我不在乎,關鍵是你愿不愿意結。小徐、阿丘各自回單位開了婚姻登記介紹信,兩人終于登記結婚了,小徐用一輛自行車馱著她的一包衣服,來到阿丘的住處。一年多后,他們分到了一間九平米的住房,周圍的鄰居都是新婚夫婦,夜間經(jīng)常聽到隔壁的夫妻吵架。很快,年輕氣盛的小徐和阿丘也加入了吵架的行列,或許是斗室中憋出的火氣,總是為生活中一點雞毛蒜皮吵得不可開交。吵急了小徐就扔東西,但不扔貴的,不扔自己買的,阿丘喜歡的飛機模型、汽車模型,被媳婦扔得滿地殘骸。[4]
2007年暴光包養(yǎng)風波之后不久又有網(wǎng)友稱,阿丘已經(jīng)回老家與妻子辦了離婚手續(xù),原因就是他有了小三。
2007年,一場“包養(yǎng)風波”把阿丘卷進了口舌是非之中。有神秘人士在網(wǎng)上曝料稱,阿丘包養(yǎng)了一名女大學生,兩人已秘密交往了半年多時間,網(wǎng)上還貼出了他們的親昵照片。不久又有網(wǎng)友曝料稱,阿丘已經(jīng)回老家與妻子辦理了離婚手續(xù),離婚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有了“小三”。對于這些傳聞,阿丘當時予以否認。
然而半年多后,2008年三月又有網(wǎng)友再爆料,稱阿丘包養(yǎng)的女大學生名叫王靜,是中戲學生,2007年剛畢業(yè),與阿丘是在中戲講課時相識的,后來就與阿丘好上了。2007年王靜與阿丘先后到九寨溝、宜賓等地旅游,該網(wǎng)友還上傳了幾張王靜與阿丘在旅游途中的合影,照片中兩人勾肩搭背,異常親昵,這次有圖為證,阿丘就沒再作回應。
2009年9月,在北京雙井橋附近的一處高級公寓,看到阿丘與一個女孩一起出來,開車到一家川式火鍋店共進晚餐,吃完飯兩人又一起返回公寓。女孩大約二十三四歲,長發(fā)披肩,容貌清秀,與當年網(wǎng)友照片上曝光的“女大學生”是同一個人。公寓看車人告訴記者,阿丘和“妻子”搬來這里的時間不長,他的“妻子”平時開一輛奔馳,人又年輕又漂亮。[5]
這兩次爆料是央視有人整阿丘,但包養(yǎng)的事是真的。之后不久又有網(wǎng)友稱,阿丘已經(jīng)回老家與妻子辦了離婚手續(xù),原因就是他有了小三。
在北京雙井橋附近的一處高級公寓,公寓看車人說,阿丘和“妻子”搬來這里的時間不長,他的“妻子”平時開一輛奔馳,人又年輕又漂亮。 聯(lián)系了阿丘的一位朋友了解情況,該人士證實阿丘已經(jīng)離婚,與他同居的女孩應該是他的現(xiàn)任女友。
嶺南人,生于粵長于桂。有客家人的秉性,思鄉(xiāng)戀故,還算勤勞,心氣不高飯量不大。不好學習,做事 不求甚解,總是靠運氣。大學學的是師范政治教育,畢業(yè)想做老師沒人要,在工廠做過政工師,參加了民兵做通訊員,因喜歡文藝之戲劇小品的創(chuàng)作混進了專業(yè)團體編了十幾年的小品,有時還做龍?zhí)桩斂痛脚_前露把臉,因為有特點還上過幾回電視晚會,寫小品混來了職稱被選上進修戲劇學院,曾想當導演和做大編劇,因積淀不夠而總成為空談。偶爾到電視臺司儀一把,每次因勞務費和盒飯的事賭氣總和綜藝娛樂若即若離,后來干脆安心于幕后,從廣西加入了一伙湖南電視精英的綜藝班子到北京搞電視喜劇節(jié)目,寫串詞宣傳稿外加即興小品的編導,想讓喜劇在舞臺和電視之間很好的架構出一種新形式和新路子,天分不夠又勢單力薄終于撂挑子。沒想到而立這么多年了還要轉行,謹向大家保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