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大智慧者,必通《易經(jīng)》。其實老子的“道”,在伏羲氏的《易經(jīng)》里已見其蹤跡,《道德經(jīng)》里的“有”、“無”,與《易經(jīng)》里的“陰”“陽”有異曲同工之妙。伏羲氏的一筆開天地,那就是“象”,陰陽的符號構(gòu)成了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個“卦”,都有一個“常名”。幾千年來,人們執(zhí)迷于“象”,“天象”、“地象”、“人象”,老子開始擔心人們執(zhí)“象”,毫無變化,就止步不前。因此,老子決定破象(常名)而“立道”。
伏羲氏的“象”,導致幾千年人們的執(zhí)象,老子如若創(chuàng)“道”,人們很有可能執(zhí)道。所以,老子的《道德經(jīng)》開篇第一章第一句就寫了大家都很熟悉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就有警告的含義,“道”是《道德經(jīng)》的精華所在,道是不可說的,如果理解它是一個“常道”的道,恒久不變的道,那是錯誤的,那是沒有悟道的。所以,雖然《道德經(jīng)》通篇在講“道”,但實際老子是在破“道”。
道就是宇宙萬象,代表人生造化。什么是道?從“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看出,它是一個變化的道,不是一個恒久不變的道,如果執(zhí)著于“常道”,那就沒有得道?!懊擅?,非常名”,老子告誡人們,任何事物一旦有了名稱,那必帶來局限性,不要受“常名”的局限,真正的道是萬物的“自性”。
老子的道是天道,是萬物的“本體”。老子的思想是從天道引申到人道,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德經(jīng)》的源頭是《易經(jīng)》,陰陽易之門,而老子也開了一個道的門,有無道之門?!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始,本源;母,能力,生萬物的能力。由“無”產(chǎn)生萬物,因為它是本源,但“無”要靠“有”才能產(chǎn)生萬物,有了本源,還要有能力。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惫识ㄟ^“無”來觀事情,通過“有”來領悟玄之又玄的“道”。這里的“觀”不同于“見”,觀是精神上的“觀”。滿招損,當達到“無”的境界,再通過“有”,觀世間可見的萬物,體會事物的變化,最終悟道。老子提出了“有”“無”的概念以后,他又說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老子告訴我們,有跟無是相同的。有和無不是對立的嗎?為什么老子卻說他們是相同的?
老子在提出“名”以后,接著又說了“有”和“無”,他是在告誡我們,有無只不過是道衍生出來的,不要去執(zhí)著于“名”,有無只不過是他們的名號。
《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意義就在于:道,是萬物的本源;名,不要去執(zhí)著;有和無是相同的?!巴^之玄”,因為同才玄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破了“同”之“玄”,才能得到道之門。又有又無,才是道之所在。從無“觀”道體之妙,從有“觀”道用之妙。破道才能得“道”。
關(guān)注小編,一起探討四書五經(jīng)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