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值炎陽漸盛鱗鱗若火的六月,福建五虎門卻是云帆蔽日,六十三號巨大的寶船正乘風(fēng)破浪,剪開藍色的波瀾奔往接天的遠洋,三保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的大幕由此拉開,譜寫一段世界航海奇跡。通過《明史·鄭和傳》的記載我們得知,下西洋之舉,為明成祖朱棣一手發(fā)起。
而且出使遠洋溝通域外,是朱棣奪取帝位之后,較為迫切的一個心愿。早在永樂元年,朱棣就曾派遣心腹太監(jiān)尹慶航行爪哇,下西洋在彼時也已經(jīng)著手籌備,除了督造巨大的寶船,挑選老練的水手、隨從之外,朱棣對掌舵整個使團船隊的正使選擇,也頗為留心。初選定下鄭和之后,朱棣還專程讓相士袁忠徹為鄭和看相預(yù)卜,諸事圓滿才最終拍板。
種種準(zhǔn)備細節(jié)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朱棣對下西洋,似乎有非同一般的執(zhí)念。其次,鄭和七下西洋的船隊規(guī)模之巨、航程之遠、持續(xù)時間之久都是彼時世界之人望塵莫及的。更重要的是,鄭和的船隊裝載了朱棣施于沿途各邦屬的不菲賞賜品,眾所周知,成就與付出是成正比的,這無疑意味著鄭和下西洋需要巨量的財力支撐。
《明史》對此記載,三寶下西洋“厚往薄來,支費浩繁”,僅造船就費錢幾十萬,每只約合五六千銀兩,為了保證船隊的出行,朱棣甚至“支動天下一十三省錢糧”,七下西洋的29年,使庫藏為虛。由此可見,下西洋的代價是非常大的。那么,這就更加令人疑惑,朱棣究竟為何執(zhí)著于下西洋,他派遣鄭和出使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明清往來的數(shù)百年間,歷代學(xué)者皆對此進行深入探究,無論尋找建文帝抑或宣揚威德,還是抗擊帖木兒等等,眾說紛紜無有定論。而隨著一塊深埋海岸5百余年的鄭和石碑重現(xiàn),也許給出了意外的答案。早在1911年,錫蘭(即是斯里蘭卡)學(xué)者意外在一座寺廟下的海岸淤沙里,挖出了一塊古舊的石碑,碑首雕刻著精美的飛龍戲珠。
更為令人驚奇的是,這塊石碑上竟然還刻著古文漢字,經(jīng)過釋讀正是鄭和下西洋時,途徑錫蘭時所鑄刻樹立的石碑,碑文記述“大明皇帝遣太監(jiān)鄭和、王貴通等使詔諭諸番:海道之開,深賴慈佑,人舟安利,來往無虞,永惟大德,禮用報施……”,言辭之間盡顯和煦的上邦姿態(tài)。
所以,學(xué)者從碑文中推測認為,朱棣投注大本開創(chuàng)西洋遠航,絕非是為尋找建文帝。從碑文可見,朱棣有不同于其父朱元璋的邦交理念,他雖嚴防元虜,卻更加雄心壯志,而且對元代開化的藩國心存向往。
朱棣也想繼之而起,接力創(chuàng)建這種藩國規(guī)模,將大明的威儀推向遠方,如此格局,盡顯雄主之風(fēng)。只可惜,朱棣死后,明代后續(xù)君王都沒有這樣的眼界,進而停罷下西洋,使得邁步世界引領(lǐng)群藩的壯志,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