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變局中的華東,處于正面戰(zhàn)場和敵后戰(zhàn)場并存,汪偽政權、國民黨政權和中共抗日根據(jù)地政權并立的復雜狀態(tài)。本書利用海峽兩岸大量一手檔案,力圖從軍事史、政治史和社會經(jīng)濟史各個層面,展現(xiàn)中共抗日力量在華東敵后的崛起、發(fā)展和堅持,以及全面抗戰(zhàn)前期國民黨軍游擊戰(zhàn)的興起和戰(zhàn)爭中后期的走私、疲沓與各自為政,呈現(xiàn)戰(zhàn)時華東地方社會經(jīng)歷的關鍵性變動和諸多日常性面貌,考察蕓蕓眾生在嚴酷的戰(zhàn)火中應對苦難、努力生存的生命歷程。
吳敏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經(jīng)濟史研究室副主任。
目錄
后記
2013年,當我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完成專著《國難中的學術與政治:中國經(jīng)濟學界的爭鳴(1932~1937)》時,一個選擇擺在眼前,是繼續(xù)研究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議題,還是往后延伸從事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我想,同一個時代的共性總是多一些,往后延伸能帶來更多嘗試的好奇與拓展的樂趣。
這一年,我的兒子7歲,女兒快3歲,母親的角色并不容易擔當,專心從事學術研究的時間十分零碎。作為一個意志力不太強的人,我決定做博士后研究,用外界的力量督促自己盡快進入新的學術領域。從上大學時離開我的家鄉(xiāng)浙江海寧,到攻讀博士學位,再到留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我已經(jīng)在北京生活了16年。當我2014年初來到復旦大學開始博士后研究時,正是梅子熟時絲絲雨,我又嗅到了江南的味道。好熟悉!我的抗戰(zhàn)史研究,就從這片土地起步。
記得在復旦大學光華樓吳景平老師的辦公室里第一次長談時,老師說:你已經(jīng)有一定的研究積累,博士后研究不管做什么課題,胸中要有大格局,腳下能走萬里路。此后三年,當我在“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下赴南京、杭州、臺北等地查找資料時,當我在近代史所的辦公室思考和撰寫博士后報告時,一直記著老師的這句話。后來有一次師門聚會,老師說起有一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查找資料時,眼睛突然不太舒服,堅持著查完資料回到上海,到醫(yī)院檢查后才發(fā)現(xiàn)視網(wǎng)膜出了問題,馬上進行手術。老師用言傳身教影響和感染著我們,讓我們勤奮再勤奮,努力再努力。師門是一個特別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因是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我不能長久地待在復旦大學,陳雁教授、皇甫秋實、孫毓斐幫我處理學校諸多事務,感激在心。
2017年博士后出站后,我將博士后期間有關浙江和上海的抗戰(zhàn)史研究進一步擴展到整個華東,形成目前的專著。2013年至今,華東抗戰(zhàn)史研究七年磨一劍,不算短,也不算長。最慶幸的是,我能在近代史所打磨這把劍,這里真的是從事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的好地方。
黃道炫老師這幾年主要研究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共產(chǎn)黨,地域上關注華北多一些。他說,我看看你寫的文章,好知道華東抗戰(zhàn)的情況。其實,我能為黃老師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他每次對我論文坦誠而到位的批評總是讓我受益匪淺。偶爾也有贊揚,但毋寧說是提醒和勉勵,比如:這篇論文寫得不錯,是因為正好碰到了一個好選題,這樣的選題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在這個階段需要像推土機一樣做更加扎實、全面、細致的學術積累工作。這便是近代史所踏實內(nèi)斂的學風吧?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高士華老師擔任《抗日戰(zhàn)爭研究》主編,特別著力于培養(yǎng)和提攜年輕人。我參加了三次抗日戰(zhàn)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提交的三篇論文均包含在本書中。每一次青年會的深入討論和激烈碰撞,都讓我感受到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投身于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的火熱氣氛與志同道合的默契。在會上結識的陳默、孫揚、趙諾、葉銘、賀江楓、王龍飛、趙崢、夏清等諸位博士,成為共同研究體中互相幫助、攜手前行的好伙伴。高老師還積極促成近代史所日語學習班的開設,師資強大誘人??上抑粓猿至艘荒昃椭袛鄬W習,這是一件備感遺憾的事,也是我從事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的一個短板。
近代史所已故所長步平研究員在我剛剛踏入抗戰(zhàn)史研究領域時,就慨允我加入《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八卷本的寫作。猶記他打來電話時,我正在臺北街頭。當我提出恐怕不能勝任時,他斬釘截鐵地說:我相信你可以。最近《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八卷本出版,看到“步平王建朗主編”這幾個字,想起那段寫作與交流的時光,淚在眼中。
王建朗所長是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不管在學術會議上,還是在單位食堂中,他多次委婉地指出我研究中的局限與稚嫩之處。他在主持兩岸抗戰(zhàn)合作研究課題時,讓所里的幾位年輕人加入,總是給我們充分的信任、寬容和支持。
在我開始做博士后研究的2014年,杜繼東研究員成立新西蘭華僑華人史課題組,安排我承擔20世紀上半期的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研究。在這50年中,資料最多、最具學術意義的是抗戰(zhàn)時期。常常上午閱讀印自惠靈頓國家檔案館的英文資料,下午閱讀浙江檔案館的資料,提醒我將萬里之外的太平洋戰(zhàn)場與華東抗戰(zhàn)研究相互觀照。讓世界史映入中國史、地方史,讓地方史編織出中國史、世界史,應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今年3月,《新西蘭華僑華人史》三卷本出版。華東抗戰(zhàn)和華僑史兩項研究于2014年同時起步,又同在2020年上半年出版階段性成果?;叵氘敵跻幌伦雨J入兩個新的研究領域,是多么莽撞狼狽、無知無畏,七年過去,深知這只是研究道路上的關山初度。
2016年,我的對面辦公室來了新鄰居,金以林副所長和羅敏研究員主持的“抗日戰(zhàn)爭與近代中日關系文獻數(shù)據(jù)平臺”開始運行。平臺的年輕人每天都在忙碌地掃描和上線大量資料,我仿佛看到了抗戰(zhàn)史研究無限光明的前景。日常辦公的日子里,偶爾遇到網(wǎng)絡和技術問題,再也不用發(fā)愁了。姜濤、張燚明和盛差偲博士給我很多幫助,或指點查找資料的途徑,或慷慨分享一些數(shù)字資料。
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楊群先生和徐思彥女士的悉心指導,他們總是能一眼看出書稿需要改進的地方,讓我走出研究者某種程度的自說自話,更多地考慮讀者的閱讀感受。感謝本書責任編輯李麗麗女士的辛勤付出,她的專業(yè)與敬業(yè)令人欽佩,每一次與她的交流都是那么充分、順暢、自然,讓出書的過程變成愉快的享受。
最后,從心底里感謝我親愛的家人。我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和我的愛人,在我天南海北地查閱資料時,總是囑咐我安心、放心在外工作,孩子們由您們精心照顧著。我也感謝我的孩子們,你們成長的腳步好快,我總是要倍加努力,才能盡量和你們一起成長,做一個被你們喜歡的媽媽。是你們讓我成為樂在其中的廚師,讓我感受一位母親的責任與期待,讓我更加耐心、溫和、堅韌。最重要的是,是你們讓我體會到人世間無比珍貴的溫暖與愛。
2020年5月10日
整理:石石 審核:李麗麗 宋榮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