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二年七月廿五日(1852年9月8日),赴江西主持鄉(xiāng)試的湖南湘鄉(xiāng)籍禮部侍郎曾國藩,在安徽太和縣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他久居京師,與家中母親分別已有十二年,原定鄉(xiāng)試結束后回家探親,不料母親已去世。江河萬里,慈母長絕,悲不可遏的曾國藩在太和小池驛痛哭一晚后,收拾行李到九江雇船,走水路溯江而上回家奔喪。船至黃州,天上烏云密布,江面狂風大作,渡船被頂頭風吹得團團打轉(zhuǎn),他狼狽地坐在船里,仿佛被濃黑的烏云掩埋。
十九世紀走過一半,遙遠的西方世界里蒸汽機的聲音轟鳴如雷。曾國藩被困黃州的十一天里,在遙遠的歐洲,擊敗拿破侖大帝的英國巨人威靈頓公爵去世,法國人亨利·吉法爾用蒸汽機把飛艇送上了天空。這些宛如海客奇談的異域新聞,是他無從得知也不去關心的。他的船隨著呼嘯的熱風在黑暗里向前,不知開往何處,風浪無邊無盡。
水路躑躅十一日,曾國藩不得已棄船登岸,走陸路去武昌,抵達武昌方知太平軍西王蕭朝貴兵圍長沙。長沙戰(zhàn)事正酣,荊楚一帶反清力量云集響應,贏糧景從,他只得經(jīng)岳陽繞道回家,歷山河之險阻,賞風雨之艱難,終于在一月之后抵達湘鄉(xiāng)縣荷塘鎮(zhèn)白楊坪老屋。
換上白色麻布喪服,曾國藩到靈柩前哭祭母親。離家十余載,功名半紙,風雪千山,母子二人陰陽兩隔,縱然養(yǎng)氣多年,又如之奈何?安葬母親后,他又到祖父曾玉屏墳頭祭拜。曾氏祖上以務農(nóng)為業(yè),在曾國藩以前還沒有人中過舉人。論身份,人稱星岡公的曾玉屏只是個鄉(xiāng)下豪強,論氣魄,他卻又是草莽中的豪杰,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受他影響極深。
曾玉屏早年是個輕浮淺薄的鄉(xiāng)村浪子,壯年后幡然悔悟,成了德高望重的鄉(xiāng)村首領。他雖是鄉(xiāng)農(nóng),卻十分有威儀,有“雄偉非常之概”,湘鄉(xiāng)人說盡管曾國藩兄弟做了高官,但無論是外表的威嚴還是辦事的方略,都比不上他們的祖父。如果有功名在身,或者晚生四十年趕上天下大亂,這個湮沒在太平歲月里的老農(nóng)或許也是個建功立業(yè)的豪杰。曾玉屏為人處世頗有特點:剛強倔強,不屈不撓;胼手胝足,腳踏實地;每逢大事先做規(guī)劃,立下規(guī)矩后能持之以恒。
日復一日,潛移默化,曾國藩幾乎全盤繼承了祖父的性格,這讓他成了一名博學、方正的大儒,以超乎常人的堅韌意志建功立業(yè)。而這種鄉(xiāng)村首領特有的倔強、霸蠻和單純,也讓他在官場碰得頭破血流。
祭祖之后數(shù)日,湘鄉(xiāng)士紳接踵而來,請曾國藩出山主持大局,領導本縣團練,抵抗太平軍的襲擾。他卻以喪服在身,著孝服不當入公門為由婉拒了。
他是研究天理人欲的道學家,主業(yè)是務虛的朱子學,閑暇時兼治考據(jù)和古文。在京師做了十幾年清要之官,未經(jīng)過基層業(yè)務的歷練,久居京師的他不了解民情,不知道眼下民怨沸騰,朝廷如坐火山之上。數(shù)年前,同鄉(xiāng)舉人江忠源對曾國藩說天下大亂在即,曾氏還當作是狂生之見。在他眼里,十年前的鴉片戰(zhàn)爭不過是晚明倭寇襲擾的重演,近來的地方民變亦不過為尋常小民作亂,天下本太平無事,又何苦庸人自擾。
清代地方官為了粉飾太平,對本地的民變總是設法遮掩、隱瞞,中央政府并不清楚下情。太平天國興起廣西,清廷將其當作天地會起義的支流,即便洪秀全已在永安建制稱王,他們也不十分看重,連太平天國主事者是誰都不清楚。太平軍在廣西攻打桂林多日不克,在全州蓑衣渡被江忠源的幾百鄉(xiāng)勇打得幾乎全軍覆沒,連西王蕭朝貴都在幾天前于長沙天心閣中炮身亡。曾國藩自然把他們當作乾隆以來常見的小股會黨作亂,以為至多騷擾地方幾個月就消停了。
“拙誠”是曾國藩一生安身立命之本,雖說拙能勝巧,但他比果決練達的聰明人“見機”總要遲上幾分。他說,太平軍不過就是尋常土匪,白楊坪地勢偏僻,不在交通要沖,曾家子弟和附近鄉(xiāng)農(nóng)又驍勇好斗,我輩居家穩(wěn)若泰山,無須驚恐。①此時的曾國藩,雖有成為名臣的資質(zhì),見識比之尋常官僚卻并無高明之處,既昧于世界新知,又不明了敵之實情。他雖知曉清王朝官僚系統(tǒng)的朽化和社會矛盾的尖銳,卻并未料到天崩地裂的變局來得如此之快。
咸豐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53年1月21日),在家丁憂守制(清代制度,父母去世,官員應當離職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的曾國藩接到朝廷諭旨,讓他以“在籍大臣”身份,幫同湖南巡撫辦理本省團練鄉(xiāng)民、搜查土匪諸事務。這是指定他接替已赴湖北襄陽作戰(zhàn)的羅繞典,與巡撫張亮基一同管理湖南團練,鎮(zhèn)壓湖南境內(nèi)民變,并協(xié)助官軍抵抗太平軍。
通常認為,包括曾國藩在內(nèi),清廷一共任命了四十多名“團練大臣”。但在咸豐十年(1860)以前,并未有上諭明確有“團練大臣”這一官職。清廷只是讓一些退休致仕或者丁憂在家的官員,以“在籍大臣”“在籍紳士”的名義,協(xié)助地方督撫辦理團練。因為清朝地方官任職有回避原則,各省巡撫都不是本省人,與本地士紳之間存在隔閡,朝廷就讓“在籍大臣”利用自己在本鄉(xiāng)的影響力,以半官半紳的身份幫助地方政府統(tǒng)轄籌辦團練抵抗太平軍。但在咸豐十年前,并沒有特意設立“團練大臣”這一官職,“在籍大臣”“在籍紳士”并非朝廷正式職官。
實際上,得到幫辦團練上諭的“在籍大臣”很多,歷史學家崔岷先生根據(jù)《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進行了統(tǒng)計:根據(jù)收錄進這份檔案的上諭,幫辦團練的“在籍大臣”,或者咸豐十年后被任命為“團練大臣”的官紳多達二百六十五人。曾國藩在長沙辦團練,不但地方官員與他為難,連綠營武將都從中作梗,就在于他雖有奉命幫辦團練的名義,卻不是朝廷所設職官“團練大臣”,是紳而不是官,或者說非官非紳、半官半紳。依照上諭,曾國藩只是幫同巡撫辦理團練,是巡撫為主而他為輔,他統(tǒng)帶的鄉(xiāng)勇只算是地方士紳創(chuàng)辦的“義師”。
團練的設想起源于明末官員盧象升,他在鎮(zhèn)壓明末農(nóng)民起義時發(fā)現(xiàn),無論官軍重創(chuàng)農(nóng)民軍多少次,只要逃走了一些首領,他們總能糾合流民東山再起。明末社會矛盾尖銳,因饑荒而瀕于死亡的農(nóng)民隨處皆是,一碰上李自成、張獻忠這樣強有力的組織者,就如火藥桶濺上火星,立刻炸得天翻地覆。要想平息農(nóng)民起義,就必須設法把有組織的起義軍和尚未發(fā)動的民眾隔離開。盧象升于是把地方民眾組織、控制起來,在各村落之間修筑堡壘城墻,由忠誠于朝廷的士紳牽頭,遇到農(nóng)民軍活動就把村民趕進堡壘,隔絕起義軍和民眾,使之得不到糧草和兵源。
清朝嘉慶年間,川楚一帶爆發(fā)白蓮教起義,白蓮教徒人數(shù)眾多而組織分散,他們有時合兵一處伏擊清軍,有時又化整為零打游擊,清軍主力部隊四處奔走,疲于奔命。合州知州龔景瀚發(fā)展了盧象升的思想,他向朝廷呈進《堅壁清野并招撫議》,提出“堅壁清野”與“剿撫兼施”的辦法。要“堅壁清野”,就得讓基層的士紳握有武裝力量。清政府以鄉(xiāng)為單位,讓本鄉(xiāng)著名士紳牽頭,把士紳控制的農(nóng)戶組織起來,進而控制全部村民,在村寨里修筑堡壘,組織被稱為“團練”的民兵。團練經(jīng)費由士紳自籌,加入的壯丁在官府造冊登記,農(nóng)閑時進行簡單軍事訓練。遇到白蓮教武裝攻擊,就由團練把全部村民趕進碉堡,堅壁清野,斷絕對手搜集糧草的可能,再借助堡壘和小股白蓮教武裝頑抗。白蓮教軍隊失去補給,不能接觸、動員民眾,再被依托堡壘的團練武裝遲滯、封鎖,最終逃不過被清軍主力包圍、殲滅的命運。
太平天國起義前后,各地民變四起,“直隸、山東、山西之'教匪’,河南之'捻匪’,四川之'啯匪’,江北之'鹽梟’,江西、福建之'擔匪’'刀匪’,及隨地所有不著名目之'棍匪’'竊匪’”②,大大小小的反抗軍不下十幾種。各地士紳因襲鎮(zhèn)壓白蓮教經(jīng)驗,也大辦團練,湖南湘鄉(xiāng)團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只是各地團練都由知縣牽頭,以基層士紳承辦,沒有省一級的負責人統(tǒng)一指揮,對付一般民間武裝尚可,卻無力對付太平軍這種組織嚴密的大隊人馬。太平軍自廣西突圍后,在湖南郴、永一帶得到會黨武裝歸順,兵力擴充到五六萬人,大勢將成。清廷見太平軍勢大難治,開始組織能在省區(qū)范圍內(nèi)協(xié)助巡撫統(tǒng)轄團練的“在籍大臣”。咸豐皇帝并不期望團練能對付太平天國的雄壯人馬,他交給“在籍大臣”的任務,是在各省指揮士紳辦團,替朝廷掌控士紳,進而掌握基層武裝力量,把底層社會組織、控制、武裝起來,擴張朝廷在基層社會的力量?;鶎涌刂谱×?,就不會有民眾起事響應太平軍,地方上也能更有力地汲取資源,襄贊主力軍作戰(zhàn)。
曾國藩最初并不認為太平軍能夠?qū)Τ⒔y(tǒng)治乃至傳統(tǒng)禮法社會產(chǎn)生嚴重威脅。他不贊成僅僅為了對抗“區(qū)區(qū)”太平軍,就大動干戈地實施全國總動員。在他丁憂賦閑的數(shù)月間,太平軍圍困長沙不克,被迫撤退后經(jīng)岳陽向武昌而去,湖南形勢大有好轉(zhuǎn),這似乎更印證了曾國藩的看法。若不以鎮(zhèn)壓太平軍為目的,讓曾國藩出來恢復湖南的社會秩序,以期河清海晏,他又覺得困難重重。曾國藩對清朝的吏治非常熟悉,在他看來,清王朝的官僚系統(tǒng)暮氣極深,京官退縮、瑣屑,地方官敷衍、顢頇,上下一齊朽壞,若鎮(zhèn)之以靜,勉強維持局面尚可,如果要大展拳腳,勢必勞心勞力而無所成。就算自己奮不顧身,帶著少數(shù)有志之士大刀闊斧地去開創(chuàng)局面,也很可能遭到官僚系統(tǒng)反噬而頭破血流。
有鑒于此,曾國藩就以喪服在身,應當在家守制為由,準備上疏辭去幫同辦理團練的職務。恰在這個時候,形勢大幅逆轉(zhuǎn),因數(shù)萬岳陽船家的加入,太平天國建立了長江以南最龐大的水師,加之獲得昔年吳三桂遺留在岳陽的軍械,戰(zhàn)斗力大增,很快就打下武漢三鎮(zhèn)。武昌之戰(zhàn),湖北巡撫常大淳兵敗自盡,湖北提督、滿大臣雙福父子被殺。太平軍在武昌的旌旗遮天蔽日,震動朝野上下,也顛覆了曾國藩的固有看法。有能力攻破省會城市,逼死封疆大吏的軍隊,已是可以和清廷正式對峙的政治勢力。長江之上,又無阻擋太平軍的水師,幾十萬太平軍隨時可以直下江南,破金陵(今南京)入江浙,割據(jù)南方建號稱王了!
太平軍首領多為出身農(nóng)家的絕世天才,組織嚴密,信仰堅定,早在廣西時就能以不足萬人和十萬清軍周旋。太平軍往往三五個士兵執(zhí)黃旗一面,持刀牌鳥槍,就敢與數(shù)百清軍抗衡。曾有七名太平軍勇士亡命追殺一千多從貴州威寧調(diào)來的清軍,清軍只敢抱頭受死。此前攻打桂林、長沙不能得手,是因為缺乏攻城裝備和重火力,無法對付重兵守衛(wèi)的堅城。在岳陽得到了槍械和火炮,清朝的城池就再也擋不住他們了。
還在鴉片戰(zhàn)爭前,澳門的一家報紙就嘲諷清朝說:“中國之武備,普天之下,為軟弱的極不中用之武備,及其所行為之事,亦如紙上說謊而已。其國中之兵,說有七十萬之眾,未必有一千人合用。其師船之樣,若得我等或米利堅之兵船,在一點鐘之久,即可趕散各師船。中國敵外國人不過以紙上言語,真可謂之紙上王國矣?!雹圻@篇新聞嘲諷中國是紙上王國,顯然是沒見到充斥在數(shù)億中國人胸膛中,經(jīng)數(shù)千年而不衰的英雄氣。但把“中國”二字換成“清朝”,卻是貼切的。暮氣沉沉的清王朝,確實已是一個紙上王朝?,F(xiàn)在,從廣西迸發(fā)出的火焰,眼看要把這個紙上王朝燒得灰飛煙滅。
山岳崩頹、風云變色,形勢危急至此,曾國藩也不得不出來收拾局面了。但他之前已用為母守孝推辭任命,孝道乃儒家之大節(jié)所在,守孝之言既出,此刻正勢同騎虎。恰好此時友人郭嵩燾來訪,以保衛(wèi)桑梓的理由相告,又請曾國藩父親出來勸說。有了父命,得了臺階,曾國藩就順水推舟,到長沙協(xié)助巡撫張亮基。曾為人拙遲儒緩,事前總是思慮萬千,但一朝心定,就當仁不讓、百折不撓。他與郭嵩燾一同起身,在湘鄉(xiāng)縣城會合了朱孫詒、羅澤南、王錱(zhēn),點齊一千精銳團練奔赴省城。
咸豐二年十二月廿一日(1853年1月29日)清晨,墨袍素巾的曾國藩以及和他創(chuàng)業(yè)起家的班底到達長沙。天低吳楚,江流莽莽,一千多名著青色號衣的士兵踏著數(shù)月前戰(zhàn)斗留下的一地狼藉,踏著十九世紀的黃泥路向前開進。長夜順著省城殘破的圍墻和城頭熄滅的燈籠一點點褪去,這些質(zhì)樸蠻勇的農(nóng)家子弟尚不知統(tǒng)帥將要帶領他們走向何方,但他們和清王朝的命運已在此時緩緩分出了一條岔路。
【注釋】
① “我曾家人人皆習武藝,外姓亦多善打者,土匪絕可無虞?;浄酥针m惡,我境僻處萬山之中,不當孔道,亦斷不受其蹂躪?!币姟对鴩返?0冊,第217頁,岳麓書社2011年版。
② 黃爵滋《敬陳六事疏》,見《黃爵滋奏疏許乃濟奏議合刊》第45頁,中華書局1959年版。
③ 原文轉(zhuǎn)引自范文斕《中國近代史》第1分冊第26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38年版。
【內(nèi)容簡介】
安慶之戰(zhàn)是清王朝和太平天國命運的轉(zhuǎn)折點,戰(zhàn)前清朝有亡國之憂,戰(zhàn)后清朝逐漸掌握軍事主動,最終一鼓作氣攻下天京,消滅太平天國!本書選取安慶會戰(zhàn)這樣一個轉(zhuǎn)折點,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這場大戰(zhàn)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
曾國藩在天下大亂之際,非常善于把握機會和創(chuàng)造機會,一介書生獨創(chuàng)湘軍,統(tǒng)率群雄。對抗太平天國,屢戰(zhàn)屢敗,甚至兩次投江自盡,多次深陷絕境。47歲時更被皇帝棄用,陷入人生低谷。蟄居老家兩年,他反思自我,終大徹大悟。重新出山后,為人處世脫胎換骨,不僅清除了政治敵人,而且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對賭,最終戰(zhàn)勝了安慶之敵——陳玉成,一生功勛奠定于此!
本書圍繞湘軍與太平天國會戰(zhàn)安慶來布局謀篇,深入地解讀了咸豐皇帝、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等晚清軍政名人在大變局中的選擇與行動,堪稱一部翔實的晚清軍政史。同時它也是一部關于人情世故的博弈史,表面上寫的是戰(zhàn)爭,實際上寫的是背后各種人情世故和各種勢力之間的博弈。
翻開本書,看曾國藩如何以一種拙誠的精神,詮釋一個持續(xù)奮斗者的升級之路,一個敢于擔當者的覺醒歷程!
【作者簡介】
周祿豐:湖湘士子,耕耘杏壇,酷愛湖湘文化,著有《通天血路:太平天國往事》《戰(zhàn)安慶:曾國藩的中年突圍》。
【目錄】
序章
一、書生從戎
一 官場野蠻人
二 拆分“團練”
三 建軍大分裂
四 不救“恩師”
五 誓師東征
六 收復湖北,金陵在望?
二、中年危機
一 前功盡棄
二 碰壁江西
三 畢金科之死
四 與皇帝的積怨
五 曾左絕交
三、湘軍始末
一 事功本于學問
二 書生軍團
三 編練“新軍”
四 創(chuàng)辦水師
四、后方建設
一 駱秉章經(jīng)營湖南
二 胡林翼主持湖北
三 督撫“相和”
五、大盈若沖
一 憤怒中年的徹悟
二 曾國藩肖像素描
三 重新站在歷史風口
六、打破僵局
一 三河慘敗
二 多龍鮑虎
三 “敗?!贝髮④?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