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個朋友,邏輯思維能力非常強,跟她在一起常常有被碾壓的感覺。
有次她跟說我 “你看,思考一個問題,應該是向不同點去發(fā)散,提出問題,找到可能性,深入走下去,發(fā)現(xiàn)不行,再倒回來換個方向深入??晌以趺锤杏X你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在一個地方原地打轉(zhuǎn)呢?”
我瞬間石化,以前還經(jīng)常被夸邏輯思考力強,雖然自己也覺得不夠,結果就這么被她一語中的,擊得渾身發(fā)抖。
是啊,為什么這樣呢?為什么會在原地打轉(zhuǎn)呢?
雖然難過,我還是決定弄清楚這個問題。
2
過了幾天,和朋友W聊天
我問她 “你有試著分析過自己的特點嗎?”
她答 “我有啊,我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經(jīng)常思考,我的優(yōu)點是什么,缺點是什么”
“然后呢?”
“我怎么也想不出來,就只好不想了”
“那你有沒有接著想:為什么我想不出來?”
“這個…真沒有想過”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如果你問了自己這個問題,深入下去挖,或許就能解決剛才那個問題?”
“嗯,的確是。但我還是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去上一些性格分析的課程,來分析自己”
“有用嗎?有觸動你內(nèi)心的收獲嗎?”
“說實話,基本沒用”
“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這些對我沒用?什么方法對我才是有用的?”
“這個…也沒想過”
我突然好像看清了一點問題所在,這里面包含了思考的主動性,提問的技術,以及找尋適當?shù)慕鉀Q方式這三個因素。
腦海中閃過很早以前看過的一本書,叫《學會提問》,分析批判性思維的構建技術。
3
很早以前我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一般一個演講結束以后,有主持人會問大家有沒有什么問題,大多數(shù)人這時候都是沉默的,只有幾個人會舉手表示要提問,有時甚至一個都沒有,有種害怕被點名提問的迷之尷尬的氛圍。而當記者招待會上的時候,卻是一大幫人搶著舉手提問,主持人思前想后選擇要把提問權交給誰。這兩種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
當時我意識到這跟參加這些活動的人的心態(tài)有關系。就是獲取信息的主動性。去聽演講的人,大部分是被動地在獲得知識和信息,只管聽,而去參加記者招待會的人,一定帶著主動挖掘信息的心態(tài),會主動去思考。但除此之外,我發(fā)現(xiàn)還有些技術性的問題,就是說,即使懷著一顆想提問的心,卻問不出來,我左思右想,想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我另外一文:不會提問的人可以試試我這個方法。然后在搜索中,找到了《學會提問》這本書。
這本書拿回來看的時候,收獲了很多,可沒多久就忘了。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掌握輸入-整理-輸出這個技能,所以現(xiàn)在突然想起來,再去翻出來看,才發(fā)現(xiàn)原來書上早就把這些問題講的很清楚了。
書的第一章就講到了批判性思維的三個方面:
(1)有一套相互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3)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力愿望
不知道英文版是不是寫的這么拗口,我根據(jù)字面整理分析了一下,把它轉(zhuǎn)化成我的理解:
(1)有想要提出關鍵性的好問題的意識
(2)有恰當提出和回答問題的能力
(3)有希望通過這樣的過程來引導思路的愿望。
這三點里面,第一點和第三點主要是態(tài)度和意識問題,而第二點則是技能方法的問題
所以書中特別對第二點,完完全全拆開來分解,手把手地教你,怎樣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從什么樣的角度,從哪些方面分析,怎樣做判斷。我摘取了幾個章節(jié)的名字給你看,你應該就明白了:
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什么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證據(jù)的效力如何:直覺、個人經(jīng)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和專家意見
數(shù)據(jù)有沒有欺騙性?
不僅分析了這個問題,教給你從哪里方面去思考如何提問,并且在每章的結尾會提示你,當你自己寫作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4
學會提問對我們到底有什么好處?這三點帶領我們進入批判性思維的大門,那這個批判性思維帶給我們的實際意義是什么呢?
那我來說幾個場景給你看看
(1)寫作的時候。當文字開始在筆下呈現(xiàn)的時候,腦子里應該會自然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下面該怎樣寫?還有什么例子可以說?這幾個例子帶來的結論是什么?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帶領你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而如果擅長提問,它會帶你更深入一些,你會接著思考:這幾個例子用來說明這個結論有沒有說服力?這個結論是否正確?還有沒有更好的例子?更吸引人的?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引導你寫出一篇不止完整,而且更豐富、更好的文章。
這個就是再繼續(xù)的話,你還可以思考:這個結論有沒有什么可以延伸的話題,可以再寫一篇文章?如果我想寫下一篇文章,這篇里面我應該做什么鋪墊?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帶領你寫出更多的文章,建立一個系統(tǒng)架構。
(2)思考的時候。提出問題是最關鍵的一點。提出問題,分析,給出答案,如此反復往前進,才會出現(xiàn)上文我那個高智商朋友說的,往一個方向走,深入去思考,不行再換方向的情況。
我之前講過我用來尋找寫作內(nèi)容的時候使用的A4紙思考法,最初的提出者就是用它來練習邏輯思考力的,每張紙?zhí)岢鲆粋€問題,然后快速用簡短的文字來回答,先不論對錯,堅持練習。看,這個方法的第一步就是,你要提出一個問題。(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我用這個方法有效找到自己的寫作內(nèi)容》)
(3)與人交談的時候。這種提問也有不同的效果。比如以上我和朋友W的對話,通過提問,我發(fā)現(xiàn)她不知道該怎樣深入思考,我告訴她我也有這個問題,后來想出到知乎上去搜索關鍵詞的方法。她覺得十分有趣,開始問我具體的步驟。我講解給她聽。然后我又問她,這個方法她覺得是否有用,如果是她,會選擇哪些關鍵詞,她又回答給我。通過這樣提出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我們的對話得以深入地進行下去。
而在另外一種情況下,特別是商務談判或者大家討論方案的時候,通過提問,我們可以抽絲剝繭地去分析出事情真實的狀況,便于做出判斷,甚至引導。比如對方提出他們的銷售數(shù)據(jù),你可以詢問TA這個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時間范圍、區(qū)域范圍、統(tǒng)計口徑是怎樣的?當TA提出一個專家報告的時候,你可以詢問這個報告的發(fā)表時間是什么時候?專家的專業(yè)領域是什么?發(fā)表在哪里的?通過這些問題,你才能準確做出判斷,而不是輕信。
(4)在演講或者講座中。適當?shù)靥岢鰡栴},不僅可以與其他人交流,讓談話繼續(xù),更是鍛煉自己和展示自己的一個機會。很多人有怯場的問題,如果不敢大聲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先從提問開始,適當引導對話,可以幫助自己建立信心,戰(zhàn)勝膽怯。如果沒有這個問題,就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疑問,就是在眾人面前交談,這是非常好的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
(5)在生活中。常常存有質(zhì)疑和尋求答案的想法,可以使自己更敏銳。比如昨天我寫的適當引導的第一步,就是先要發(fā)現(xiàn)是不是有其他可能。(題目:《學會引導,你好TA也好》)當孩子不想去上學,說自己不舒服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是在學校受到了欺負而不敢說?前幾天新聞里那個17歲的女學生被輔導老師性侵了很久,給家長暗示過幾次想要換老師,家長居然都沒有任何疑問,實在是敏銳度低到可悲。
注意,這種質(zhì)疑一定要在理性的范圍內(nèi),并使用理性的方法尋求答案,如果過度了,就可能會變成一種猜忌。
除了以上之外,當然還有很多場景,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發(fā)現(xiàn)提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學會提問,久而久之,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所以這也是我們一直批判中國早期的填鴨式教學的原因,而清楚地看到在一個鼓勵提問的環(huán)境下教育出的孩子,更多擁有自己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