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被迫在煤山上吊自盡。而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之前,崇禎皇帝并未完全放棄,他一道圣旨將遼東總兵吳三桂召回京城——三月初四,明廷封吳三桂為平西伯,會同薊鎮(zhèn)總兵唐通統兵入衛(wèi)京師。
吳三桂劇照
如果吳三桂能夠趕在李自成進京之前趕到北京城下,上演一出當年袁崇煥督師挫敗清軍的好戲,那么吳三桂將無疑青史留名,成為崇禎皇帝的大恩人。但是事與愿違,因為崇禎皇帝之前猶豫不決,沒能及早召回吳三桂,而吳三桂所部離京城較遠,接到詔書之后的吳三桂緊趕慢趕才于三月十三日進入山海關內,而此時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進抵居庸關,這是京師西部的最后一道關口,三月十七日,大順軍抵達北京城下,十八日晚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殺殉國。
崇禎皇帝自盡
這一劇烈的局勢變化無疑讓吳三桂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我們來看一下吳三桂所面臨的處境,他的前面是被李自成占領的北京城,剛剛逼死自己君父的“叛臣逆子”,而他的身后是山海關,關外是世仇多爾袞和清朝,多爾袞聽聞關內形勢巨變,調集全國所有力量,全員出動準備趁亂入關。
此時的吳三桂有三個選擇:
第一,投降李自成,這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畢竟之前已經有很多明朝文武官員投降了李自成,而且被原職留任甚至封爵重用,而且李自成是漢人,取代明朝只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十分正常;
第二種選擇,則是收攏周圍的明朝軍隊,據守山海關,和明朝其余軍隊收復北京城,但是此舉風險極大,北京和山海關之間距離太近,完全沒有防守的戰(zhàn)略空間,而且山海關主要的防守方向是關外,對關內則無險可守。此外,在此地的明軍人數也很少,只有吳三桂自己從遼東帶回的數萬兵馬和山海關不足一萬的守軍,這些兵馬完全不是數十萬大順軍的對手。
山海關
第三種選擇,則是以山海關為籌碼,投降多爾袞。這個選擇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吳三桂和清朝作戰(zhàn)多年,雙方互有死傷,可以說是世仇,雖然多爾袞和之前的皇太極多次拉攏吳三桂,但是吳三桂均未明確表態(tài)。更加關鍵的是,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如果李自成取代朱明,那只是改朝換代而已,但是清朝取代了明朝則是“亡天下”了,吳三桂輕易不愿意成為天下的罪人。
但是,當時的形勢已經不允許吳三桂左思右想,必須盡快做出決斷,畢竟在北京和山海關之間很難養(yǎng)活數萬兵馬,而且一旦山海關守軍投降李自成,吳三桂將成為“甕中之鱉”。于是,吳三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一個選擇——投降李自成。三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在河北永平府貼出告示:“本鎮(zhèn)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慌?!边@里的新主便是指占領了北京城的李自成,由此可見,吳三桂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如果吳三桂能夠堅持這一選擇,那么在加入大順朝之后,或許會受到重用,幫助李自成政府明朝殘余地方政權,如果真能如此,他也許會成為唐朝的尉遲恭、秦瓊那般的人物;或許會被李自成削去兵權,閑置起來,但是這種至少也能夠保住性命和富貴,最多得一個投降的罵名。
但是,后來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李自成先選擇了第一個選擇,幾天后,他又改變了主意,選擇了第三條路——以山海關為籌碼,投降清朝,成為為清朝賣命的漢奸。至于吳三桂為什么會突然改變主意,選擇了一個最差的決定,原因眾說紛紜,有“沖冠一怒為紅顏”之說,也有說是因為李自成因“追贓助餉”抄沒吳家,沒有保護吳家的利益之說,但是無論如何,這一決定都讓吳三桂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成了“漢奸”的代名詞。
多爾袞像
如果你是當時的吳三桂,你會怎么選擇呢?
參考文獻:《南明史》、《明末農民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