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體系”是個“偽命題”嗎?
-----藝壇圍繞'梅蘭芳體系”爆發(fā)口水戰(zhàn)
近日,《戲劇藝術(shù)》30周年研討會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行,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鄒元江在會上拋出一個特立獨行的觀點:梅蘭芳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的戲曲體系。鄒元江教授進而提出:“梅蘭芳體系”是一個“偽命題”,要將它“解構(gòu)”掉,重建中國的戲曲美學體系。
此語一出,全場嘩然,70多位蒞會專家對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和研討。
反方代表:鄒元江教授
觀點1:“梅蘭芳”體系是不成立的
觀點2:中國戲曲理論體系需要重建
“梅蘭芳體系”這一說法的源起,出自著名導演黃佐臨。黃佐臨提出世界上有三大戲劇體系,把梅蘭芳的表演,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并列為同樣高度的戲劇表演體系。這在當時引發(fā)了一場歷時數(shù)年的有關(guān)“戲劇觀”的爭鳴,影響深遠。
此后,在中國戲劇界,“梅蘭芳體系”成為約定俗成。
然而,西方戲劇界卻認為“三大”即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和法國人“阿爾托”,并沒有“梅蘭芳”。
對于梅蘭芳所代表的“中國戲曲體系”,鄒元江直截了當指出:“梅蘭芳其實代表不了整個京劇,京劇也代表不了整個中國戲曲。所謂的‘梅蘭芳體系’是不成立的。戲劇體系是一個完整的話語表達,它需要一系列的劇作、關(guān)鍵詞作為支撐,有自己清晰的美學訴求。作為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對等的體系,梅蘭芳體系應該有他獨立的理論根基、獨立的表達方式,這些,梅蘭芳都沒有。他戲劇美學觀念是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體系,并非自己的思想成果。”
鄒元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梅蘭芳對中國戲曲藝術(shù)觀的表述,“或者只是替影響他的人在表述,或者是影響他的人在借他的口來表述?!编u元江質(zhì)疑說:“這里究竟有多少想法是梅蘭芳自己真切意識到的,我們真是不能妄加斷語,不能不加深入分析就完全認定一些事情。”
鄒元江認為,包含京劇和各類地方戲的中國戲曲,是有其獨特的演劇方式,也有其獨特體系的,“只是理論上沒有深入探討過”。他說,“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體系”只是特定歷史時期戲曲美學思想“泛西方化”的產(chǎn)物,其體系本身是“斯坦尼”的而非“中國京劇”的,不能用“梅蘭芳”這一符號來代表中國的戲曲體系。
正方代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葉長海、孫惠柱等
觀點: 梅蘭芳無愧中國戲曲代表符號
而上戲的葉長海、孫惠柱等戲劇專家,都明確表達了對此觀點的不同立場。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孫惠柱就率先對“三大戲劇體系”進行研究。1982年初,孫惠柱在《戲劇藝術(shù)》上發(fā)表題為《三大戲劇體系審美理想新探》的長文,認為“斯氏體系”“特別著意于真”,“布氏體系”“特別著意于善”,而“梅氏體系”則”主要著意于美”。之后,“三大戲劇體系”演用成一種通用話語,作為“常識題”。
孫惠柱認為:“以梅蘭芳命名,不僅因為他是京劇的代表人物,更因為他具有世界知名度。你可以說湯顯祖、關(guān)漢卿的藝術(shù)成就更高,但后人已看不到他們的戲劇演出樣式了。就像天上的行星需要用人名來命名一樣,我們只是用梅蘭芳這位最具世界知名度的藝術(shù)家,來指稱中國的戲曲體系罷了?!?nbsp;
他表示:“如果一個戲劇體系,必須要有完整的、獨立理論根基的‘話語表達’,那么,這種戲劇體系永遠都不可能出現(xiàn)。如果只允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可以用他們的名字命名某種‘戲劇體系’,而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不能稱之為‘體系’,那只能說是崇洋媚外的心態(tài)在作怪?!?br> 孫惠柱評價說: “梅蘭芳再怎么改革,再怎么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影響,他的藝術(shù),都牢牢抓住了以形式美為最高追求的京劇美學特色。”
上戲的葉長海教授認為,中國戲曲,戲曲的表演,都是非生活化的,崇尚以歌舞演故事,“無聲不歌,無動不舞”,與西方寫實主義的戲劇完全不同。
他指出:“不要看梅蘭芳怎么說,而要看他怎么做?!比~長海說,梅蘭芳確實寫過不少文章,說自己的戲是“現(xiàn)實主義的”,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受時代局限,藝術(shù)家都會竭力表白自己的藝術(shù)是現(xiàn)實主義的。”那時,文藝理論只有革命與非革命兩種,非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shù),當時會被排擠成非革命。非革命的藝術(shù),在當時的情形下是有危險的。梅蘭芳說自己的藝術(shù)是現(xiàn)實主義的,這其實是一種策略?!?/p>
最終,對于鄒元江提出“重建中國戲曲理論體系”,專家們的觀點是,對于戲曲理論的探討,各個學者都可以自行為之,而不必將之上升為某種國家意志。然而,另一個事實卻是值得學界關(guān)注的:如同梅蘭芳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影響一樣,各國的戲劇也受到中國戲曲的影響。尤其是梅蘭芳的京劇演出方式,對世界戲劇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參考《文匯報》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參考《文匯報》 作者:張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