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賞析《重陽登浮山感賦》
重陽登浮山感賦
文/竹林老叟
元宵才鬧又重陽,春草芊芊已漸黃。
浮嶺登高云緲緲,瑯江望遠水茫茫。
閑涂梅竹吟風月,醉臥湖山效老莊。
陶令平生偏愛菊,結(jié)廬人境笑馮唐。
陳海軍賞析:
譯意:
歲月飛逝,感覺元宵才過就到了重陽,那春天長得蒼翠的草也漸漸顯得枯黃了。
重陽那天,我登上了浮山嶺,眼光穿過那飄緲的浮云,遠眺著瑯江的茫茫江水,飄忽間,百感交集,曾經(jīng)的少年壯志,曾經(jīng)的人生遭際,一下子涌上心頭。
少年的熱血豪情已蕩然無存,忽然覺得一杯熱茶一本詩書的清閑自在生活才是自已所需要的??纯磿瑢憣懽?,寄情山水,效仿老莊,虛無存真,修心養(yǎng)性,與世無爭,似乎更加逍遙自在。
我也已慣看官場的爾虞我詐,所以羨慕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與竹菊為伴,不會像馮唐那樣始終留戀官場,卻一生懷才不遇。我笑馮唐也是在笑我自已,因為我明白人性的正直,就不適合混于官場。
歲月無情,人生易老。又何必對浮名如此執(zhí)著。
賞析:
全詩從重陽節(jié)起興,觸景生情,慨嘆人生,思想感情跨度幾乎貫穿作者平生。詩結(jié)構(gòu)嚴謹,起承轉(zhuǎn)合理路清晰,意境深遠,讀來上懷。
詩中沒有一處描寫人生易老,卻能讓人產(chǎn)生歲月無情的共鳴。
詩中沒有一處描寫官場的虞詐,卻能讓人看出官場相斗的現(xiàn)狀。
詩中沒有一處描寫作者的不得志,卻能讓人感受到作者懷才不遇的慨嘆。
為何有如此效果?這就是真情實感的結(jié)果。作者真情流露,自然能言之有物,讓人讀來上懷。
我曾寫過這樣的詩句:“歷雪風松自勁蒼,情懷至感始文章?!逼淞x是說:經(jīng)歷過歲月和霜雪摧殘的松樹當然會顯得勁蒼,有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好文章,能夠感動別人的文章才能稱得上是文章。
作者這首《重陽登浮山感賦》就做到了。
首聯(lián):“元宵才鬧又重陽,春草芊芊已漸黃?!?/span>這句中才過元宵就到了重陽,中間相隔了幾個節(jié)氣,看似是不合乎邏輯。但作者在這里寫的是感覺,感覺時間過得飛快,是感嘆人生苦短,完全合乎情感邏輯。比如我們常說的“一眨眼就……”一樣,所表達的是一個心理活動的狀態(tài),不是寫實。
元宵,是中國傳統(tǒng)的情人節(jié),是青少年的節(jié)日,重陽,是敬老節(jié),是老年人的節(jié)日。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少年時到“吟懷未許老重陽,霜雪無端入鬢長”年老時,似乎就是短暫的一瞬。誰人又能不感慨千萬呢?
“ 春草”,自然是春天的草,“已漸黃″,顯然是秋天的草了。從春天到秋天,草當然枯黃了。結(jié)構(gòu)上,“春草'對“元宵”,“漸黃”對“重陽”,是匠心獨運,并非隨意為之。這里的“春草芊芊已漸黃”,是一語雙關(guān),即春天到秋天,也是青少年到中老年。作者是把自己比作芊芊的小草,而這草已經(jīng)枯黃了,人已經(jīng)老了。
作者在此聯(lián)的意境營造上化用了朱熹的“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的意境。還未來得及感受春天的美麗就已經(jīng)是秋天了的那種無奈情感躍然上紙。
頷聯(lián):“浮嶺登高云緲緲,瑯江望遠水茫茫。”此聯(lián)其實應是首聯(lián),但作者卻巧妙地進行了倒裝處理,安排在頷聯(lián),先寫感覺引人入勝再寫現(xiàn)實,讓首聯(lián)“元宵才鬧又重陽,春草芊芊葉漸黃”先聲奪人,使詩的造境更加深刻。
作者于重陽登高登上浮山,看到浮山和瑯江的“云緲緲”和“水茫茫”那令人遐思的景象,自然能讓作者思緒復雜,自然而然就產(chǎn)生了“元宵才鬧又重陽,春草芊芊已漸黃”的感慨。詩無達詁,但知人可以論世。作者曾出過仕,但仕途險惡,書生和正直之人是難以適應的。作者登上了高山,看到了“云緲緲,水茫茫',聯(lián)想到自己的仕途也許是“云緲緲,水茫茫'吧?不然就不會有轉(zhuǎn)句之“閑涂梅竹吟風月,醉臥湖山效老莊”了。
頸聯(lián):“閑涂梅竹吟風月,醉臥湖山效老莊。”既然官場不適合我,還是趁早離開為妙。與梅竹為伴,讀書寫字,吟風弄月,寄情山水,效仿老莊,豈不樂哉!梅竹都是有品格的,這也應該是作者品格寫照吧?老子與莊子,道家的代表。老子尚道和無為,莊子齊物和逍遙,這大概也是作者的人生哲學吧?
歲月無情人鬢白,詩心未死怎言休?此時此景,作者聯(lián)想到自己已老,自然沒有了少年的熱血豪情,雖然人生的道路上有坎坎坷坷,在風雨的洗禮下更加懂得和固守人性的真善美,更加懂得品格的可貴,始終沒有放棄“梅、竹”的高風亮節(jié),像老莊那樣,把一切的浮名都看得虛無。
尾聯(lián):“陶令平生偏愛菊,結(jié)廬人境笑馮唐。”陶令,陶淵明也,陶公不為五斗米折腰,“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馮唐,漢代名臣,以忠直聞名,然滿腹經(jīng)綸,但卻始終懷才不遇。此乃“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作者或許在經(jīng)歷過人生的種種遭際后,參破了紅塵,借陶公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品格,笑終生懷才不遇的馮唐,寄托了作者激流勇退,歸隱泉林,保留最后一絲尊嚴的思想情懷。
竹林老叟的這首詩,從意境營造的手法、化用古詩的意境及典故的運用,都體現(xiàn)出作者對歷史人物有深刻的了解和對典故獨到的體會,也體現(xiàn)出了作者高風亮節(jié)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