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特重梅花,各家?guī)缀醵加幸髟?,詩詞中詠梅成了一個熱門的題目。《梅苑》之輯,就反映了這種風尚”《梅花》編者愛梅成癖,“目所常玩”均在東園之梅,贊其可以“首眾芳”,“奇霜雪之鮮”,“聚淑蘭之酷,情涯殆絕”。宋人愛梅,大有用梅花精神與品格衡量事物標準的趨勢朱熹就用梅來比說元亨利貞:“梅蕊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jié)子為利,成熟為貞”程頤云:“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朱熹也說:“元者,天地生物之端倪也。元者生意,在亨則生意之長,在利則生意之遂,在貞則生意之成。”宋詞迎梅理入人情性,展開了對梅花的五彩描繪,令人目不暇接。梅花有傲雪抗寒的斗爭精神,與松、竹一起被譽為“歲寒三友”;
梅花
梅又有孤高亮潔,不同流俗之品格,又與蘭、竹、菊一起被譽為“四君子”。宋代立國后,意識形態(tài)中的人格建構(gòu)與生活中的多彩營建呈雙軌發(fā)展趨勢,促成宋人在賞玩山水風月之同時,不忘健全人格的努力盤升。“藝術(shù)起始于一個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喚起他在周圍現(xiàn)實的影響下所體驗過的感情和思想”,也就是說“藝術(shù)既表現(xiàn)人們的感情,也表現(xiàn)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現(xiàn),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xiàn)”。宋人多情亦多思,又富有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精神個體性,在遍搜萬物的同時,吸收古代文化營養(yǎng),重新找到了梅花的閃光點,使之成為藝術(shù)品中的審美意象。宋人又有從細微處向狹深開掘的功夫,表現(xiàn)在對梅花意象的使用上,則不遺余力開辟抒情寫志的表里標的點,最最為常見的就是傲雪精神與溢香本性詠寫。
君子梅花
賀鑄《南歌子》贊梅花為“孤芳不怕雪霜寒,先向百花頭上探春□”,權(quán)無染《南歌子》云梅花“雪中開占百花頭,一味瀟瀟灑灑自風流”,宋無名氏《望江南》寫梅花為“清香冷艷撲尊前,……已共雪光爭臘早,且將春信為君傳”,榮誣《南鄉(xiāng)子》云:“閑折一枝和雪嗅,思量,似個人人玉體香”,宋無名氏《南鄉(xiāng)子》也云:“雪態(tài)冰姿巧耐寒,南北枝頭香不斷”,例子多而又多,不可全舉。這些可謂梅花表層特性描繪,只寄托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態(tài)度,梅花意象還處于尚待進一步人格探視層面。梅花傲雪不與眾花爭妍又給人孤芳之感,宋人抓住這個與人心有互通可能的對應點,加以大力書寫,形成了賞孤愛獨的審美心理。劉學箕《賀新郎·再韻賦梅》明言梅花“孤芳夐與群芳別”,
審美情趣
趙長卿《探春令·賞梅十首》之二云:“芳心自與群花別,盡孤高清潔”,黎廷瑞《秦樓月·梅花十闋》之二寫梅“花孤冷,海棠聘與花應肯”,李坦然《風流子》贊梅花為“別是一般,孤高風韻”,均是宋人賞孤審美心理的表現(xiàn)。受這種審美心理支配,贊頌蘭之清高、孤貞與評梅無異。姚述堯《點絳唇·蘭花》云蘭花有“一種幽芳,自有先春意”,“幽”者,獨也,獨與孤同,人云“只有名花苦幽獨”,(蘇軾詠海棠詩句)是也王十朋《點絳唇·國香蘭》云蘭花“雅操幽姿,不怕無人采”,出語含義相同。曹組《卜算子·蘭》云蘭花“幽徑無人獨自芳,……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張炎《清平樂題畫蘭》寫梅花“要與閑梅相處,孤山山下人家”,將蘭性與梅性等同視之。張炎《國香·賦蘭》直接稱贊蘭花“結(jié)根倦隨蕭艾,獨抱孤貞”的情操,不含任何隱晦。宋人看到菊花重陽開放,想到她與眾花不同的“獨”類,
梅花
曾慥《調(diào)筆令》稱菊花“獨艷重陽時候”,葛立方《菩薩戀·賞黃花》言菊花“幽姿無眾草”,楊冠卿《柳梢青詠鴛鴦菊》言菊花“一種幽芳,雕冰鏤玉”,都可與梅和蘭的“孤”美連在一起,難怪古人要把他們同時列入四君子之中,宋人對四君子的認同,絲毫不差地體現(xiàn)到詞的創(chuàng)作中,已見出審美人格的蛛絲馬跡。宋詞梅花意象中蘊含的深層審美意義在于泛化人格的暗示。宋人創(chuàng)作早有剝皮見骨精神,上述所例舉者僅為“皮”,亦即梅表所詠。在梅表所詠之際,出人格詠嘆已為世人認可,蔡嵩云《柯亭詞論》所論“詠物詞,貴有寓意,方合比興之義”,也包含著對宋人對梅花意象的審閱領(lǐng)會。人有言:“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正道出了宋詞梅花意象的錚錚骨態(tài)。以此語為觸發(fā)點,先讓我們看一看放翁梅花詞所云:“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塵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p>
梅花
詞題詠梅,實則自喻,正與“獨愛蓮之出游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陸游一生坎坷,難以酬志,省試、禮試兩次第一而為秦檜黜落,入朝力主抗戰(zhàn)而以“交結(jié)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之罪被罷免,鄉(xiāng)居五年在范成大四川幕府其間,因與他人詩酒唱和而以“恃酒頹放”之名免職,還因數(shù)事遭錯誤罷免。但陸游始終未改雅操,從來沒有停止詩詞創(chuàng)作,常以梅花高節(jié)自勵,曾有《落梅》詩云:“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這首詩歌詠“氣節(jié)高堅”的梅花,同時也借以自贊。
氣節(jié)高堅的梅花
此詩與上詞內(nèi)容無二,可知《ト算子》之梅意象即為作者自身洪皓為人少有奇節(jié),建炎二年擢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使金,被扣留15年,經(jīng)歷了砍頭的威脅,富貴的引誘,流徒的折磨,始終堅貞不屈,不僅受到宋人的尊重,也深為金人所嘆服存詞21首,其中就有7首梅花大意象詞,對梅花的“耐久芳馨”(《點絳唇·臘梅》)的品格、“今歲梅開依舊雪”的傲雪精神《江梅引》四)給予了高度評價?!督芬L寒梅》寫梅花“映雪銜霜、清絕繞風臺可怕長洲桃李妒,度香遠,驚愁眼,欲媚誰?”把香雪品位和不屈不媚品行合寫,與作者在金國不受威逼利誘品節(jié)完全合拍,可以說,梅品就是作者人品的復現(xiàn)。
梅意象
蘇軾滿腹經(jīng)綸,但遭遇十分坎坷,曾因與當政者政見不合而自求外任,元豐二年還因烏臺詩案下獄險至喪命,有幸出獄后,作過《定風波·紅梅》詞,稱贊紅梅標格為“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睎|坡身處逆境,寧肯自憐幽獨,也不愿隨波上下,顯得“孤”而不失原本精神,這正是“尚馀孤瘦雪霜姿”的高潔本性寫照。蘇軾有位朋友叫王定國,因蘇軾“烏臺詩案”牽連被放賓州任監(jiān)鹽酒稅,賓州屬嶺南地區(qū),生活艱苦,但歌女柔奴不畏艱苦與之同行。三年后王定國北歸,出柔奴勸蘇軾飲酒。酒間蘇軾問柔奴曰:“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奴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蘇軾本是傷心人。聽柔奴語后頓時引起他心中千絲萬緒,深感在異鄉(xiāng)蠻荒之地遇到如此堅貞女子恰似人生倦旅中遇到了誠心知己,于是命筆賦《定風波》詞,對柔奴的品行加以高度贊揚,言其“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以品格高潔的嶺梅比喻柔奴,梅格中寓人格,又是東坡非凡一筆。
紅梅
蕭泰來為南宋詞人,紹定二年進士,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卷三云:“泰來,理宗朝為御史,附謝丞相,為右司李伯玉所劾,姚希得指為小人之宗”,似有冤枉,因而心中常懷不平,存詞兩首,其一為《霜天曉角·梅》,查禮《銅鼓書堂詞話》評此云:“命意措詞,自覺不平。而于樂章風格亦見雅俊。較之徒事艷冶綺語者,其身分高若干等第,詞家審之。”查氏所論,未作無據(jù)夸張,看詞如下:“千霜萬雪。受盡寒折磨。賴是生來瘦硬,渾不怕、角吹徹,清絕。影也別。知心惟有月。原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說。”詞上片力贊梅花“受盡寒折磨”而仍具有“瘦硬”特質(zhì)的傲然挺立精神。下片寫梅花孤芳自賞、不同流俗的個性,榮枯自識心中,不向海棠傾滿腔幽素,也不去與以姿取寵的海棠攀親結(jié)緣。依泰來被彈劾事看,此首梅意象之詞確有“自覺不平”的寄托之處,梅意象中所包含的“知心惟有月”之孤獨感和“受盡寒折磨”的經(jīng)歷,
梅意象
與蕭氏榮辱有相似之處,而海棠意象則與李伯玉、姚希德等人無異此詞雖無確切系年,但詞中之每一筆刻劃都將梅花品格與人之品格溶成一片,創(chuàng)作動機一目了然。宋季遺民詞人于梅花意象又作轉(zhuǎn)手置理,即較少專筆刻劃梅花傲雪精神與孤貞情操,而以隱晦曲折之筆作“原本”拿來,似乎梅花就是自然界中之梅。周密為遺民詞人中的強勁詞手,有幾首梅花大意象之作:《憶舊游·落梅賦》、《梅花引·次韻筼房賦落梅》、《滿廷芳·賦湘梅》、《疏影·梅影》、《齊天樂·次二隱寄梅》、《獻仙音·吊雪香亭梅》等。這些詞未必都是入元后作,但與梅花意象聯(lián)結(jié)的小意象多為“蓑草”、“淚”、“殘笛”、“殘雪”、“清淚”、“委佩殘鈿”、“淚襟”,特別是“淚”的出現(xiàn)頻率較高,有遺民血淚之斷想。
梅花傲雪精神
《高陽臺·寄越中諸友》中有梅花小意象,詞末如是說:“問東風,先到垂楊,后到梅花?”詞章宛轉(zhuǎn),意含深隱,以“東風”隱喻元朝統(tǒng)者的“恩澤”,“垂楊”隱喻不能堅持氣節(jié)而投靠新朝的人,梅花則指忍受清苦生活而未得“東風”恩澤的遺民,也包括作者自己和他所寄的友人蔣捷也為遺民詞人,入元后始終未仕,其詞“洗煉縝密,語多創(chuàng)獲,其志視梅溪較貞,其思視夢窗較清。劉文房為五言長城,竹山其亦長短句之長城歟”。詞中多含懷舊情緒(《賀新郎懷舊》,梅花意象內(nèi)蘊與周密相同?!段卜浮ず埂吩~末句云“浩然心在,我逢著,梅花便說”中的梅花就指堅持民族氣節(jié),忍受一切饑寒痛苦和嚴峻考驗的遺民、志士。其它如《水龍吟·稼軒招落梅之魂》中之落梅,《翠羽吟》中之梅花,《梅花引·荊溪阻雪》中“似我愁”之梅花,《阮郎歸·客中思馬跡山》中“瓊簫夜夜挾愁吹,梅花知不知”之梅花,均有相同所指。
梅花
元量《傳言玉女錢塘元夕》則以玉梅意象指后妃,劉辰翁《虞美人·用李后主韻二首》以梅花指遺民。上述諸詞中梅花意象與鄭思肖所畫失根蘭花的美學創(chuàng)意有著天衣無縫的契合。冷艷為梅花特有資質(zhì),由其開放于寒冬而得此雅稱。瘦為梅花體相,以其枝姿斜曲、橫伸、疏放枝體靈巧和花朵微小、花瓣細薄輕柔獲此稱謂。由此可知,“瘦”是梅花美的綜合指標之合一,亦是相對于它物或在它物映襯之下顯示出的清雅風韻。因此,宋人觀梅、園林養(yǎng)梅多強調(diào)梅花要與別物相映襯、烘托下產(chǎn)生新的意境,造就小意象疊合中的梅花大意象。張镃在《梅品》中列舉二十六種宜與梅花相映襯之事與物,作為梅花觀賞的最佳視界和顯示梅花精神的得體情景。即淡云、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松下、明窗、疏籬、蒼崖、綠苔、銅瓶、紙帳、林間吹笛、滕上橫琴、石枰下棋、掃雪烹茶、美人淡妝簪戴。
梅意象
張镃所列不僅有物事,還有人事作為梅花意象的生命配搭,這又反映了美在客觀與主觀之間的審美思想。宋詞寫冷艷與清瘦各有所重,這里先看梅花意象的清瘦展示?!?strong>柳裊梅枝瘦”(韓淲《生查子》),“一枝清瘦,疑在蓬窗”(陳允平《和逃禪》),“真?zhèn)€是疏枝瘦”(林洪《戀繡衾》),“削約寒枝瘦”(周紫芝《虞美人·西池見梅作》),重在寫枝體之瘦?!?strong>影瘦難敲月墜看”(陳三聘《鷓鴣天》)“看消影瘦,人立黃昏”(吳文英《極相思題陳藏一水月扇》),“瘦影半臨清淺”(李彭老《法曲獻仙音》),重在寫影瘦?!?strong>骨瘦和衣薄”(黃載《孤蓄·小池之上有梅花》),“骨瘦皺皮猶老硬,孤標獨韻難描摸”(吳潛《滿江紅·后圃早梅》),“青梅骨瘦,已有生春意”(徐安國《驀山溪早梅》),“可憐玉骨瘦孱孱”(王庭珪《臨江仙·梅》),重在寫以骨代枝體的深層“骨瘦”。
梅花意象
“多恨肌膚元自瘦”(毛滂《浣溪沙詠梅》),“南枝春信夜來溫,便覺肌膚瘦損”(謝逸《西江月》),“玉肌瘦損,有恨不標春”(李彌遜《驀山溪·宣城丞廳雙梅》),“冰雪肌膚消瘦損”(趙長卿《江城子憶梅花》),重在通過比擬的方式寫梅花表層“肌膚之瘦”?!?strong>若使梅花知我時,料得花須瘦”(陳師道《卜算子》),“瘦得花身無可有”(王質(zhì)《清平樂·梅影》),“花共那人俱瘦”(劉一止《夜行船》),“一枝枝不叫花瘦”(辛棄疾《粉蝶兒·賦落梅》)。“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許多香”(辛棄疾《最高樓·代敗棋客賦梅》),重在寫“花瘦”。有時則是花瘦肌膚瘦、枝瘦等諸“瘦”的抽象描寫?!?strong>月破黃昏院落,相逢儼然瘦削”(邵叔齊《撲蝴蝶》),可任人想象花瘦還是枝瘦。
辛棄疾
肌瘦骨瘦同寫者亦可見及,趙必豫“冰肌玉骨為誰癯”(《朝中措·餞梅》)就是瘦上加瘦的刻劃。有時梅花被寫成“冰霜作骨,玉雪為容”,這樣,“看體清癯”也就包含著表里、枝容花貌的多重之瘦(黃升《行香子·梅》),這也是疊合式的瘦梅意象營建。冷艷是宋人眼中梅花意象最為動人心魄的姿質(zhì),詞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廣泛的描寫,翻出不少花樣,使冷艷梅花意象組成了規(guī)模較大且各有所稱的群體?!?strong>孤標天賦與,冷艷誰能顧”(晁端禮《菩薩蠻》),“冷艷須攀最遠枝”(周邦彥《采桑子·梅花》),“冷艷凝寒,孤根回暖,昨夜一枝春至”(無名氏),“幽香冷艷綴疏枝”(黃公度《朝中措》),“冷艷與清香,似一個人人標的”(蔡伸《驀山溪》),“厭孤標冷艷,無入時宜”(陳造《洞仙歌紅梅》),“冷艷一枝春在手”(王觀《江城梅花引》)均為宋代詞人對梅花意象的親切稱道,
冷艷梅花
寫來得心應手為人稱賞。與“冷艷”相仿的有“香寒”、“冷蕊”、“冰姿”、“雪艷”、“雪霜姿”等,將“冷艷”擴大到了較為廣泛的審美視域之中。宋詞寫梅花意象為雅韻的體現(xiàn),因此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常常與貶黜粗俗、濃艷、豐腴互為背景。由詞例可知,梅花“玉漿云妖天似水”,光亮處可“羞殺夭桃秾李”(張孝祥《清平樂·梅》)梅花具有不怕雪霜欺的天性,因此當其“南枝漸吐紅苞嫩”時,便可“冠絕天桃繁杏”(無名氏《桃源憶故人》梅花對自身高標頗有愛惜之心,恥于與妖紅媚綠相伴故而表現(xiàn)得藏而不露,故意放他物先露一頭,可謂尚矣,楊無咎《柳梢青》贊其“藏白收香,放他桃李,漫山粗俗”。朱熹筆下的梅花則是敢于嘲筆粗俗之輩,“真心自保,邈與塵緣隔”的活標本,俗李粗桃自然應在嘲筆行列(《念奴嬌·梅詞》)。梅花“開時似雪,謝時似雪”,故為“花中奇絕”,
藏白收香
其花香不在表面的蕊萼之中,而是“骨中香徹”,如此絕俗高致之姿,可“占溪風留溪月”,山桃花開如血之俗相,在梅花面前自然會感到羞愧(晃補之《鹽角兒·毫社觀梅》)。?梅花以“淡佇”為高標,“濃妝”亦不失雅倩精神,桃杏見之不禁生妒,對此,紅梅不屑一顧,自執(zhí)清高本位,為群花難以企及(毛滂《玉樓春·紅梅》)。詞人寫梅花清瘦的同時,也對他物的不雅舉止和豐腴俗態(tài)進行描寫,以與梅花的雅致進行對照。劉克莊寫梅花對海棠醉睡也給以冷笑,對牡丹豐肌更是不愿關(guān)注(《漢宮春·三和前韻》)。李曾伯筆下的紅梅具有一種天然仙姿,本不喜涂脂抹粉,在東君的苦憐之下才免強傳粉勻脂。雖然如此,也能保持雅態(tài),勝過輕俗的夭桃,也不會因為傳粉勻脂,變得粗肥不堪,在繁杏面前,自有“輕盈玉骨冰肌”照人(《聲聲慢·賦紅梅》)。宋代詞人寫梅花的清瘦與冷艷,反映了宋人有別于盛唐肥壯之美和濃熱烈艷之美的審美情趣。
梅花的清瘦與冷艷
宋人在中唐之后文化的積淀中,對所謂的前代盛世進行了認真的反思,同時在謹慎審視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勤學苦讀的世風,也建構(gòu)了輕視功名富貴,超越榮辱窮達的平淡人格,但“平淡不是平庸無奇,淡平寡味,而是精神世界達到豐盈寬厚,充實健全的程度而表現(xiàn)出來的平靜祥和、淡泊瀟灑的風神氣韻??此破降瓕崉t山高水深”因此宋人又喜歡有余韻的東西,不僅評價文章持這一觀念,而且把有韻之美推廣到人生的各個方面,成為品評人物事件的審美標準。宋詞中以清瘦梅花意象領(lǐng)詞篇風騷,也在于這種梅花意象中集有姿、色、香之神韻大成,正是宋人審美標準在梅花意象中的體現(xiàn)。宋人梅花大意象的構(gòu)設(shè)也得山水萬物之助,詞人不惜余力役使諸多小意象為之“效力”,略查可知,流水、煙、春風、雨、雪、月、女子、黃昏(夜)、桃杏、斷橋等,均為梅花大意象的得力“構(gòu)件”,
清瘦梅花意象
思來與張镃《梅品》中所列有二十六種物宜與梅花相映初襯、烘托成幽雅境界之論有著良好的默合,也許《梅品》即來自于宋人梅事實踐,也來自于梅花意象構(gòu)設(shè)實踐。宋詞梅花意象之觸角伸展到了古人審美視界的多個方位,不可能用“傲雪、幽香、清瘦、冷艷”統(tǒng)括梅花的全部神髓與靈魂,此處所論僅拾取宋詞之中梅花意象關(guān)神之處。梅花作為一種花,詞人毫無例外地在挫梅花意象于筆端時,容進了女性的身影與靈性,“瘦”中就可見到多處女性心靈外化的體相倩影,否則詞人的筆觸是無法流暢地畫出自己心中的梅花的。姜白石在《續(xù)書譜》中指出;“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宋代人寫出梅花風神,使之成為諸多花卉審意美象之中的花魁,得自于宋人之人品,也得自于對古典文化的繼承,也得自于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的大膽、精心實踐,“不精則不專”,宋詞中的梅花意象之成,也包含著深厚的人生哲理與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