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詩詞不講格律和今人寫詩、詞是否要遵循格律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
我居住的這個城市發(fā)展非常快。二十年前西區(qū)一個紅綠燈都沒有,如今已經(jīng)是聞名全國的岳麓區(qū)、高新區(qū)、望城區(qū),科教發(fā)達、適宜居住、前景無限。新修的路都是八車道。那么現(xiàn)在的人在路上開車,要不要遵守紅綠燈呢?
這個問題的前半截就和這紅綠燈的問題類似。
沒有紅綠燈,沒有格律,你讓人如何遵守?唐朝文人發(fā)明了格律詩,發(fā)明了平仄規(guī)則,后來的上層文人多遵守這些格律,就好像開車的人到今天,沒有不遵守紅綠燈行車的。
但是,你在路邊走,不過十字路口,要不要遵守紅綠燈呢?
傻缺才會去守。
不知道大家對這個比喻清不清楚。
中國的古詩詞分為古體和格律體。古體詩不遵守平仄格律,格律體(近體詩、詞牌)必須遵守平仄格律。
格律就像紅綠燈和交通規(guī)則,只對創(chuàng)作近體格律詩(律絕、律詩、排律)以及詞牌(絕對的格律體)這些在馬路上奔馳的汽車生效,不對古體詩(不過紅綠燈的行人、自行車等非機動交通工具)產(chǎn)生限制。
那么這個問題其實簡單明了。你不寫近體格律詩,你不開車又不過十字路口,你管他紅綠燈怎么閃呢?這就根本用不著看平仄格律。
但是如果你要開車,學習創(chuàng)作近體格律詩,那么你就必須遵守紅綠燈。你硬要講究個性,認為交通法規(guī)限制了你的自由,那就準備坐牢。當然,寫詩不會坐牢,但你既號稱自己寫的格律詩,又不愿意遵守平仄格律,那么被行家里手鄙視是再正常不過的。
就好像一個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司機,雖然沒造成什么惡果,但還是讓人討厭。
你如何看待格律?
格律詩對平仄關系做出了四種限定,即平仄格律的四個基礎格式。這四種格式并不代表詩詞的所有格式,也并非局限大家寫詩的框架,而是在寫詩的時候如果遵守這四種格式,能夠幫助大家避開發(fā)音上的毛病。
平仄格律其實是初學格律詩者的一套發(fā)音調整工具。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而平仄格律是一套幫助我們創(chuàng)作近體詩的音律工具,我們不寫近體詩,可以不用理會,但是我們如果要賞析和創(chuàng)作近體格律詩,是無論如何要學習的。
我們一定要端正學習平仄格律的態(tài)度。
先學習,后超越。
可以不學,照樣可以寫詩。但是想學的話,就請記住平仄是聲調簡化,而格律只是一套工具。不要因為懶惰、不學而認為自己被限制了表達,然后痛罵“平仄格律是詩歌自由表達的鐐銬”。
其實寫不出好詩跟格律關系不大,大部分人只是才情不夠,把格律拿來背鍋罷了。
無知、不學還耍潑,其實挺沒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