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曾數(shù)次游洞庭湖,寫下了許多詩篇,但寫岳陽樓流傳至今的卻只有這一篇。這是作者晚年從流放夜郵途中遇赦由江陵至岳陽所作,在達(dá)觀中時露凄惋的影子。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fēng)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
首聯(lián)寫登樓所見,岳陽盡收眼底,洞庭廣闊的湖面在眼前展開。頜聯(lián)描寫上空的雁陣和月色,是初夜之景,為上聯(lián)的補充。雁引和山銜相對,愁心和好月相對,去和來相對,比較工嚴(yán),也有氣魄,雖不似杜甫“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的開闊豁達(dá),卻也別有特色。其情景交融方面,為杜詩所不及。
洞庭湖
愁心隨雁陣飛去,說明流放歲月的轉(zhuǎn)機;好月被山銜而去,暗寓登樓心情之暢快,可以說有尺人豆馬雖小而大的長處。給自然物以人的感情和行為,是李白詩慣有的特點,這兩句也如此。頸聯(lián)側(cè)寫岳陽樓之高,從下榻、行杯的角度來寫,不僅交代出登樓的具體內(nèi)容,而且給人新鮮之感,不一般化。尾聯(lián)寫詩人與夏十二在岳陽樓中翩翩起舞,涼風(fēng)吹拂,舞袖低回,活畫出他晚年經(jīng)難歷劫仍樂觀豪邁的形象。其中“醉后”與上聯(lián)“行杯”相連,舞影與好月相接,也非偶然之筆。詩是完整的,又是巧妙的。
岳陽樓
宿五松山下荀溫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jìn)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溫家
古人說:“世事靜觀知曲折,人心甘苦見交情”。詩人的生活道路經(jīng)過那么多曲折,遭受過那么多人情冷暖、萍飄蓬轉(zhuǎn)之后,這時正是上元二年(761),他雖被大赦回來,再無性命之憂,但卻年老多病、孤苦無依,仍然只得到處漫游。秋天,他來到五松山下,尋訪舊日的朋友,但大約一個也沒有找著,只得投宿在一個不相識的窮苦老婦人家。
這個姓荀的老婦人馨其所有對他進(jìn)行了熱情的款待,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深厚的感情。詩人懷著極為感激和慚愧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同時,對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作了真實的描繪。這一年已經(jīng)是安史之亂的第六個年頭,江南雖未直接受兵幽破壞,但民生早已十分凋弊,又加以饑荒嚴(yán)重,甚至到了人食人的地步。從這個角度看,此詩不僅對于了解作者晚年生活是重要的,而且也具有詩史的意義。
安史之亂
詩共八句,是一首五律。第一、二句作者寫自己宿處的寂寥寡歡,是直敘。三、四句放開筆寫宿處周圍田家的生活,他們白天秋收很辛苦,晚上鄰女舂米聲聲,還勞作不息,一個“苦”,一個“寒”,極寫當(dāng)時農(nóng)村凋弊的實況,雖然是秋收時節(jié),卻并無豐收的歡樂。五、六句把自己與田家聯(lián)系起來,作一收束。荀溫來送飯,禮節(jié)甚恭,卻并無好飯好菜,只有雕胡和素盤而已,秋收時尚且只有雜糧相拌,那五荒六月就可以想見了。
鄰家女舂米
最后兩句繼寫作者的心情,一是自然成章,二是與開頭照應(yīng)。詩人把荀溫比成周濟韓信的漂母,覺得再三道謝也還吃不下飯,這種感情是很真摯的。試想想,這個曾經(jīng)“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充滿著樂觀的人,這個曾經(jīng)“五侯七貴同杯酒,風(fēng)流肯落他人后?”
經(jīng)歷過巨大榮華的人,這個曾經(jīng)“黃金到手快意:盡,昨日破產(chǎn)今朝貧”揮金輕財?shù)娜耍@個曾經(jīng)“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有著強烈的身尊心的人,如今卻寫出這樣的詩句,你就不能不豁然動容、滿然淚下了。我覺得,s和杜甫《羌村三首:》典三:“請為父老歌,艱難槐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的詩句,從感情到格調(diào)都有異工同曲之妙。
參考資料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宿五松山下荀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