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請關注“保料”公眾號~
關于保險產品定價,就從保險圈當下最火爆的“4.025%”說起。
打開余額寶,發(fā)現(xiàn)年化收益率幾年間從7.幾跌到2.幾;
打開銀行App,發(fā)現(xiàn)單利4.2%的產品,最低購買額度20萬,冷漠;
打開朋友圈,發(fā)現(xiàn)這些保險產品復利能達到4.025%?大環(huán)境不好,鎖定無風險確定收益,趕緊入手?
等等。在這之前確認一下,即使預定利率是4.025%,真正能拿到的收益率有多少?
首先,4.025%是長期儲蓄型產品的最高預定利率。
我們都知道利率越高,收益越高。
但看見4.025%,先別激動。
比如,下面這款產品。。。
號稱預定利率4.025%,實際的內部收益率(IRR)如下:
(關于IRR的計算方法和評價實際收益率的合理性,詳見:儲蓄投資型收益率照妖境:IRR)
雖說是復利,但是2%左右和4.025%差的也太遠了。
保險銷售人員又在虛假宣傳?
答:不一定。
實際收益率是真實的少得可憐,但預定利率也有可能是真的。
為什么?
還是要從保險產品的定價方式說起。
計算粗糙,前方高能,不喜勿噴!
1.實際收益率為什么比預定利率少?
事實上,消費者拿到的真實收益率和產品本身的預定利率之間,隔了附加保費這道鴻溝。
消費者實際繳納的保險費用被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用來提供保障或獲取收益,作為保險金的給付來源。(凈保費)
另一部分則用來補償保險公司經營費用支出,并獲取一定的利潤。(附加保費)
就年金險來說,可以認為,我們繳納的總保費中的附加保費會被扣除用來維持保險公司經營支出,實際提供保障、參與復利增長的是凈保費部分。
因此,假設保費中只包含凈保費,不包含附加保費,消費者能拿到的實際投資收益率才基本與預定利率持平。
但現(xiàn)實是,每一張保單呈現(xiàn)的價格都或多或少增添了附加保費。以總保費作為本金計算,能拿到的實際收益率相當于預定利率被附加保費“稀釋”的結果。
附加保費中的絕大部分,就是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各項支出。經營費用的主要分類如下:
除了消費者可以接觸到的投保、核保、出單、后續(xù)服務、索賠和理賠過程中會產生經營費用外,精算、會計、法務、投資分析等也會產生大量的經營費用。這些費用中的某項數(shù)額一旦增加,保費自然水漲船高。
例如,某些“大公司”廣告鋪天蓋地,客服24小時在線,產品的溢價也是高的可怕。
再如,互聯(lián)網上銷售的健康險,絕大多數(shù)不支持線下核保,只能嚴格按照健康告知的標準投保,結果只有YES和NO,省去了核保人員及體檢支出,縮減了銷售渠道費用,價格自然比較有優(yōu)勢。
2.保費中有多少是“干貨”?
相同總保費的情況下,附加保費越多,能提供保障的干貨部分越少。
一款產品的附加費用部分究竟能占到多少?
我們從各保險公司的年報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大腦袋選取了成立時間、市場份額、股東背景、經營風格迥異的5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計算最主要的三項經營支出項目占當年保險業(yè)務總收入的比例后發(fā)現(xiàn):各公司的經營成本的差距比想象的還要大!
三項經營費用占保險業(yè)務收入比值最大的平安人壽,比例可以達到0.421。也就是說,每100元的保費收入,要支出42元來維持經營;而比值最小的工銀安盛,只需支出10.6元來維持經營。
經營費用占比如此懸殊,真正到消費者手中的實際利益差別也可想而知了。
3.如何識破預定利率陷阱?
除非保險公司主動公布,一般情況下,產品的預定利率都屬于商業(yè)機密。
那么,普通人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識別一款產品的預定利率呢?
以公司為單位(平安人壽):
如果每100元的保費,42元拿去“揮霍”,只有58元在按照4.025%復利增長發(fā)揮實質作用,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a.首先,20年、40年、60年這些錢會變得越來越多;
b.計算實際收益率時,誰也不會用58元作為本金,而是一開始投入的100元;
c.得到的一組期初遠比4.025%小,但隨年限逐漸增長的“折后”收益率。(圖中黃色部分)
如果一家公司的年金險真的以4.025%定價,即便扣除了“巨額”成本,那么它到特定年限的對應內部收益率也應在與“折后”收益率相差不大的合理區(qū)間內。
很顯然,平安掉隊了。。。
兩款產品的40年、60年實際收益率都遠不及假設4.025%預定利率所得的折后收益率。
結論:平安人壽的兩款產品不僅經營成本扣除的比例高,預定利率也低的可憐。
反觀天安人壽和中國人壽,不同產品或繳費方式的實際內部收益率均保持在扣除經營成本后的部分按復利4.025%增值,再以總保費為本金計算的折后收益率附近。
其中,天安人壽的逸享人生與傳家福尊享的在20年時的內部收益率,甚至遠大于折后收益率。
結論:天安人壽和中國人壽的幾款產品,預定利率很可能是4.025%。
此外,因產品定位、銷售渠道、預期退保率等因素不同,即使在同一家公司內部,分攤到不同產品總保費中的經營費用占比也有所不同。(圖中藍色部分)
一般來說,為了覆蓋經營成本,一家公司各個年金類產品的實際內部收益率,都會在折后收益率附近的合理區(qū)間內分布。
如果出于開拓市場等目的,某一家公司的產品實際內部收益率都遠大于包含經營成本的折后收益率,同時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率又達不到相應水平,業(yè)內稱這種現(xiàn)象為“激進”。
綜上,實際收益很高年金險一定是長這樣的:
a.承保公司經營成本占比低;
b.產品本身預定利率足夠高;
c.與該公司其他產品相比,分攤的附加費用更少。
關于“激進”與“保守”,下篇繼續(xù)。
參考資料
[1]王曉軍.孟生旺. 保險精算原理與實務.
[2]沈怡. 傳統(tǒng)壽險產品定價模型與方法研究.
[3]各保險公司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