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保交足15年可以享受終生養(yǎng)老,聽起來很劃算。
如果一個人25歲開始工作,每年交1W¥,交到40歲,15年總共交了15W¥。
若這部分錢按照每年10%的復利計算,到40歲時,這人交的15W¥變成了接近40W¥。
假設40歲到60歲這段時間這人不再交社保,這40W以每年10%復利的方式繼續(xù)滾動到60歲,會變成260W。
如果從60歲退休起每個月發(fā)給這人5000¥,光這260W不算后面的復利,就可以發(fā)40多年。
當然,社保屬于社會保險,某種程度上說是個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相互幫襯,不能簡單地算一下就得出是否劃算的結論,還要考慮社會責任等等——這篇文章只是算一下而已。
通過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到復利很可怕——如果能找到每年收益率10%的穩(wěn)定理財方式,每年只要投入1W,連續(xù)投入十多年,收益就會相當可觀。
但穩(wěn)定年化收益10%的理財產(chǎn)品并不多見——例如債券中風險最高的企業(yè)債券,年化收益也不過是9%左右,而風險小一點的長期國債只有不到6%的年化收益。
在股市里博取10%的年化收益看似簡單(一個漲停完事兒),但實際上不容易做到——進入股市的股民,往往伴隨著貪婪和恐懼進行自己的交易,大多不懂細水長流和水滴石穿的道理,總想著一步登天,采用各種冒險的交易策略,恨不得半年十個月就實現(xiàn)財務自由。往往最終只是七虧兩平一賺里的七虧。
短期內翻倍甚至翻更多倍的也不是沒有,什么十年時間從3W炒到3億之類的奇跡,只不過奇跡沒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普通股民很難復制,就連創(chuàng)造這些奇跡的人自己也很難復制曾經(jīng)的奇跡。
既然是奇跡,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就不要幻想著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股市不是YY小說,你也沒有主角光環(huán)。
話又說回來,我們大A股的創(chuàng)業(yè)板發(fā)布至今,年化漲幅就有10%之多——2010年的創(chuàng)業(yè)板指數(shù)為1000點,現(xiàn)在是2000點(最高時4000多點),6年時間增長到了原來的2倍——復利每年12%以上。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長期定投創(chuàng)業(yè)板是個不錯的做法。
不過玩這個最擔心的就是自己在最高的上了車,一上車車就爆炸了——這一波好多人是在大盤5000多點的時候開始買股票的,想想就覺得疼。
即便這樣,長期來看,定額投入的方式很快會將成本抹平——一個股票10¥的成本,你買10000塊錢的,等他跌到了5¥你再買10000¥,平攤一下你的成本只有6.67¥。
定投看似簡單,可是一旦市場瘋起來,很少有人能淡定地定投,恨不得把全部身家都押上的為多,一下子把成本拉高了,盈利變成了虧損——就像修行了幾十年的和尚,一朝破了戒,修行成果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