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是中國幾千年的社交傳統(tǒng),在中國,沒有什么問題是一頓飯解決不了了,這是大家的共識。如果有,那就多吃幾頓。
從單純的,吃飽喝好,上升到人際交往的手段和方法。
所謂的飯局,重點不在于飯,而是局。所謂局,人脈、圈子、社會關(guān)系、資源、生意……笨的人吃的是飯,聰明人吃的是機會。
一個朋友的哥哥,是做銷售生意的,幾乎一周有五天的時間在飯局上,爸媽不理解,老婆抱怨:為什么非要出去吃飯,出去喝酒,正常情況下不能談生意嗎?
她哥哥說,男人的無奈你們不懂。
其實,這沒什么不好理解的。中國的飯局由來已久,而在飯局上喝酒又是一種活躍氣氛,增進交流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飯局上切記不能亂說話,說多了是嘚瑟,說少了是裝逼。如何恰到好處的讓自己融入到飯局的氛圍中,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前兩天大火的《狗十三》,電影中父親的成功和無奈,以及在飯桌上審時度勢的表態(tài),值得很多男人學習。
父親帶著女兒和位高權(quán)重的張伯吃飯,高檔的酒店,精致的飯菜,卻沒有幾個人真的在吃菜,整桌人都在聽張伯一個人大談道教佛學。
“掙錢是次要的,交朋友是第一位的,交朋友靠啥,文化嗎,淺薄的人能有什么感情呢”,期間,女兒提出要走。
張伯問“有事”,父親雙手一攤,“沒事沒事,和你張哥喝酒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事情。”
在張伯大談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時候,父親成功接話:“一為慈,二為簡,三不敢為人先,”于是賓主盡歡,談笑風生。
幾個人圍坐在一起,推杯換盞,言笑晏晏,看似簡單輕松的場景,里面的水卻很深。
入座、點菜、敬酒、遞煙和吹牛,每一項都要把握得恰到好處,小心翼翼。
那么,在酒桌上,到底應(yīng)該怎么說話,才能算不失禮數(shù),事半功倍呢?
那就是把正事拐著彎地談,壞事?lián)Q著法地繞,話里藏鋒,步步為營,小心試探,穩(wěn)健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