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并被儒家尊為「五經(jīng)」之首;上古三大奇書:《黃帝內(nèi)經(jīng)》、《易經(jīng)》、《山海經(jīng)》?!兑捉?jīng)》以一套符號系統(tǒng)來描述狀態(tài)的簡易、變易、不易,表現(xiàn)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
《易經(jīng)》最初用於占卜,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y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jīng)》也被介紹到西方。
《易》原有三種版本:《連山》、《歸藏》和《周易》[1],但《連山》和《歸藏》已經(jīng)失傳,於是一般所稱《易經(jīng)》即指《周易》。
《周易》相傳為周文王主編,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可分為《上經(jīng)》三十卦,《下經(jīng)》三十四卦。由於隨時代演變,《周易》的文字含義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經(jīng)不便讀懂,為了注解《周易》,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人物(史記記載為孔子)[2]撰寫了〈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大象)、〈象下傳〉(小象)、〈系辭上傳〉、〈系辭下傳〉、〈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著作,統(tǒng)稱《十翼》,後世又稱為《易傳》。廣義的《易經(jīng)》包括《易傳》在內(nèi)。
《易經(jīng)》或「周易」,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等)稱為《易》。
「易」有幾種解釋:
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jié)”,易即雅樂,都是統(tǒng)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吨芤住繁4媪宋髦茜姽摹敖豁憳贰钡目蚣芤?guī)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取自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
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乾」的本義。
易是占卜之名。
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即天人合一。
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
《系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chuàng)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易經(jīng)》的「經(jīng)」是指經(jīng)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為《五經(jīng)》。如同前文所說,「經(jīng)」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jīng)》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易經(jīng)的內(nèi)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yao2)。每一爻以一條長的橫線「—」代表陽,稱為「陽爻」;或以兩條斷開的橫線「--」代表陰,稱為「陰爻」。從最底層數(shù)起,總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
六爻可以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個「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多種不同的組合,稱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為之「下卦」或「內(nèi)卦」。
每一卦代表一種狀態(tài)或過程。
亦有一個說法為伏羲氏所創(chuàng)先劃出三畫的爻出來再推出(乾)、(坤)、(震)、(離)、(巽)、(坎)、(艮)、(兌)的卦。
後人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來解釋的卦的構成。太極(?)代表一,傳統(tǒng)的太極圖代表了陰陽互補;一分為二,分開了陰和陽,即是兩儀;二分為四,即是四象:太陽、少陽、少陰、太陰;四分為八,即是八卦;兩個八卦相疊,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學者指出歷史資料顯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現(xiàn)時便已經(jīng)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後人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