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樵髯
紅樓告訴我們人生兩個階段最是美好。一是未嫁娶之時,一是賈母這個年紀。
未嫁娶之時,芳華無憂,人生煩難尚未來臨,未知命運還躲在暗處,即使稍不如意,轉眼晴空萬里。
活成賈母,所有艱難險阻都僥幸的被擊退或者繞過,一切爭執(zhí)都已退到身后。
而紅樓最大的魅力便是,這個老祖母愿意和這些孩子呆在一起,必要時還提供一把保護傘。
所有關于青春的故事都會是紅樓這個樣子吧。沒有老祖母的庇護,沒有老祖母的慈愛,整個青春便不厚重,回憶起來,便缺少了被攬在懷里聽鞭炮響,被安排在身旁吃酒的溫暖。
此回,當寶玉為了寫字念書,竟忘了請安,老祖母便派人來問,知道了又擔心趕出病來。
一時間,姐妹們紛紛出手幫忙,黛玉更是送上了一色老油竹紙上臨的鐘王蠅頭小楷,更難得的是,字跡竟和寶玉的也十分相似。老祖母聽說后臉上一定會笑成一朵花吧。
幸運的還有,這些孩子都有各自的忠心奴仆。寶玉最忠心的婢女便是襲人了。
此回中,因為失去了一些朋友,寶玉心境異常不好,襲人便想法逗他開心,現成就有材料,她說,“你快出去解救,晴雯和麝月兩個人按住溫都里那膈肢呢”;而賈政要回來了,她便趁機規(guī)勸寶玉,“閑時把書理一理”,又周到的提醒字兒不夠,寶玉這才慌了神。
紫鵑也很可愛,看見自家院里落了一只大蝴蝶風箏,用眾人的話便是“好一個齊整風箏”,便喜歡的不肯放手了,但聽說是別人放晦氣放出來的,又趕著命小丫頭們送出去。
讀者習慣把襲人形容為寶玉的“小母親”,而紫鵑則是黛玉的“好閨蜜”。確實如此,這些丫頭沒有風花雪月,不懂詩詞歌賦,她們大不了主子多少,卻一心替主子們謀劃。
她們心里也有煎熬,只不好表露。用紫鵑的話就是“替姑娘愁了這么幾年”,用襲人的話就是“心事只有燈知道罷了”。
此回中,紫鵑幫黛玉剪斷了風箏線,她比其他人更希望姑娘安好;而襲人做主把風箏送給賈環(huán),何嘗不是在替正房安撫庶出之子的不平與不滿。
青春的故事更少不了動人的愛情。紅樓寫了很多愛情,但最打動我們的依然是寶黛之情。
此回中,大家的風箏都放得很好,獨有寶玉的美人放不起去,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來了,急得寶玉頭上冒出汗,指著風箏說:“若不是個美人,我一頓腳跺個稀爛?!?/p>
眾人都笑了,只黛玉耐心的對他說,“那是頂線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頂線來就好了”。
紫鵑剪斷黛玉手上的風箏線,“那風箏飄飄搖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時只雞蛋大小,展眼便不見了”。寶玉便說,“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煙處,被小孩子得了還好,若落在無人煙處,我替他寂寞。想起來把我這個放去,教他兩個作伴兒罷。”
黛玉的愛情是,你好我才好;而對于寶玉來說,林妹妹是他在這個人世堅守的最后力量。
前三十六回,兩人不知吵了多少回,甚至鬧到大人那里去。寶玉的愛情是個慢慢清晰的過程,要等情悟梨香院,要意識到寶釵等終究不是一路人,才漸漸悟出黛玉才是最終陪伴自己的那個人。黛玉的愛情則是自始至終堅定的過程,她始終都依戀著他、支持著他。
在那個呼吸都要講道德、講禮法,講父母意見的時代,他們靈魂相通,他們的相守是經過反復辨別無可置疑之后的相守。這種愛情別說古代,即使放到現代,又幾人能擁有呢?
我喜歡他們這種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態(tài)度。我想要的,是對我最重要的,否則我寧可不要。
可是這一切,這一切的美好就要散場了。此回竟然是小伙伴們最后聚在一起寫詩詞、放風箏。
作者的暗示使本回充滿了大悲傷,無論上半回的“柳絮詞”,還是下半回的“放風箏”。
且不說,寶玉的“若落在無人煙處,我替他寂寞。想起來把我這個放去,教他兩個作伴兒罷”,正是風暴來臨后寶黛命運的預演;就連從未想過個人感情、滿腦子都是如何挽救危亡家族、如何努力上進的探春,也遇到了當時看來只是平常日后會反復思量的事。
她放的風箏是鳳凰,正想剪掉繩子時,忽然來了另一個鳳凰,而那個鳳凰還“有意來絞”,正要收,又來一個喜字,也來絞,三下絞在一起,收的時候線斷了,風箏都飄走了。
這個情景預示著她將如風箏一樣孤單的離開家族。我們知道這是作者的手法。所以很多人不喜歡紅樓夢,太壓抑了,你簡直萬念俱灰,歡樂的檔口突然就體味到徹骨的悲涼。
可是早有一個女孩,她的青春在進入賈府之后便湮滅了,剩下的時光只是苦熬而已。她沒有那么尊貴,氣質或許也不那么文雅,但是,她一樣渴望自由,只有通過放風箏或許才稍微緩解一下思親之愁。
這個女孩是誰?雖未明確交代,大約便是賈赦花八百兩銀子買來的嫣紅。有一天成了花白胡子的妾,應該是她待字閨中時從未想過的結局吧。
而寶玉竟然認的這是她的風箏,只能說明,寶玉有機會便去安慰這個跌落深坑的女孩。
寶玉對嫣紅的愛惜,便是對美好的愛惜。只是當賈府女孩散場時,誰又來愛惜他的姐妹?
可是靜下心來想,就算大廈不傾倒,女孩們就能永遠在美麗的大觀園里做“不老女神”嗎?
她們陸續(xù)到了結婚的年齡,就算不被當做工具去和親,早晚也會參與到妻妾之戰(zhàn)里去。
就算妻妾和睦大家知禮,也一樣會有油鹽醬醋茶等一切瑣碎之事慢慢侵蝕女孩的風采。它們將如灰塵一樣慢慢蒙上女孩的心,轉眼之間,沒人能記得那些嬌俏的青蔥歲月。
或許作者也明白這個道理。即使作者為他心目中的女孩們創(chuàng)造了一座大觀園,但是這座大觀園也抵擋不住時光的侵襲,沒有誰能永遠的呆在這樣的城堡里不老去,永遠不分離。
所以,此回,他很狠下心來要寫青春散場了。
當所有的回憶漫上來,我看見他們擁有過一個老祖母,老祖母為他們安排小廚房不用在冬天里跑來跑去,為他們起詩社提供菊花、鹿肉,節(jié)日宴席上為他們提供最自由暢意的空間,讓他們情投意合的住在一起,讓他們生發(fā)感情,又及時提醒要注意分寸,吵架了自己急得抱怨天抱怨地;
我看見那棵大桃花樹下共讀西廂的親密,看見小路上上下撲蝶的歡快,看見大石頭上睡著一個沒心沒肺的美人,芍藥花開著,蜂蝶嗡嗡地圍了一堆;
我看見怡紅院里慶壽時抽花簽的歡樂,我看見瀟湘館里兩個女孩睡在一起的祥和,我看見秋爽齋里梧桐樹下反復沉吟的鄭重;
看見丫頭們穿紅掛綠,你來我往,一派喜慶,這個要送個澆花的水壺,那個要送個親手編的花籃。
她們雨夜倚在床頭讀書,笑意盈盈接過手里的燕窩;雪天時,脫下手釧,不顧矜持,烤一大塊鹿肉來啖。
她們互相取笑,甚至吵出淚水,可轉眼就煙消云散,忘在腦后……
擁有過這些時光,即使故事到了散場,又何必枉自悲傷?相信在苦寒死寂之時,這些往日時光照進破碎的心靈,生命便因此會溫暖從容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