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花開無田 / 圖 網(wǎng)絡(luò)圖片
杜甫在今天我們的眼里,是憂國憂民的良心詩人,有著千古第一詩圣的名號,在詩壇上能和狂放不羈的詩仙李白齊名,并稱李杜。
然而在詩歌盛行的唐代,杜甫的身份就是個不得志的文學(xué)憤青,比起“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名人李白,杜甫純粹是個新人小白。
詩歌作品里,我們理解的杜甫是個沉默寡言的保守老人,李白則是瀟灑自在的時尚青年。實際上李白要比杜甫大上將近一旬,701年出生的李白看盡盛唐的繁華,712年出生的杜甫則是只窺見了盛唐的余暉。
《舊唐書》里一語道盡唐代詩人的處境: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唐朝混得好的詩人,只有高適一人而已,杜甫觀其一生都沒有做過六品以上的大官,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公認(rèn)的近體詩奠基人,五言七言絕句律詩,要求高且格式嚴(yán)謹(jǐn)。祖父的文學(xué)造詣這么高,作為孫子的杜甫也不會太差,史稱杜甫“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杜甫的詩人世家身份讓他早年自視甚高,年輕的杜甫時常說的一句話:“文章吾家事”。杜甫少時也喜歡游山玩水,登泰山后縱情高歌,一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盡顯豪情。
此時杜甫還沒有趕考科舉的心思,他將一腔熱情盡灑在山水之間,等到杜甫想要考取個功名的時候,機遇已經(jīng)與他失之交臂。從最初漫游公卿的自我陶醉到墜入長安的困頓,杜甫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沒有了出路。同時期的李白做過讓他名滿天下的翰林供奉,唐玄宗在趕他出宮時還賞賜了一筆金銀。
反觀年輕的杜甫,出身于京兆杜家,母親出身唐朝望族清河崔氏,這份天然的貴氣讓杜甫不肯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
杜甫的長安沒有天子垂青,沒有繁華傳奇,有的只是辛酸和孤苦,可悲和無助。當(dāng)朝宰相李林甫,杖殺了對自己青睞有加的李邕,謀劃了一場虛無縹緲的科舉騙局,本想一展才華的杜甫遇見了自己的克星。
十年的困守長安,讓曾經(jīng)不惜諂媚豪門貴族換取門路的杜甫,變成了對大唐國運憂心忡忡的憤青?!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完這句寫實的詩句,他才得知小兒子在饑餓中永遠離開了自己。
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骨子里存著忠君報國思想的杜甫,倉促間安置好家小,連夜前往靈武,想要為戰(zhàn)亂中的大唐做點什么。不幸的是,杜甫在途中被叛軍抓住押往長安,當(dāng)初的盛世長安早已淪為殘垣破壁,百感交集的杜甫嚎啕大哭,哀痛大唐的衰落。亂世人命如紙薄,流民百姓尸體堆積如山,杜甫一邊用衣袖擦拭眼淚,一邊用毛筆寫下詩文。
一生追求入仕報國的杜甫終于大徹大悟,戰(zhàn)亂之際最要緊的是一家老小的平安。他棄官回鄉(xiāng),攜帶著全家輾轉(zhuǎn)各地,實在饑餓就用野菜充饑,就這樣一路來到天府之國成都。
成都的官員嚴(yán)武,是杜甫的多年好友,在這里杜甫度過了一生中最安逸自在的歲月,杜甫在這里寫的詩怡然自得: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熟悉杜甫才華的嚴(yán)武,還為他找了一個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的官位,這也是杜甫官宦生涯里做過最大的官。好景不長,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嚴(yán)武猝死,杜甫的成都之旅戛然而止,于是他攜帶著全家人又開始了風(fēng)雨飄搖的旅行。
770年的深秋,垂垂老矣的杜甫躺在一葉孤舟里,靜靜地等待著生命的消亡?;厥孜迨嗄甑纳模鸥Φ拿\是坎坷的,他沒有像祖父那樣官運亨通,也沒有做過像樣的貢獻,唯一值得表彰的就是他為百姓寫就的千篇詩文。為求仕途,杜甫低眉順眼過,登門拜訪過,但杜甫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用。
反倒是在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時期杜甫的名氣愈來愈大,后世文學(xué)家吹捧他“參透天地造化,看透陰陽開合”。一口一個老杜,仿佛和杜甫有過把酒言歌的友情,甚至把他推上了和李白齊名的神壇。沒有人知道真正的杜甫,白帝城上佝僂著身軀、目光呆滯的杜甫,顫顫巍巍地躺在孤舟里,等待死亡的杜甫,生不逢時、感嘆歲月蹉跎的杜甫踮起腳想要一睹帝王風(fēng)采的杜甫。
杜甫是凄慘的,晚年的他捉襟見肘,杜甫是幸運的,死后名揚千古。
參考資料:《新唐書》,《杜工部集》等